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斩。窦娥眼看没有申冤的地方,她满腔悲愤地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
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一是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三要让楚州大旱三年。
结果,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她的头落下时,鲜血真的喷在了白练上;当时正是六月大伏天气,可窦娥被杀之后,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果然大旱了三年。这三个愿望奇迹般地一一实现,表明窦娥证明了自己深沉的冤屈和满腔的悲愤,同时也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了官,窦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以死刑,知府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关汉卿在《窦娥冤》里,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不屈不挠地与黑暗势力抗争的妇女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残酷,体现了被压迫、被奴役的人民的反抗精神,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窦娥冤》是我国元代杂剧中最珍贵的艺术精品,关汉卿也是被人们传颂的著名戏剧家。
《西厢记》描写的是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张生是一个书生,在进京赶考的途中,投宿在普救寺,正巧遇上了去世的相国的女儿崔莺莺。当时崔莺莺和母亲以及丫环红娘随父亲的灵柩回乡,也住在普救寺。张生和崔莺莺彼此一见钟情。夜里莺莺烧香时,两人隔墙吟诗,互诉衷曲,都对对方有了好感。
正在这时,忽然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有个叫孙飞虎的叛贼带领5000士兵,围住了普救寺,扬言要抢走崔莺莺,还说如果不答应,就要杀光全寺的人。莺莺一听,哭着要上吊自杀,母女二人搂着大哭。这时,寺院的长老召集大家商议对策,要大家想些办法,张生对长老说:“我有一个退兵的计策。”长老就把张生带去见崔莺莺的母亲。老夫人说:“谁有退兵的本事,我就把小女嫁给他。”
张生写信给自己的好朋友白马将军杜雄,请他来帮忙。杜雄是镇守蒲关的将领,手下有10万士兵,对付叛贼绰绰有余。他收到信后,知道孙飞虎包围了普救寺,就亲自率领三军,直往普救寺而去。孙飞虎的部下听到杜雄带兵来了,都丢盔弃甲,很快就投降了。普救寺的危险解除后,张生心里很高兴,心想这回可以和莺莺在一起了。
谁知老夫人变了卦,原来她并不喜欢张生。她对张生说女儿早已许配给别人了,不能嫁给张生。张生听后心灰意冷,从此卧病不起。
莺莺的丫环红娘是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姑娘,她知道莺莺和张生互相爱慕,于是出于正义和同情,违反了老夫人的意愿,暗中撮合他们,支持张生和莺莺两个人偷偷地幽会。
可是,过了不久,老夫人就知道了这件事,百般地拷问红娘,但最后在红娘的伶牙俐齿的劝说下,为了顾全体面,只好同意了婚事。
然而老夫人又提出要求,她借口崔家门第高,而张生只是个穷书生,就对他说:“我们家从来不招平民女婿,你若是不能考中个一官半职,休想和我的女儿成亲。”于是张生只得从命,与莺莺在长亭相别,进京赶考。最后张生考上了状元,终于和莺莺结成了夫妻。
在《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却受到了老夫人的百般阻挠,最后,在丫环红娘的帮助下,经过一番斗争,两个人才终成眷属。作品表达了男女青年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表现出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在当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西厢记》文辞优美,内容曲折,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被称为“杂剧第一”、“北曲之冠”,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高峰之一。
散曲是元代时期北方出现的新诗体,它同诗和词一样,都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的形式短小,自由活泼,通常以一支曲子为一首;而由两首以上的曲子组成的就是套数,套数又叫套曲和大令,它的形式多样,表现力丰富。
马致远是元代散曲产量最多的一个作家,他的小令有115支,套数有20套左右。他的散曲内容比较广泛,有的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有的是对自然景物的刻画。马致远晚年时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出对世俗红尘和功名利禄的不屑,以及对归隐生活的赞颂。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散曲中的一篇代表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开始的3句只有18个字,共描述了9种景物,有藤、树、鸦、桥、水、人家、古道、风、马,这些景物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词语的连接,但却一点都不显得零乱,这是因为作者精心选景而又精心布景的缘故——藤是枯藤,树是老树,连乌鸦也是一身暮气,排列在一起;小桥下面流水潺潺,呈现出清冷的氛围。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能引起人的旅途相思的景物,这些内容合在一起,为下文“断肠人在天涯”预先作了铺垫。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孤独地一个人奔波,使人产生了一种无尽的迟暮苍凉的心绪。
《天净沙·秋思》的语言和谐,画面色彩鲜明,既有诗的意境,又有画的形象,情景交融,自然流畅。马致远的作品不仅扩大了曲的题材内容,而且还提升了曲的意境,所以人们称他为“曲状元”,赞扬他对散曲所作的贡献。
关汉卿(约生于金末,卒于元),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曲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元曲四大家”之一。共创作杂剧60余种,其中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调风月》、《单刀会》、《蝴蝶梦》等18种,还有一部分散曲。现存套曲10多套,小令50余首。
关汉卿的作品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大多是反映社会现实,反对战争,向往和平、民主、自由,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着重表现人民,特别是下层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精神,塑造了窦娥、赵盼儿、谭记儿等一批典型妇女的形象。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著名代表作,曾在国内外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著名的元杂剧作家。他的作品如今仅剩《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13种。他还写过散曲,可惜流传下来只有1首小令和3种套曲了。
《西厢记》原名《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共5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杂剧中最著名的喜剧,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崇,被称为“杂剧之冠”。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戏曲家和散曲作家。著有杂剧15种,《汉宫秋》、《青衫泪》等是他的代表作。马致远的散曲现存有120多首,《天净沙·秋思》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