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常识
47686400000010

第10章 书画、音乐、戏曲(1)

真、行、草、隶、篆

汉字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出现过5种主要字体,即人们俗称的:真、行、草、隶、篆。这5种字体,在中国书法史上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真书,又称正书,也称正楷、楷书。在真、行、草、隶、篆5种字体中,真书是产生最迟的一种,直至今天人们仍在使用它。真书的出现,是在汉代隶书和草书使用阶段开始产生的。它的优点:一是方便书写,简省改变了隶书的波磔;二是匡正了草书的无固定标准、结构不严密的弱点。总之,真书在汉代末期出现时,就逐步舍弃了篆书与隶书的环转笔势。它的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易认易识,为人们所乐于接受,就成了书写的楷模,所以又称做楷书。由于真书的应用范围广泛,书写时可大可小,又有小楷、中楷、大楷、榜书等不同的功用和称呼。

行书,是一种处在真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它比真书书写起来迅速,比草书字体容易认识,在日常应用和书法活动中被大量使用。在行书当中,按照它的书写形态区分,偏于楷法的称为“行楷”,草法采用多的则称为“行草”。

草书,是人们在书写实践中为了追求方便、快捷而创造出来的,以后在书法艺术活动中,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得到不断地发展。草书是伴随着隶书同时出现的,约产生在秦、汉两代相交的阶段,称为“草隶”,就是书写潦草的隶书。以后又由“草隶”发展到字形较为成熟的每字独立不相连的“章草”。相传在汉末时,书法家张芝又把“章草”字的隶书笔意舍弃,采取偏傍相互借用,书写时使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相通,创造成了至今仍在流行的“今草”。俗称的草书,一般就指“今草”这种字体。唐代的书法家张旭与怀素在写“今草”的过程中,更把草字加以放纵,书写时笔势连绵,一笔写出连带的数字,字形的大小偏正变化多样,又形成了“狂草”。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它简化了篆书的繁难字形,又把篆书的圆转笔画变为接近方折,在字形的结构上完成了由象形性变为笔画性的演化,书写时比篆书方便,为以后真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隶书的出现是在战国末期,早期的隶书还存有篆书的形迹,发展到东汉时已完全成熟,并被广泛使用。隋、唐以前把隶书称为正书,唐代有“今隶”字体,指的是真书。

篆书,一般指的是包括大篆与小篆两种字体。大篆是早期的篆书,又称籀书,主要是指青铜器和石鼓上的古文字。大篆宽泛的涵义连甲骨文字也算在其间,可知大篆是一种字形并不一致的字体。小篆,又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统一文字的结果。秦代是以小篆作为正字使用的,它结束了秦以前文字混乱的局面,汉字的规范性也是自小篆出现后开始的。

永字八法

凡是初学书法的人,都先要练好基本笔画。“永字八法”就是古人以“永”字8笔为例,阐述正楷点画用笔的方法。据说这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创,智永和尚广为传播的。

智永是南北朝时的陈朝人,王羲之的七世孙。他在山阴(今绍兴)永欣寺做和尚时,继承祖法,苦练习字。30年间,写秃的毛笔竟装满5个大竹筐。他临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分送给各寺院,从此,智永书法远近闻名。人们争相前来索求墨宝,再加前来请他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集市一样,智永住房的门槛也被踏坏了,只好用铁皮包起来,人称“铁门槛”。后来,智永把那些秃笔埋起来,称它为“退笔冢”,还亲自为它写了铭文。

永字八法

隋朝初年的一天,智永正在永欣寺专心致志地写字,这时一位老人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到寺内,向智永求教。智永把已写好的一幅字送给他们,可他们仍不肯离去,说:“请师父教给写法。”智永沉思了一会儿,在纸上写了一个正楷的“永”字,说:“你们看这个字,共有八笔,横、竖、撇、点、捺、挑、钩、折,构成汉字的8种主要笔画,在‘永’字上都具备。写这8种笔画的基本要求是:‘点’要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要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应顺锋平过;‘竖’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要直中见曲;‘钩’要驻锋提笔,突然趣起,其力才集中在笔尖;‘挑’用力在发笔,得力在画末;‘撇’起笔同直画,出锋要稍肥,力要送到,如一往不收,易犯飘荡不稳的毛病,短撤落笔左出,要快而峻利;‘捺’要逆锋轻落笔;‘折’锋铺毫缓行,至末收锋,重在含蓄。要把这些基本功练扎实才行啊!”老人和孩子高高兴兴地记住智永讲的八法,拿着智永写的“永”字,回家后苦苦练习,果然大有长进。他们逢人就讲智永和尚的“永字八法”。就这样将王氏世代相传的秘法公诸于世,传扬天下。

后来人们也将“八法”两字引申为“书法”的代称。

颜筋柳骨

颜筋柳骨,是品评楷书书法的术语,最先提出这种说法的是北宋的范仲淹,他说同时代人石曼卿的书法是“延年(即石曼卿)之颜真卿《多宝塔碑》

笔,颜筋柳骨”。“颜”指颜真卿,“柳”指柳公权,颜、柳都是唐代的以楷书著称的大书法家。

颜真卿生于公元709年,经历过多年的官场生活,为人正直,不惧权势,76岁时被叛乱的地方官杀害。因此,颜真卿的人品和书法同样受人尊崇。颜真卿的书法,不沿习唐代初期的风气,他革故鼎新而自成新的面貌,他的楷书刚柔结合而以丰筋为胜,笔遒筋健,韧而富于弹性,结构端庄大气,点画之中具有内在功力,具有一种浑厚雄伟的美。颜真卿的楷书碑刻《多宝塔碑》和《颜勤礼碑》等是他的代表作。

柳公权生活于公元778—865年,晚于颜真卿。他的楷书最初是学王羲之风格的,后来又学颜真卿和唐代另一书法家欧阳洵,形成了骨力遒健、结构劲紧、点画瘦硬的风格。当时,柳公权的楷书名气很大,许多王公大臣家以求到他写碑志为荣耀。柳公权学习颜真卿的楷书,引“筋”入“骨”,而以骨力为胜,他的字体势劲媚,方圆兼施,刚劲中却含秀润,严谨之中具有生动,充分表现字的骨力之美。柳公权的楷书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等碑刻。

柳公权《玄秘塔碑》

筋与骨都是讲笔画运转能凝聚着坚定的笔力。颜真卿的楷书与柳公权的相比,虽然都具有力的美,但颜书的浑厚,点画之间虽然宽容,却不涣散;柳书清瘦秀淡,在隽丽之中呈现着雄健,所以都能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千百年来,人们称颂“颜筋柳骨”,学习颜、柳楷书的人,经久不息,正是为他们书法作品中的坚劲、厚实、雄壮的风格所吸引。

癫张醉素

“癫张醉素”,是对唐代两位狂草书法家张旭和怀素的并称。草书自从在汉代开始形成以后,发展到唐代时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阶段,有一大批书法家是习书过狂草的,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深远的就是“癫张醉素”。

张旭,字伯高,吴(今苏州)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官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张旭以狂草书法最为出名,但他认真习过楷书,至今留传有《郎官石记》楷书碑拓,楷书的精妙对张旭狂草的形成有着奠基的作用。唐代写草书者中,最先写出新风格的人是张旭,他的狂草被晚唐文学家韩愈赞为:“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张旭的狂草书法是把他的心情熔于字的,笔下逸势奇状,连绵回绕,起伏迅捷,神采飞扬,线条周旋,呼应其间。张旭的狂草,在唐代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被称作“三绝”。张旭曾向颜真卿传授笔法,颜真卿对张旭草书的评价认为:“张长史姿性癫逸,超绝古今。”因此被称之为“张癫”。

怀素,是继张旭之后唐代又一位著名的狂草书法家,他是湖南人,少年时就做了和尚,自幼酷爱书法。怀素学习书法曾经历过刻苦的钻研,以后为了求得狂草的进步,离开湖南,到河南洛阳和陕西西安寻师求友。怀素好饮酒,酒后兴到运笔,字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字多变化,不失笔法。当时人许瑶在观赏了怀素的狂草作品后,赋诗称赞他是“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所以,后来人们又把怀素称为“醉素”。

唐代诗人有许多作品赞咏过张旭和怀素的狂草书法。高适在诗中描写张旭时说:“兴来书自圣,醉后语犹颠。”李欣赠张旭的诗句有:“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苏涣咏怀素草书歌中描写过:“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这些唐诗对于张旭和怀素草书的创作状态都进行过描绘,对后来的影响也不小,人们就以“癫张醉素”作为两人的并称。

山水画

山水画在中国画坛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画的一门独立的画科以后,其中又分为青绿、水墨、金碧、浅绛、没骨、界画等多种画法。

顾名思义,山水画就是以描绘山川自然景物为题材的绘画,但是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它并非直接照搬自然景物入画,而是从审美的艺术角度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中国画上描绘山水景物,形成于魏、晋时期,但那时主要是作为人物画的陪衬形式出现;隋、唐时期逐渐日趋成熟;五代、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技法才真的走向技法熟练、风格多样的发展道路。明与清代初期的山水画则偏重复古,随之而有一些具有革新精神的画家与之抗衡。近代与现代的山水画在继承前人和不断创新中又得到了很大发展。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这幅作品的景物构图与比例关系都已大致符合视觉效果,对山水画的发展具有开创先河的作用。唐代的山水画创作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同步,具有很大进展,产生了李思训与吴道子等杰出的画家。李氏山水画作品,多以笔墨勾勒山石树木,笔法刚劲有力,在画面上使用青绿颜料着色,史称“青绿山水”。李氏的山水画技法,对于宋代的一些画家影响极大。吴道子除了以人物画著称外,在山水画上也有独立的建树,一直为人所称道。唐代另一名山水画大家是诗人王维,他的作品具有诗画意境结合的妙处,特别以水墨山水画见长。

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在这门画科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产生了像荆浩、关仝、董源等超越前人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一直影响着后来山水画的发展。荆浩、关仝两人多以水墨画法来表现北方的山水,画面气势雄伟。董源擅于水墨和浅色山水画,所作多为描绘江南山青水秀景色的画幅。北宋与南宋的山水画家由于受到唐、五代画家的影响,山水画也得到很大发展。北宋的画家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等人所作的山水画,多为山川高耸,境域辽阔的全景图。米芾父子和南宋代表画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珪等的作品以江南秀丽的山水为主。元代山水画由于社会、时代的关系,画家们的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向水墨写意画方向发展。当时的画家大多不满异族的统治,去向自然山水中寻感受,产生了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名噪画坛的人物。这几位画家的山水画,各具特色:黄公望的作品以富春江山色为主要董源山水画

题材,着色浅绛,草木华润,峰峦浑厚;王蒙、倪瓒的作品,都以构图别致、笔墨简练为著。早于这几位的元代初期的画家赵孟頫的山水画,则把书法艺术的笔墨韵味汇入了画法。

明代的山水画家有独创精神的很少,董其昌更是山水画复古派的代表,影响到清代初期的部分山水画家也从前人画幅上讨生活,强求接近古人。清代有创新风格的山水画家是“四僧”,即4位和尚:渐江、石豁、八大山人和石涛。在他们之后又有“扬州画派”中的金农等人。他们主张从自然中寻求画材、画法,反对陈陈相因,强调个性解放,对于后来山水画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在近代山水画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黄宾虹。他重视写生,同时又注意吸取前人的画法加以改造,从而使山水画又从清末复古的倾向里走出来。此外,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人也都对山水画的发展有所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山水画的流派和风格都呈现出多姿多样的局面,在中华大地的东西南北各地,活跃着擅长泼彩泼墨的刘海粟,精于焦墨勾勒的张仃,墨彩挥洒淋漓的李可染,以及立意创新的潘天寿、傅抱石、石鲁、陈子庄等人,他们的作品不论是长卷巨幅还是即景小品,都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水墨画

在中国画众多的门类品种中,有一种不施色彩,纯用水墨绘成的画,因为它不同于设色的彩画,被称作水墨画。齐白石的水墨虾子

据传说,这一种画法产生于唐代,到了宋代时趋于成熟,在元代时大大兴盛起来,明、清时代盛行不衰,直至近、现代仍然在发展。

唐代水墨画的作品,今已无存,但当时的诗人对这种画法有过描写。欧阳炯的《贯休应梦罗汉画歌》中称道“天教水墨画罗汉”,可以想见出这种水墨画作品的酣畅意境。宋代的水墨画也具有很大影响,以致有的诗人在观赏自然风光时,也以水墨画的意境来加以描写,范成大在《虎牙滩》诗中就曾形容“倾崖溜雨色,惨淡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