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让青少年热爱科学的故事
47677500000002

第2章 刻苦学习终有成(2)

苏步青的心灵受到震动,决心以牛顿为榜样。他再也不浪费一分一秒,刻苦学习,到期末得了头榜。这“头榜”伴他从小学到中学以至大学。

不要学位的华罗庚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青年时代不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他没有像其他学者那样,沿着小学到中学、大学,再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之路走下来。为了生计,他不得不走“自学成才”之路。

那时,华罗庚在一家杂货店里做学徒。虽然他没有在课堂上和同龄人一样攻读各种文化知识,但他酷爱数学。每当柜台上没顾客时,他就会立刻拿出早已备好的纸、笔、题,飞快地计算起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奥妙无穷的数学王国中。

一次,进来一位顾客要买烟。他来到埋头算题的华罗庚面前,问道:“香烟多少钱一盒?”

“835729。”华罗庚头没抬,回答了一句。

顾客听了莫名其妙,只好又大声重问了一句。这时华罗庚才如梦初醒,赶紧接待顾客。

原来,华罗庚正在解一道难题,顾客问烟价,他就不假思索地脱口说出正在烟盒上演算得出的数字“835729”。

华罗庚卖烟的故事不胫而走,从此他得了一个美称——罗呆子。1936年,“罗呆子”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校方将他编到博士生班,只要通过两年的学习,他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这是许多人都向往的。

但是,华罗庚没有按校方的安排去学习,他要做一名剑桥大学的旁听生。这使关心他的一些英国教授大惑不解,华罗庚向他们解释说:“如果攻博士学位,只能修一两门课程;如果不攻读学位,只当旁听生,我就可以同时学七八门课程,获得更广泛的知识。”

教授们为这个不图名利的有志青年而深深感动,校方同意了他的请求,并给他提供了一些方便。华罗庚在两年的旁听生学习中,广泛、主动地学习各种数学知识,先后发表了10余篇论文,其中不少的论文水平完全可以和博士生论文相媲美。特别是关于塔内问题的“华氏定理”的发表,引起当时数学家哈代的重视,哈代根据这篇论文修改了自己即将出版的著作。在这2年中,华罗庚还彻底解决了19世纪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计问题。此事曾在剑桥大学引起轰动。

1938年,华罗庚回国了,他是带着所有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博士学位回国的。

遵守纪律的高士其

高士其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他从小就用功读书,学习成绩年年都是班级里最好的,全校老师和同学都夸他是个好学生。

6岁那年,高士其要上学读书了。开学那天,天蒙蒙亮,高士其就穿上新衣服、背着新书包,上学去了。

一路上,高士其乐得像只小鸟儿一样,又蹦又跳、唱着歌。他跑到学校门口一看,大门还紧紧地关着呢。他不敢去敲门,只好站在门口等着,不知道等了多久,学校的大门才开。

开门的是位老伯伯。高士其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又叫了声:“老伯伯早!”

老伯伯的心里很高兴,笑眯眯地说:“多懂礼貌呀,孩子,你是一年级新学生吧?”

高士其点点头。老伯伯把高士其领到一年级的教室里。过了好一会儿,小朋友们才一个个地来到教室。

在开学典礼上,校长站在台上讲话。高士其一双乌溜溜的眼睛,专心地盯着校长,他听得可仔细啦!

校长讲完了话,叫高士其站到他身边来。高士其不知道有什么事,一颗心像小鹿似的怦怦乱跳。

校长摸摸高士其的头,表扬他是一个守纪律、懂礼貌的好学生。

高士其把校长的话记在心里。每天,他上课用心听讲,放学回家就认真做功课。他跟全班的同学都要好,跟同桌的一个小朋友更要好,下课以后,两个人一起游戏,可高兴啦!

可是有一天,这个小朋友嘟着嘴,冲着高士其说:“你到底认不认识我呢?”

高士其觉得很奇怪,说:“咱俩是好朋友呀,怎么会不认识你呢?”

这个小朋友气呼呼地说:“那你刚才上课的时候,为啥不理睬我呢?”

高士其一听,笑了起来。原来,刚才上课的时候,这个小朋友拿出纸折成一只只小青蛙,悄悄地玩了一阵子。玩着玩着,就觉得一个人玩没有劲,就凑到高士其的耳朵边,轻轻地说:“我们来玩斗青蛙吧!”

高士其坐得端端正正,正用心听老师讲课,对于这个小朋友说的话,他根本没有听见。这个小朋友又轻轻地碰了碰高士其,高士其还是好好地坐在那用心听课。这个小朋友的心里挺不高兴,便使劲地拉了拉高士其的衣服,这一来,高士其回过头来了。那个小朋友指指膝盖上的两只用纸折的青蛙,高士其明白了,是叫他一起玩斗青蛙呀。他对那个小朋友白了一眼,又用心地听老师讲课了。

高士其想到这里,便笑了起来,他对那个小朋友说:“下课的时候,咱俩一起玩,是好朋友。可是上课的时候,我就不认识你了。”

高士其的话,说得这个小朋友也笑了。

发现“中华星”

张钰哲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对天文学的爱好来自于他的童年,童年的张钰哲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和幻想,特别是对无际的星空投入了与日俱增的关注。

那是一个春天的夜晚,天空中慢慢出现了一颗拖着长长的尾巴的星星。8岁的小钰哲惊奇地看着这颗奇特的星星在夜空中移动,最后消失在天边。他迫不及待地想弄清楚这颗“怪星”的由来,哥哥告诉他说,这是“扫帚星”。

青少年时代,张钰哲学习非常认真,并看了不少科学知识读物。在书中,他了解到:小时候看见的那颗带尾巴的星叫彗星,它每隔76年飞近地球一次,它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形的,只有它运行到椭圆形的最边缘,地球上的人才能看见它。因为是英国的天文学家哈雷发现并准确计算出它的运行周期,所以这颗星就命名为哈雷彗星。

张钰哲想:我们中华民族曾出现过像张衡、僧一行等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我国古代的天文古典中也曾有过彗星运动情况的记载,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学的发展有过伟大贡献。可是,现在我们落后了,宇宙中还没有一颗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行星……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是多么难以接受的现实啊!

从此,他立志要为中国天文事业的复兴作出贡献。1923年,他考取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系,成为第一个学习天文的中国留学生。

为了不间断地观察天象,他设法住进了叶凯士天文台顶上的小阁楼。白天学习,晚上观测,并坚持每天给星空拍照,冲洗后再同星图做比较,看看星星的位置有没有变化。

天文学是一门很难见实效的科学。人类一生最多一百来年就要离开这个世界,而宇宙是永恒的。星象的变幻往往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天文史上的许多发现,往往要几代人来完成。张钰哲深深了解到这一点,但他仍然每天工作不止,坚持观测,绝不放过星空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可能出现的变化……

有一次,他惊喜地发现所拍的星空照片上,有一颗星空图上所没有的小行星。他立即仔细计算了它在天空中的经、纬度,又计算出它的运行轨道,他把结果报告了行星中心站。不久,他得到了行星中心站的答复,承认他所发现的确实是一颗尚未被发现的小行星。他们通知张钰哲,要他为自己发现的行星命名。

为了让世人知道:中国人也有智慧和能力在天文学领域中占一席之地,于是他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星”。

富兰克林爱书如命

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一生发明了许多东西,他聪颖、天赋高,从小就与众不同。

12岁的富兰克林非常喜爱体育活动,尤其是与伙伴汤姆一同游泳。一天,他兴高采烈地跑到汤姆家,拉起伙伴往自家跑。路上,他对正在纳闷的汤姆说:“我发明了一种游泳器,咱们游泳去!”

汤姆一进门便见到桌子上放了两块15厘米厚、30厘米长的木板,木板中央各有一个小孔。

“这也叫机器?”汤姆笑着说。

“可能算不上机器,但我敢打赌,它能助我比你游得快!”富兰克林肯定地回答。

两人马上跑到河边,指定对面300米对岸岩石为目标。只见富兰克林把大拇指伸进小孔,喊了一声:“开始!”两人几乎同时跃进水中,很快汤姆抢到前面,而富兰克林两手拍着浪花,显得不那么和谐,落在了后面。汤姆回头做了个鬼脸。富兰克林并不紧张,很快学会两手拿木板有节奏地拍打河水,速度在不断地加快,终于超过汤姆十几米先到达目的地。

玩到兴头上,富兰克林又让汤姆取来风筝,两人一齐把它放得高高的,然后手握风车,随着风筝线下到河水中。风筝在蓝天上自由飘荡,两个孩子被风筝线拉着,舒舒服服地躺在水面上仰泳。

“汤姆,我们好像乘小帆船游海呢,真是妙不可言。”富兰克林开心地说。

“啊,富兰克林,你真是会动脑筋!我们波士顿城中你是最富有智慧的人了!”汤姆不由佩服地称赞道。

这一天,他们几乎忘记了一切,在水中尽兴玩耍。

小富兰克林不但爱好体育活动,还非常喜欢读书呢!富兰克林12岁时,在波士顿哥哥开的印刷厂内当印刷工,成为哥哥的好帮手。印刷厂附近有几所书店,店中学徒中有很多爱好读书的孩子,富兰克林很快和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小伙伴常偷偷从书店里拿书给他看,这使富兰克林心花怒放,感到无比充实。但这绝不能让书店老板知道,他们“约法三章”:必须保证不把书弄脏;头天晚上借走,第二天一大早必须归还。这样,富兰克林必须挑灯夜读,常常是通宵达旦。尽管如此,他还是乐此不疲。

富兰克林爱书如命,总是想方设法找书读。只要有读书的机会,他就不会放过。一天,他去给一名叫马泰的商人送书,路上遇到几个小无赖拦路抢劫。富兰克林为了保护马泰的书,被打得鼻青脸肿,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坚持把书送到了。马泰目睹这般情景,非常感动,急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银币递给他。富兰克林此时的目光却盯在马泰身后的一排书架上。他没有去接银币,腼腆地问:“先生,我不要钱,能借给我几本书看吗?”马泰惊喜地回答:“噢,看不出你还是个小书迷。你随便挑吧,以后想看也可以来拿。”

富兰克林的爱书成癖被一位叫亚当斯的人听说了,这人很有学问,是图书收藏者。他经常光顾詹姆斯兄弟的印刷厂,十分欣赏富兰克林的勤奋好学,于是请他去参观自己的图书馆,并让富兰克林挑选书籍回家看。这意外的好事,使富林克林高兴极了。从此,他读书更勤奋了。

樱桃树开花了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里昂·库柏,1930年出生。他毕业后在伊利诺斯大学与巴丁教授共同研究低温物理,特别是超导理论,他提出了“超导电子对(库柏对)”这一崭新的物理假设,使超导微观理论获得重大突破。1957年与巴丁、施瑞弗共同创立巴丁—库柏—施瑞弗(BCS)超导微观理论,并于1972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库柏在校念书时功课特别好,数学和物理尤为突出,老师十分喜欢他。一次讨论时,老师问同学们长大了都希望干些什么,小伙伴们一下子都活跃起来,唧唧喳喳了半天,争得小脸儿通红通红。说真的,他们的愿望可真美,美得似乎罩上了一个红红的光环。库柏静静地坐在一旁不说话,当老师问起他时,他指了指窗外的一棵婆娑大树。我的梦会开花的,将来开了花,一定是站在这棵树的树尖上。库柏这样想着想着,就不禁笑了。

下课后,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地将自己美好的愿望认认真真地写在纸上,然后贴在课桌边上。库柏也写了一张,但他只是将它悄悄地贴在了大树的树枝上。那棵树长得出众极了,它所有的树枝都直直地向上伸展着,似乎想努力和蓝天白云亲近一般。这树是谁栽下的呢?它当初是什么样儿的呢?库柏一直很想知道。

回到家里,库柏就在庭院里小心翼翼地栽下一棵樱桃树,他的父母见了,不禁笑了,这棵树挖出来两天没人管,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而且它栽得也不是地方,院里的土贫瘠着呢!库柏又笑了,他说:“妈妈,它刚才发誓要开花结果的,你就等着瞧吧。花开的时候,院子里该多美啊,而且我们还可以吃到樱桃呢!”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错,樱桃树确实难栽。为此,每天放学后,库柏往往拿一本关于果树栽培的书,手扶着樱桃树的小枝条,读半个钟头之久。这样的细心、耐心、恒心培植,树儿会对主人笑的。

樱桃树一天一天地长大了。秋天来了,大部分孩子桌上的纸条都没了,树叶儿也一天几片地飘落着。对这些,库柏并不觉得悲哀,他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春天再来的时候,树儿会开花的。”他仍然只是勤奋地学习,在数学、物理方面尤为下工夫。看着他不断地取得进步,老师就忍不住揉揉他的头发,那是关切、信任、期待的爱抚。这种爱抚深深地激励着库柏,他要在学习上努力再努力,让自己的学识随着这棵樱桃树的长高而丰富起来。

又是春天,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樱桃树终于开花了,库柏赤脚站立在它的面前,看到一个带着露珠的羞涩的花骨朵儿在晨风中沉吟着。

“开花了,亲爱的,它真的开花了。”看到库柏脸上带着痴劲儿久久地站在樱桃树前,他的母亲轻轻地这样说着,又轻轻地将儿子的头揽在了怀里。“它自己发过誓的,这不,现在就开花了。”库柏说话的时候用了理所当然的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