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公明仪。他非常善于弹琴,任何一个听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一个不夸赞他弹琴弹得好的。
公明仪自知自己弹琴弹得很好,但是每次都是最着人们弹琴,而且夸他琴弹得好的也都是跟他一样的人类。他想试一试动物们对他琴声的反应。于是,他拿着琴,来到野外,看到了一头正在吃草的牛。他觉得可以试一下对着这头牛弹,于是他就弹了起来。
他先对着牛弹了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那琴曲声缓缓从琴中流泻而出,美妙动听极了。可是那头正在吃草的牛,依然低着头只顾吃草,就像没有听见琴声一样,一点反应都没有。公明仪心想:动物对琴声的反应果然不一样,听到那么动听的琴声,这头牛居然一点反应都没有。
公明仪就决定变换曲调,弹奏一种牛听到以后可能会有反应的曲调。他就弹出了一群蚊虻扑来的嗡嗡声,还夹杂着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声。这下,牛可是有了反应了,只见它马上把耳朵耸起来,甩着尾巴,迈着来回走动的小步,宛如在跳舞一样,认真地听起来了,陶醉其中。
公明仪明白了:动物是不会判断琴声的好听与难听的,它们只会感觉声音的熟悉与陌生,因此,听到它们熟悉的声音,它们就会有反应。而听到陌生的琴声,哪怕再好听,它们也不会有反应的。正如对于这头牛一样,当它听得悠扬流泻的琴声时,它一点反应也没有。但是当它听到蚊虻扑来的嗡嗡声和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声时,就有了很大的反应。
故事悟语:
做任何工作,都要看准对象,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而不能“乱弹琴”,反而造成得不偿失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