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精品文学书系:一生必知的中国文学知识
47685900000007

第7章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又称荀卿,战国末期的赵国郇(今山西临猗县)人,是先秦时期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在齐国游学,后来去了楚国,被春申君拜为兰陵令。他的著作被后人编定为《荀子》,共有32篇,多是关于社会、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深入浅出,代表了先秦论说文的新成就。战国末年,齐国的都城临淄聚集了很多有才能、有学问的人,是天下英才向往的圣地,因为那里有个著名的学术活动中心叫稷下学宫,许多名人都在那里做主讲老师。

荀子15岁的时候,就来到临淄游学,后来也当上了主讲,成为一位著名的老师。有一次,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他提出了“人的本性是邪恶的”的理论,学生们很不理解,就问他说:“老师,以前的主讲孟子老师跟我们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慈善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可是您却说‘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这是为什么呢?”

荀子说:“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之所以能变成善良的人,是因为他后来自我改造的结果。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小人可以变为君子,普通人可以变为圣人。从前有个叫告子的人,他说:‘人的本性不分善恶,就好像是水不分东西一样。’这句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个人只要能勇敢地面对自己,谁还会在乎他是神仙还是魔鬼呢?”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重老师。他认为,“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老师又在传授“礼”,是施行“礼”的榜样,所以老师的作用是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相连的,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老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同时,荀子还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认为当老师的应该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有尊严,要能使人敬服;二是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是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是要能体会“礼法”中的道理。就这样,荀子教出了很多学生,其中著名的有韩非子和李斯。

后来,有人在齐王面前说荀子的坏话,荀子就离开了齐国,来到楚国,当了一个小官。但是又有人认为荀子的到来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来到了赵国,赵国拜他为上卿。这时,楚国有人对楚相春申君说荀子是个人才,应当让他回国,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任命他为兰陵令。等到春申君被杀害后,荀子就罢了官回家,开始撰写《荀子》。

《荀子》具有很高的成就,是儒家学说的经典。其中《劝学篇》是荀子的代表作,强调学习要专一,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了学习还要注重方法;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文章的主题就是要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对我们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在荀子的著作中,《天论篇》也是非常杰出的。荀子认为天的变化是自然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历代都是相同的,天不会因人们厌恶冷天而取消冬季,地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日食月食的出现、风雨的失调,是世代常有的事。

荀子对自然界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他还认为人类社会的贫、病、祸、凶不是出于什么天意,而是由人自己来决定的。他认为人力是强大的,能够战胜自然,如果能充分利用自然的供养,顺应按照人类生理需要而生活的法则,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这样天地就会尽其职守,万物都能为人役使。

荀子还认为顺应人类生理需要就会使人得到幸福,违反人类生理需要就会使人遭到祸害。如果能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就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让它为人类服务,这是光辉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结构严谨,形式完美,代表了先秦诸子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别的著作所不及,同时它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