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关系学(历代经典文丛)
47682000000021

第21章 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处理(9)

伍德鲁夫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制定了“当地主义”战略。他在当地开设公司,建立厂房,招收工人,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在当地筹集资金,促进了当地的金融投资,给投资者带来利润,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他还积极地帮助当地人开发资源,为当地人提供了很多的福利。就这样,可口可乐公司的政策深入人心,受到当地人的好评。当地人也给予了可口可乐公司极大的支持与帮助,为可口可乐公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可口可乐公司就这样在当地扎了根,并迅速地发展起来。

这是一个企业与社区相融合、携手共进的典型事例。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经商者,深知经商环境对经商活动的重要意义。商业活动必须依赖社区,离开社区的支持与协助,商业活动就无法开展。既然身在他人的屋檐之下,就应该学会低下头来,诚恳地与社区合作,并充分利用社区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经商者学会低头,同时为社区造福,不仅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反而可以创造时机,为自己商业活动的开展和扩大打下坚实基础。

商业活动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过程。任何一步的脱节,都会影响到商业活动以后的发展。而在社区中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就是为以后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机遇。如果一个商业活动被社区接纳了,就能在社区积极的支持和协助下顺利地开展,同时为社区本身制造福利。这样,在社区内,生产、运输、销售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整个环节正常运转了,财源就滚滚而来了。

谭锋是一家冷饮店的经理。当初,他把店铺建在某个地区时,曾受到该社区居民的强烈攻击。该区向来以环境整洁优美而闻名,人们担心谭锋的冷饮店会严重地破坏该社区的形象,因为用来装冷饮的容器可能会被四处乱扔,弄得社区到处是垃圾。

为了尽快融入这个社区,为自己的商品打开销路,谭锋特意花了一笔钱,为社区添置了很多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垃圾箱。这样一来,不但有利于维持整个社区的干净卫生,还使社区环境看上去更为美观。

谭锋的做法博得了社区的好感。社区居民被谭锋的诚意感动了,主动接纳了谭锋的冷饮店。谭锋的商品很快成为这个社区最喜爱的商品之一。此外,社区居民还主动帮助谭锋向其他社区推销产品。为了感谢整个社区的支持和协助,谭锋设立了一个“青年阅览室”,使社区里的青年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在此阅读到很多有用的书籍。

就在这种与社区互利的状态中,谭锋扩大了经营范围,取得了成功。

正是因为社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如此深刻的影响,作为一个有远见的经商者,就不能不注重并搞好企业与社区的关系。从伍德鲁夫与谭锋的例子,我们可以体会到:只有和社区相互融合、为社区多做贡献,才能换取社区对经商者的支持和配合。

社区从企业那里得到的有形和无形利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为社区上缴稳定的税金、利润和各项费用,为社区创办各项公益事业,为社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社区待业人员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教育,为社区制造知名度。在打入社区时,一个优秀的经商者要审时度势,在这几个方面下足功夫,这样就一定能在与社区的交往中取得成功,获得社区的支持与配合。

然而,社区和企业的关系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在为社区作出贡献的同时,经商者也有一定的需求,企业要占有市场、控制市场、为自己营利。因此,在对社区做贡献的同时,企业也不能不讲求自己的原则。一般来说,这些原则应有以下几点:

·互利性原则:既不能损害社区利益,也不能损害企业的利益。

·计划性原则:作为外部公关的重要一环,企业对社区所开展的活动不能是盲目的。

·目的性原则:在具体的活动中要讲求目的性。

·持久性原则:企业和社区的关系永远存在,处理社区关系的工作就必须持久地进行。

·效益性原则:尽量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开性原则:对社区的贡献应该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作出。

企业与社区的和睦关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需要,也是社区繁荣稳定的可靠基础。社区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而企业也可为社区作出贡献和帮助,促进社区的繁荣与发展。因此,企业与社区之间唯有互惠互利、相互帮助、结成和睦关系,才能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一个优秀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经商者决不会离开社区,孤军备战,或者无视社区的需要,只追求自己的利益、盲目瞎干。这样,结局只能是失败。

同样,社区也需要企业的支持与扶助,离开企业,社区不会有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生意人必须谨记一点:社区与企业,分则两败俱伤,合则共同发展。

正确处理商业活动与公益事业的关系

商业活动是社会重要的活动之一。商业活动为社会提供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企业还应放眼未来,履行其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公益事业作出贡献。

在吴庆德等编写的《美国企业经营管理学》一书中,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作出了解释:企业为了所需的社会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责任即是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它体现了企业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企业是社会的器官,其生存必须依赖社会为其提供的一切。无论是生产、经营、销售还是运输,企业的每一项活动都离不开社会。企业的生产需要社会提供的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企业的经营、销售必须依赖于社会制定的法规及政策,而商品的运输则依赖于社会所提供的设备与措施。总之,一个企业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也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茁壮成长,实现自身的利益。

巴尔的摩市的市长舒华,就在公益事业上作出了表率,尽管他并不是一位企业家。

平时,他经常会在司机的陪同下到各地去转一转、看一看。每当他看到路面上的洼洞、损坏的街灯、凹凸不平的垃圾桶、脏乱的公园、废弃的车子、倾斜的交通信号灯、干枯的树木、损坏的公车站牌、走道上的垃圾等等,他就会拿出笔和备忘录把这些一一记录下来。这些备忘录每到星期一的早上就会出现在各个顾问的桌子上。而这些垃圾、洼洞、弃车,在他下次开车经过时就消失不见了。

舒华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能够迅速地妥善解决,使社会能以美好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同时为人们的安全、健康和愉悦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公益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舒华以他认真的态度引起了人们对公益事业的重视,让人们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大。

舒华是一位政治家。他把对自己所管辖的城市的责任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同样,一位企业家也需要这种公德心,在追求企业利润的同时,还要对企业所处的社会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积极投入到公益事业的建设中。

其实,经商者承担社会责任、参加公益事业,并不是当今社会才有的。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有见识的经商者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最早见于史籍的是春秋末期的陶米公范蠡。

范蠡善于经商。在十多年里,他三次“一掷千金”,将家财分给贫困的朋友和乡亲,得到了“富好行其德者”的美名。但他并没有因为行善散财而破产,相反,他的资本积累越来越多,由“千金”变成“巨万”了,以至于后来“言富者皆称陶米公”。

古时候的商人尚且能够“富而有德”,为社会的公益事业出钱出力,今天的企业就更应该在财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在公益事业上做得更好。古时候的商人尚且能急公好义,为国纾难,今天的商人更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承担起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美国的“计算机大王”诺顿夫妇,每年在他们庞大的别墅里接待成千上万的募捐者和参观者。夫妇俩决定将他们的财产贡献给社会的慈善事业,资助有艺术才能的人。为此,他们成立了数个基金会,还出钱资助艺术馆、博物馆、财政困难的报社、儿童救助所和学校。

诺顿夫妇的义举,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广泛的赞赏。

然而在现实中,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装满自己的腰包,有些商人往往不顾公众利益,不顾社会的发展,无视道德法规,用尽各种手段,破坏或牺牲整体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利益。这些企业和商人在商界是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发展的,终将身败名裂,被人们所抛弃,不得不退出商业舞台。

有一段时间,纸价暴涨,看到造纸业有利可图,许多投机者就纷纷建起了小型造纸厂。

众所周知,造纸业是对环境造成污染最严重的产业之一。国家对造纸业的检查与监督的力度都很大,只有那些既有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严格控制污染的企业才有可能生存。然而,这些小型的造纸厂不顾国家法规,让机器不停地运转,源源不断地排出污水。

这些有毒的污水被排入河中,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因为有利可图,这些企业根本没有环保的意识,也没有承担他们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种不顾公众利益的行为所导致的唯一后果就是:关闭。企业不对社会负责,不考虑社会效益,社会就会对它进行惩罚。国家对这些小型的造纸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荡”,勒令他们立即关门并为它们造成的不良后果负责。

这就是不顾社会公益事业、最终“自毙”的实例。

一个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长远的,而不是一时的。要想长期地运行和发展,企业就必须认识到自身对社会的义务并为社会的公益事业作出贡献。只有这样,企业才具备长久发展的条件与环境。

作为企业家,无论其面对的社会责任是大是小、是多是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从前面的实例和现实中,我们可以把企业的社会责任概括为五个方面:

·企业的社会服务。企业应为满足社会各种需求提供服务,企业的决策者必须面向市场,面向顾客,满足他们的需求,并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企业的社会历史使命。企业身负对社会作出贡献、协调各种利益集团、促进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繁荣与稳定的使命。

·企业的社会利益。企业必须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利益作为评价自身经营活动的有效指标。

·企业的行为顺序。企业在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时,应当优先考虑使用资源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企业的社会产品。企业提供的各种产品,既要为企业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创造社会价值,这才是对社会负责。

企业不同于慈善机构和民政部门,不可能把主要目标转向公益事业。但是,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不能放弃其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社会的器官,应当履行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公益事业作出贡献。当企业把闲置的资本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时,企业失去的只不过是一部分的经济利益,而获得的则是无穷的社会效益以及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由社会效益带来的经济效益正是企业希望得到的。

正确处理企业与股东的关系

股东关系是指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持有企业发行的不同份额的股票或债券,或者是直接参与企业集资的合伙人。它包括三个层次:董事会、董事局;广大股东;金融舆论专家。

从本质上说,股东关系属于内部关系;从形式上看,股东关系好像外部关系。其实,股东关系是一种分散于外部的内部关系。

股东们是一群具有“老板意识”的人。在今天的股份制企业中,股东是企业的“财源”,也是企业的“权源”所在。

由此可知,股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股东关系到企业的财源,又是企业内部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想要正常地运转、顺利地发展,就需要与股东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良好的股东关系在企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良好的股东关系能够保障稳定的基金来源

股东关系一般有两个基本的目标:一是维持已有的股东,使他们坚守信念,不轻易退股或转让股权;二是吸引更多的新股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众所周知,资金是企业运行的“润滑剂”,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有充裕的财力作保障。而股东的经济导向性和选择性最强,他们完全用经济的眼光来看待同企业的关系。股东的红利是企业利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取决于企业利润的多少,因为股东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是紧密相关的。

因此,良好的股东关系可以使现有股东和潜在股东了解企业、信任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稳定和扩大股东的队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求,扩大企业的社会财源。

美国丹尼电器公司是由多个股东共同投资兴建的。它十分注重与股东的关系,经常邀请一些大股东来公司参观,并定期向股东们汇报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及时地满足股东的各种要求,从而与股东们维持了良好的关系。营业几年后,公司原有的股东不仅无一人撤股,反而有好几位股东增加了自己的入股量并介绍自己的朋友前来入股。公司的资金来源得到了丰富与扩大,财源得到了保证,从而促进了公司的壮大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