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①,追旅思②。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 黯乡魂:内心因怀念家乡而悲伤。形容心情凄怆叫黯然。② 追旅思:摆脱不了羁旅的愁思。
“语译”
天空飘着淡清的云朵,大地铺满枯黄的落叶。秋色绵延,一直伸展到水边;水面清波浩渺,笼罩着一层带有寒意的苍翠的烟雾。远处山峦映着斜阳,天与水连成一片,而引起我思念远方的无情芳草啊,它处处生长,无边无际,哪怕是比斜阳更遥远的天边,也总是绵绵不绝。
我的心因怀念故乡而黯然伤悲,羁旅的愁绪总是在心头萦绕不去。我夜夜都受思念的煎熬而难以入睡,除非是能做上个好梦,才会得到片刻的安眠。明月正照在高楼之上,还是不要独个儿靠在栏杆上罢,我本想借酒浇愁的,谁知酒喝下去,都变成相思的眼泪了。
“赏析”
范仲淹一代名臣,德高望重,勋业卓尔,正气凛然。他的那些绮丽哀怨的词,像这首《苏幕遮》和下一首《御街行》。写的是儿女柔情吗?还是用了比兴的手法,借绮语来寄托忧国忧民之思呢?这确是使一些评词者困惑的问题。比如黄蓼园评此词就说:“开首四句,不过借秋色苍茫以隐抒其忧国之意。‘山映斜阳’三句,隐隐见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为得意之象;芳草喻小人。”而析其所抒之情,则谓作者“忧愁若此,此其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矣。”(《蓼园词选》)我们认为这样析词,求之过深,未免牵强附会,也把范仲淹看得太道学气了。人的感情本复杂多样,未必处处都要板面孔,作微言大义,何况词在北宋,一般都还不作为表达严肃内容的文体。张惠言以为“此去国之情”(《词选》),倒说得比较中肯,也就是说这只是一首抒写自己离乡去国之别情的词。
上阕写景,借景暗示远别之情。“碧云天,黄叶地。”先俯仰高天大地,从宏观角度为秋景设色,大笔挥洒,很有艺术概括力。所以后来王实甫《西厢记》就用作“长亭送别”时莺莺的一段精彩唱词的发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接写地面景色,由近及远,绵延至于水边。“秋色”于此点明。从水波上蒙有一层带寒意的雾腾腾的水汽画出秋波浩渺的景象。“寒”字“翠”字,又从感觉和视觉上加深了对清秋季节特点的渲染。“山映斜阳天接水。”这是远景了。峰峦被斜阳映照着,点明时近傍晚,也使下阕写夜来情景不显得突兀。天水相接,不仅使画面意境旷远,更把眺望的目光引向视野的尽头,所谓望断秋水是也。所以下句能更进一层借景物抒别情,作奇想奇语。“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古诗曰:“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饮马长城窟行》)芳草与离情别绪相关,实已成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所以李煜词也说:“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芳草延伸万里,所思故土也正遥远。草木无情人有情,“无情”二字正启后半阕多情伤感文字。芳草生长,纵然遥远,也不能“更在斜阳外”啊!此所谓诗趣,非关理也。
下阕抒情。“黯乡魂,追旅思。”揭出全词主题:因远离故乡而哀伤,羁旅之愁时刻萦怀。将上阕末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感情内涵和盘托出,“过片”极有章法。接着就说自己因离恨而夜间睡不着觉。但作者深谙词的语言特点,总不肯作一直笔,却从能睡去说:“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好梦不言而喻,是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了。可是好梦毕竟是可盼而不可求的。眼下只能是羁旅孤凄,以酒浇愁,高楼独倚,望月兴叹了。“明月楼高休独倚。”明月楼头又是表达相思的传统意象,如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类诗不胜枚举。用自我规劝语式,以见良宵美景勾起离情之苦不堪忍受。“独倚”二字交待清自己孤寂的处境。这句又补明上阕中诸景,也是高楼眺望之所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结语巧思独运,九个字说尽愁绪难排,极富艺术魅力。“酒”为遣愁,“泪”却难遏,都因“相思”入骨。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自是诗语;范仲淹此句凄恻消魂,婉曲入妙,则是典型的词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