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糊涂学(历代经典文丛)
47675900000006

第6章 糊涂养生篇(5)

3.“静坐”即修心、调气,要发“诚意”、“善念”

《黄庭经》讲:“意中动静气得行”,众人皆知意调气。但进一步深入理解意念力本体在何处?一般常人并不知道。王阳明著《传习录》中讲:“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必就其意念而发而正之,凡其发一念而善也……发一念而恶也,恶之真如恶人臭;则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然意之所发,有善有恶……”王阳明又进一步讲:“正心诚意”,要做到“诚意”必须要“格物致知”,也就是使每一个人对外界事物认识为善去恶,明其道心,也就是“良知”。所以“心正”才能“行正”。什么叫“格物”?“格物”怎么解?宋朝大政治家、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格物”解为“格杀”,这是别有洞天的理解。人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存在“七情”、“六欲”诱惑,如一个人不能抗拒“物欲”诱惑,即不能达到“六根”清静。《大学》讲:“致知在格物”。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又进一步讲:“我今说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要将不善之念克倒了,须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立言总旨”。王阳明“心学”将“主静止欲”是讲透了,气功修炼功夫意念调气,就是“炼心”的功夫。“炼心”是气功修炼最上乘的功夫。关于炼心,儒佛道三家均有论述,儒家讲:“格物正心”;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炼心养气”。“格物”才能“止欲”,“心正”才能“行正”,平常心即是道。一团正气,一片丹心。“心月孤园朗中天”,“万缘脱去心无事”。王阳明论“静坐”中调气强调“诚意”发“善念”很重要。《唱道真言》讲:“根本起修心为根本”。这是王阳明的真知灼见。

4.“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

王阳明对“静坐”养生下过很大的功夫,在修证认识到“静坐”重要。《年谱》中说:“究极仙经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久能预知”。王阳明还对“静坐”有自己的创见,称“静坐”为“默坐澄心”。“静坐要省察克治,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克服自我私欲产生,通过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得道成真”。王阳明强调“静坐”中身心道德的修养,否定朱熹“求理于物”,而认为“吾性自足,求理于吾心”。王阳明在“静坐”中创建“知行合一”的心学。老子著《道德经》中讲:“人居第一”。明朝大预测家邵康讲:“人生所贵有精神”。王阳明的“静坐”养生实践说明了“静坐”养生能强身祛病,开慧悟道。并下了一个结论:“静坐是长生久视之道!”

五、养生重“疗心”

正如古人所说的“顺应天时养生”,科学养生要求我们根据五行和人体脏腑相对应的原理,在一年四季里,分春夏秋冬,在相应的季节重点保养相应的脏腑,这样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科学的安排四季养生,首先要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在《黄帝内经》中讲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方式。夏季养生就要好好把握“疗心”的重点,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季疗心的医学原理

《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但统一于心,为心神所统帅。

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的时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人们的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使气机宣畅,精神外向,对外界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如果违背了这个原理,就会损心伤气。夏季的气候特点是酷暑炎热,与中医的心相合,所以,在科学养生方面,一定要突出“疗心”这个重点。

夏季疗心的合理饮食

1.“三多三少”原则:“三多”,即植物蛋白多、维生素多、纤维素多;“三少”,即脂肪少、糖少、盐少。

2.多吃瓜类蔬菜:黄瓜、丝瓜、南瓜、西瓜等,都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

3.选择富含钾的食物:夏季容易缺钾,人会感到倦怠乏力。可吃些香蕉、柑橘、土豆、芹菜、绿豆、海带、牛奶、荞麦等含钾丰富的食品。

4.适当多吃些苦、酸味食品。

5.适量食用鱼、禽蛋等荤菜,以满足生理的需要。

6.补充水分:夏季出汗多,身体消耗水分多,每天要多饮水、多喝汤、多食粥。

夏季要及时补充水分,千万不能等渴了再喝,那时体内已经出现“干旱”。

夏季疗心的八个“最佳”

夏季气候炎热,病菌繁殖生长快,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很多。人们要想平安度过夏天,相信下面要介绍的八个“最佳”,一定能够助您一臂之力。

1.最佳蔬菜——苦味菜:苦味蔬菜具有消暑、退热、除烦、提神和健胃功能,含有丰富的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维生素及矿物质。苦味菜主要有苦瓜、苦菜、莴笋、芹菜、蒲公英、莲子、百合等。

2.最佳汤肴——番茄汤:多喝番茄汤既可获得养料,又能补足水分,一举两得。

3.最佳肉食——鸭肉:鸭属水禽,性寒凉,夏季常见低烧、虚弱、大便干燥和水肿等症状,鸭肉特别适合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

4.最佳调味品——食醋:食醋能提高胃酸浓度,帮助消化和吸收,促进食欲。食醋同时还有很强的抑制细菌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杀死化脓性葡萄球菌等。对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有预防作用。

5.最佳饮料——热茶:茶叶中富含钾元素,既解渴又解乏。科学家研究发现,热茶的降温能力大大超过冷饮制品,是消暑饮品中的佼佼者。

6.最佳运动——游泳:游泳不仅锻炼人体的手、脚、腰、腹,而且惠及心、脑、肺、肝等内脏,特别对血管有益,被誉为“血管体操”。

7.最佳服色——红色:红色可见光波最长,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

8.最佳取凉“设施”——扇子:扇子虽然不如空调凉得快,但是摇扇这种运动,可锻炼肢体,同时扇子获得的风也最宜人,不必担心空调病。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患有关节痛的人亦不要老在冷气环境里生活。

六、疗心七字决

心“善”善良是心理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人行善事,能经常帮助弱者,使他人摆脱困境,心中必会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着对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这就会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鼓舞,会使人轻松愉快。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必然心理稳定、平衡,神经和内分泌调节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起到防治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心理性疾病的作用,使人健康长寿。

心“宽”心宽的人,不仅意味着对外在世界的承纳与相容,而且意味着内在世界的开放,表明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宽厚多恕地对人对事,这是健康品质和高尚素质的表现,也是防治心理性疾病的最佳良方。

心“正”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做人,你就能吃的香、睡的稳。相反,贪心太大,私欲无边,整天让它牵着鼻子走,使你迷惘、使你狂妄、使你丧失理智,就不可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只能是烦恼、忧虑不休、夜不能寐,久而久之,就可能患上心理性疾病。

心“静”内心的平静,是心灵深处的恬然、安谧、舒适和自在。心静,并非什么都不想,而是“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的一种精神境界。大千世界,色彩缤纷,光怪陆离,充满了金钱、危险、名利和美色等使人心动神驰的诱惑,在繁忙浮躁和充满诱惑的尘世纷扰下,真正做到“恬然不动其心”,就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使人健康长寿。

心“怡”人生的旅程,很少是一帆风顺,坎坷、曲折是避免不了的,只有保持快乐的心境,才能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坦然地面对困难的挑战;笑对人生,就会化忧为乐,自得其乐。保持健康的心态,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源泉。

心“安”一个人当他内心安详的时候,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恐惧、没有牵挂,这种感觉是美好的。此外,我们还发现,淡薄名利的人会健康。一颗平常心,永远让自己处于平和状态,自然也就影响不了自己的情绪,从而免受心理疾病的侵袭。

心“诚”心诚待人,才会获得别人的信任。如果疑心太重,或缺乏诚意,大家彼此戒备,疑神疑鬼,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和欢笑,充满敌意的日子,会使人食不甘味,眠不安宁。你有诚心也就拥有了朋友,就可以诉说心中的不快,排遣不良情绪,缓解生活压力,这对保持和促进愉快、乐观、防治心理疾病非常有益。

七、养生贵在“清”

夏天的特点是燥热,“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因此,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

思想宜清静。盛夏酷暑蒸灼,人易感到困倦烦躁,闷热不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做到神清气和,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内生。

大脑宜清醒。夏天,人容易出现精神不振、头昏头痛的现象,预防的最好办法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常言道,“热天睡好觉,胜吃仙丹药”,每天夜晚要睡7~8小时。此外,还要安排短时间的午睡,以消除疲劳,保持大脑清醒。

饮食宜清淡。盛夏时节暑湿重,易发生湿热症,故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如清热解暑的绿豆汤、莲子粥、菊花茶、酸梅汤等。既能泄暑热,又能祛湿邪,健脾利胃,还可起到清热、防暑、敛汗、补液的作用,以及增进食欲。夏季人们大多胃口不佳,应少吃高脂厚味辛辣之物,适当吃些豆腐、鱼、蔬菜、瓜果等清淡食品,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和醋,既利消化和营养,补充因大量出汗而丢失的钾,又能生津开胃,杀灭病菌,预防肠道疾病,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以防伤阳损身。

居室宜清凉。针对炎夏暑热湿盛的外界环境,居住地方要空旷清凉,不宜嘈杂喧闹,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凉爽,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可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启动风扇、空调,那种阴凉的意境,会使人心静神安。室温保持在25~30℃为宜,切不可使温度降至过低或直对电扇吹风过久,以防凉气侵入人体,诱发疾病。看电视时音量要小,室内灯光宜暗,以免增加烦热之感。

身体宜清爽。夏季人体出汗多,临睡前洗个澡或用温水擦身,不仅可洗去汗渍、汗臭,还可洗去周身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保持了肌肤光洁清爽,使汗腺通畅,对清火败毒、防暑防痱都有好处。另外,衣着力求宽松舒适,避免紧衣裹身,并要经常换洗。

体虚宜清补。夏季体能消耗大,加之食欲下降,容易身体虚弱。适当用含蛋白质高的食品,如鸡、鸭、鱼类、海产品、豆制品等食物与西洋参、党参、黄芪、当归、陈皮、甘草等炖汤服用,通过清补,既可改善体质,又能提高抗病能力。

游乐宜清幽。炎夏不可远途跋涉或做剧烈运动,可就近寻找清新幽雅之境。早晨,曙光初照,空气清新,可到园林或效外散步锻炼,吐故纳新,清泉白云,鸟语花香,精神会为之一爽;傍晚,若漫步徜徉于田间、河边、湖畔,那习习的凉风轻拂,会使你心静如水,神怡似梦,荡涤你心头的烦闷,暑气顿消。

难得糊涂高境界

一、不养而养至高境界

“渐修”是持之以恒、不辍不止的修行。“顿悟”是豁然开朗、突然而至的觉悟。学佛是一个“修而悟”、“悟而修”不断深化与不断升华的过程。

古“顿悟”尽管是突然开悟,但绝不等于彻底的觉悟,而只是一定程度的觉悟。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仅仅是指领悟了成佛之道而已,并不是已经成佛。这样的人,由大迷而大悟,可能决心特别大,进步特别快,但同样有一个悟而修、修而悟的过程。

古学佛求解脱。就是说,要学会从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烦恼中解脱出来。学佛有没有真实的收获,就看烦恼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只有烦恼越来越少,才能最后解脱生死大烦恼;如果烦恼越来越多,就绝不可能解脱生死大烦恼,更谈不上超凡入圣。

汝身在红尘中,心在红尘外,即尘不染尘,方为大自在。

关于“无悔”

“无悔”,就是不内疚、不后悔。要想“不内疚”,就必须没有做过故意损害他人、损害社会的事情。由于过失而造成的损害,不算故意损害,因为这是难免的,只要尽可能加以补救也就行了。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就是这个道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有这样一句话:“识迷途其未远,知来者之可追。”我想是可以借鉴的。

对现实,无贪无求

对现实无贪无求,就是指不贪求那些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之类。

佛法认为,“愿”和“求”不是一回事,“愿”是为众生;“求”是为自己。佛法主张,要有大愿,却不要有私求,也就是说,要为大众尽心尽力,而不要为自己患得患失。

这里必须澄清一点,即所谓“贪求”,绝不是就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而言的,而是就维持生存以外的那些可有可无的荣华富贵、奢侈享受而言的。不然的话,倘若连生存都不顾,还谈什么养生和修行呢

有句名言说:“吃饭是为了生存,而生存不是为了吃饭。”那么,生存究竟为了什么呢我想,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不会否定奉献的意义。一个人如果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奉献,其人生只能是苍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