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忍学(历代经典文丛)
47676300000056

第56章 附录(4)

“吴越同舟”是一种竞争双方既是对手又是朋友的竞争策略。按“吴越同舟”的策略办事,一方面可以与对手友好相处、公平竞争,避免伤害对方而招致对方的暗算;另一方面,这种真诚友善、团结合作的态度还可以优化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争取到更多人的认可。你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与同事相处,要坚持双赢原则,我好,你好,才能大家都好。这也是同事间职场相处的“忍学之道”。

给人面子,就是一种“忍”

有人说,中国人最讲究面子,其他东西可以不要,但面子不能不要,连面子都不要的人,便会被人看做寡廉鲜耻之徒,遭人唾弃。面子如此重要,因此当面子受到损害时,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去维护,损害自己面子的人,也会被看做不共戴天的仇人。

在与同级相处时,当然也要考虑同级的面子。为了维系同级间的感情,不要做有损同级面子的事,不要说有损同级面子的话,并且还要想办法给同级面子,让他感到来自同级的人情。当然,考虑同级的面子,给同级面子,要以不违反法律和原则为前提。为了同级的面子违法乱纪、置原则于不顾,是不足取的。

我们常听人说:“看在某某的面子上,这件事……”听到这样的话,那位“某某”一定会非常感谢说话者的“深情厚意”。在与同级相处中,你不妨也说些“看在某某的面子上”的话,做些“看在某某面子上”的事,只要不违背原则即可。这对于增进双方的感情是非常有益的。

某公司二车间的一位主任,有一次下夜班回家,走到公司门口时,发现有一名本单位工人鬼鬼祟祟,手里还提着一包东西,想乘门卫不注意时溜出去。这位主任当即叫住那名工人,一检查,发现包里是一些机器零件。原来这名工人想将这些零件偷出去卖掉。这位主任本想马上报告保卫处,但一问这名工人,知道是一车间的,而这时公司正在开展技术大比武,这事一旦让厂里知道,一车间的成绩肯定要受影响,而且还可能引起一车间主任的猜疑,以为他在关键时刻“下绊子”。因此,这位主任没有报告保卫处,而是将此事交给一车间主任处理。一车间主任严肃处理了那名工人,同时对他的那位同级深表感激,因为他给了他面子,使他在关键时刻没有丢掉名誉。那以后,他们成了事业上的好搭挡。

这样处理事情,既解决了问题,又给了同级面子,何乐而不为呢?你在做事说话时,首先要考虑到他人的面子,伤人面子的话不说,伤人面子的事不做。当有人给了别人面子时,便会被认为是最大的人情。在某种意义上说,所谓人情,也就是维护了别人的面子,给了别人面子就是一种“忍”。

不慎结冤,“忍”字当先

与同级相处难免有磕磕碰碰的地方,矛盾一经产生,便会妨害相互间的沟通。共识没有了,交往起来也就比较困难了。与同级结冤,既不利于开展工作,也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堵墙。也就是常说的冤家宜解不宜结。但冤家既结,当如何破解呢?

冤家者,误会也。其形成可从主体、客体两方面找原因,或是因自己的言行不慎而致,或是由于对方过于敏感,误会了你的意思。

同级中有一个冤家,会让你在工作中很不自在,办事也会遇到重重阻碍,不那么得心应手。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冤家间的隔阂,创造一个团结和谐、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

首先要制怒。被人误会了,不要大光其火,而要以平静的心态回忆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发生误会和矛盾的原因,再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予以澄清。

制住怒火,能让你冷静地分析问题,查明原因,有效地解决问题,化解怨恨。

其次要战胜自己的怯懦心理,消除自己的委屈情绪。消除误会就要把问题说清楚,无论采取哪种方式,不要怯懦,要敢于当面把问题讲清楚,否则事情越搞越不清楚。要亲口向对方说明,事情是怎样就是怎样,直截了当地把问题讲清楚最好。

消除自己的委屈情绪,可以消除妨碍交流的心理上和思想上的障碍。同时也要冷静地为对方着想,到底事出何因,究竟是自己错了还是对方的过失。不要总以为自己委屈,可能毛病就出在你自己身上。另外,委屈有时还会影响你及时地把话说个明白,有时人被同级误会,感到委屈,便宁愿把话憋在心里,这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不要在背后指责同级,而要主动与之接近,说明你的想法。背后指责,只会使人误以为你心存忌恨,挟私抱怨。

再次,消除误会不可放过大好时机,因为越拖便会越被动。抓住好时机,就是说如果不能把问题当面讲清楚,就要选择一个对方心情比较愉快、神经较为放松的时机把事情讲开,把误会澄清。

每个人都会有众多的同级,仕途中离不开同级的关心、帮助、鼓励,处理好与同级的关系,和衷共济,才能使人生大道坦然宽敞。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人们都愿意多交朋友,少结冤家。但如果不慎结冤,便要积极、冷静地解开这个“结”。

同事之间共事最需要“忍”的胸怀

同级在一起工作,往往因为在某些问题上意见、态度、看法不一致而发生分歧、矛盾。对这些分歧和矛盾,回避是不行的,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形成隔阂,影响彼此的关系,影响工作的开展。所以同事之间要顾全大局,从维护团结的愿望出发,坚持做到“是非问题论清楚,一般问题不在乎”。对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一定要坚持原则,不妥协、不回避、不让步,但又要讲求方式方法,避免言辞激烈,伤害对方感情,还要注意不要把矛盾公开化,更不能把领导之间的隔阂扩展到下级和群众中去。对一些无关紧要、不涉及原则问题的小事,应采取不细究、不计较的态度,对己严,对人宽,谦和忍让,豁然大度,得饶人处且饶人。

第一,治人和治己相结合。同级之间产生隔阂,有多种原因,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对方的原因,还可能有“第三者”的原因。因此,要消除隔阂,作为矛盾的双方,都应该先从“治己”开始,调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感情,寻找自身的原因,确定消除隔阂的最佳方式。即使造成隔阂的主要原因在对方也应如此。这里,治己既是治人的前提,又是治人的策略。在多数情况下,做好治己就能产生强烈的“治人效应”,进而使隔阂得到消除。相反,如果一味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只“治人不治己”,就会引起对方反感,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对对方作无原则的迁就。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坚持原则,该“治人”也要治,在小上不计较,把治己与治人巧妙地结合起来。

第二,回避与等待相结合。同级之间产生隔阂是常有的事,只要双方都出于公心,没有个人的私怨,心胸都比较开阔,即使争执起来,也不难和解。但是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同级之间的隔阂也会引起个人私怨,甚至可能发生冲突。当同级之间的隔阂比较严重,并且一下子难以解决时,应暂时回避一下。暂时回避,表面看来似乎是消极的,其实不然。特别是对方成见比较深时,暂时回避本身就能起到冷处理的作用。回避不是逃避,而是为了不让隔阂加深,在回避中等待解决隔阂的时机。等待,不等于放弃。任何事情,都要给人留有一定的思考和选择的时间。采用“进逼法”效果往往并不好。同级之间的隔阂,常常在回避与等待中自然化解。所以,回避与等待是处理同级关系的一种艺术。当然,什么样的矛盾与隔阂应该回避与等待,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求同与存异相结合。对于同级之间的一些隔阂,可以采用求同存异的方式方法加以解决。比如存异法,是在相互之间暂时避开某些分歧点,求得某种共同点,以达到消除隔阂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和人之间求得某种认同,就会相互之间在心理上产生“自己人”效应,在此效应下,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就容易消除了。而心理学中的认同,其方式之一就是生活中常讲的求同存异。在领导工作中,具体的求同存异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寻求过去交往中的共同点,如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观点等。当同级之间产生隔阂时,善于回忆或寻找以往相互交往中的共同点,可以增加彼此的亲近感,从而淡化相互之间心理上的隔阂。

二是寻求现实交往中的共同点,如现存的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共同目标。同事在寻找到这些共同点之后,就会自然产生一种顾全大局的心理,也就是产生一种求同存异的感觉和要求。在这种心理感觉和要求的作用下,同级之间就会淡化冲突意识,使隔阂逐渐消除。

三是寻求未来交往中的共同点。在同级交往中,寻找未来交往中的共同点,如未来的共同命运、共同前途、共同的合作关系,也会使同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减弱、隔阂清除。

同事之间共事要胸怀宽广,顾全大局,主动寻找消除隔阂的办法和途径,而不要挟私抱怨,扩大矛盾,加深隔阂。

要达到双赢,就不能没有“距离之怒”

你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与某个同级天天见面,接触频繁,反而产生出许多摩擦和矛盾,倒比与某个少打交道的同级还难相处。当然真正默契的关系也有,但不多,更多的情况是离又离不开,整天在一起又经常争吵。这就提醒我们: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要达成双赢,不能没有距离。

首先要尊重同级的隐私,这种尊重不仅是不能随便打听、追问他人内心秘密,就是自己的隐私也不要轻易向他人吐露。自我坦露虽然不存在不讲礼仪的问题,却存在着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

所谓“事无不可对人言”,即使你跟同级关系再好,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秘密,否则不利于维护和发展人际关系。

无论什么样的人物,都有其两面、三面乃至多面的复杂性格。过于接近之后,容易只见其一面;稍立于远处观察才容易见到其人的多形多面。这就如同远眺风景一般,远观中的胜景名山,亲自爬登后才知不过是一堆堆沙土砾石而已。尊重隐私,这不仅是出于礼仪的要求,而且是人际交往中亲密相处的一种忍学。

千万不应无限制地与同级走得过于亲近,两条直线一重合,便只剩下一条了,那就不存在双方皆赢了。应当培养拉开一定距离观看自己同级的习惯,同时,也不要将自己无遮无掩地展示给对方;不要做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内心有一点隐私不是坏事,失去了距离,还有什么美好?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朝夕相处、关系密切的人对彼此间的关怀与照应习以为常,不再觉得新鲜和特别,甚至会感到单调乏味。有点什么琐事话不投机,打牙碰嘴,还会彼此埋怨,相互怄气。可是,一旦分开,又会万般感慨,想到对方的种种好处。在同事关系中,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这里,距离成了情感的添加剂。

可见,距离的存在是一种有魅力的客观存在。人们不一定意识到,但能体验到它存在的价值。人们常说“亲密无间”,但这只是一种形容,从科学意义上讲,这是一个误区。

要想在事业上共同前进,达到双赢,同级之间就应该手拉手、肩并肩,亲密而“有间”,而不能拥抱在一起,使双方相互牵扯,无法迈步。

让同事表现比你优越

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人,其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一说话就让人感到狂妄,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是因为太想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失掉了在同事中的威信。

在心理交往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理应是平等和互惠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那些谦让、豁达、能平等待人的人总能赢得别人的尊敬。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则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别人都敬而远之,甚至厌而弃之。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他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就是对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和轻视,排斥的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在这样的心态下,双方当然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合作了。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仇人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让朋友表现得比自己优越,这是一种策略,自不必说;不要表现得比朋友优越,则是一种态度、一种涵养、一种平等待人的忍学处世方法。

这句话真是没错,它同样适用于处理同级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