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聘(公元1733—1799年),号两峰,扬州人,金农弟子。能画人物、花卉、山水,所作《鬼趣图》,深刻地讽刺当世,影响深远。著有《香叶草堂集》等。
这8位画家都能作诗,擅书法或篆刻,他们的作品讲究诗书画的结合,笔墨技法对近代的写意花卉影响很大,他们的作品存世很多。
寄萍老人齐白石
齐白石(公元1864—1957年),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木居士、借山翁、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齐白石出身农家,小时只读过半年私塾,曾在家牧牛、砍柴,少年时开始做木工。以后与当地文人结识,刻苦努力学习绘画、诗文、书法、篆刻,曾靠绘肖像、卖画为生。中年时,齐白石从家乡“五出五归”,先后游历了南北各地,足迹遍及西安、北京、天津、桂林、梧州、广州、钦州、香港、上海、苏州、南京等地,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巨川,扩大了心胸和眼界,所到之处,画笔不离手,绘下了许多写生画。回到故乡时买了房子居住,起名为“寄萍堂”。
齐白石画作
1917年,齐白石到北京卖画、刻印时,结识了画家陈师曾,到北京定居以后,他们曾一起切磋艺术。陈师曾劝齐白石改变工细的画法,自创新意,他接受了劝说,闭门琢磨新的画法。齐白石吸取明清时代的写意画家徐渭、朱奋、石涛及当时的吴昌硕等诸家画法,融合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法,重视自己的创造,实现了“衰年变法”变化出新的画风,形成齐派独特的艺术风格。齐白石在绘画实践中,总结有自己的画论,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见解。
齐白石的绘画题材广泛,最擅作花鸟虫鱼,笔墨纵横雄肆,色彩热烈鲜明,造型简练,特别是画的虾子活跃,红花墨叶狂放,另有一种工笔草虫与阔笔写意花卉结合在同一画面的特色,生动活泼。齐白石的山水画,早年有《借山图》、《石门二十四景》等,晚年画有《雪景山水》、《祝融朝日图》等,构图简朴,笔法精练。在人物画方面,齐白石的作品也呈献出简单而含蓄的风韵。齐白石是个全能的画家,他的书法、篆刻也都独树一帜,别出心裁。书法在继承传统中以随意为度,工篆书与行书。篆刻在学习浙派以后,多取法汉代凿印,布局奇肆,章法朴茂,运刀如笔,劲辣奔放,编有多种印谱。齐白石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等诗集。
1926年起,齐白石受聘为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抗日战争中,齐白石毅然辞去日本侵略者管辖的学校教职,抗战胜利后才又开始任教。新中国成立以后,齐白石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齐白石在90多岁以后,仍然从事书画、篆刻的活动,荣获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9月16日下午,齐白石因心力衰竭病逝于北京,终年94岁。
帛画和帛书
帛画,是我国古代画在丝织品上的画。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帛画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发现的3幅帛画。
一幅四周画着奇异的动植物图像,中间写有文字,但大多数不可以识,也称“缯书”;一幅绘长袖细腰女子,身着盛装,侧身合掌而立,在神话动物风和夔的导引下,缓缓而行;另一幅绘有高冠长袖的男子,佩剑侧身,驾驭着长龙腾空前进,龙身呈舟状。画面上,线条生动流畅,人物造型也相当准确,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此外,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相继出土帛画5件。画中绘有墓主人图像和宴饮、车马、仪仗等场面,以及神话中的神灵怪异。其中还有一幅关于气功强身的图解,为我们研究古代医学史和气功的医学用途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些帛画,线条遒劲有力,色彩也很明丽,艺术水平已达相当高度。
除帛画外,我国古代还用缣帛写书,称为帛书。古书上就有“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的说法。从战国开始,很长时期内,缣帛与竹、木简同是我国书写的主要材料。用缣帛写的信,也叫帛书。据史书记载,苏武被困在匈奴,为了传达信息,就将帛书系在大雁脚上,放回大雁。汉武帝在上林苑射猎,得到这只大雁,知道苏武等被困在北海大泽中,于是派人去援救。那信息的沟通正是靠帛书实现的。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著名的古琴曲。最早记载见于先秦著作《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这首曲子了。该曲的最早传谱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该谱在解题中写道:“《高山》、《流水》二曲本为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只有《天闻阁琴谱》所载张孔山传谱,把《流水》分为九段,增加了几乎全用滚、拂、绰、注演奏的第六段,这就是琴家所称的“七十二滚拂流水”。对它所表示的意境,张孔山的弟子欧阳书唐阐述道:“起首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湲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淌洋,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
从以上记载可知,分《高山流水》为二曲绝非偶然,或为充分发挥琴的特点,或为渲染气势,琴家历来均把重心放在《流水》上,以致其完美远胜《高山》。
《流水》的结构布局为:第一段,引子;第二、三段,主题一及其变奏;第四、五段,主题二及其变化;第六段,高潮;第七段,余音;第八、九段,主题二重复。主题一活泼轻快,有如山涧畅流的小溪,充满生机。主题二旋律悠扬婉转,造成高潮、激流涌进的声势,有若滔滔江水,一泻千里。全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浩瀚的气势中,让人感受其深邃的意境和高山江河的博大胸怀,余味无穷。
阳春白雪
我国古代取名《阳春白雪》的音乐有3种,最早的当数楚国歌曲《阳春白雪》。这是当时较为高级的音乐,因其水准较高,难度较大,能附和诵唱者很少。文学家宋玉曾有言道:“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曲高和寡”的成语即由此而来,由于年代久远,它的词和曲均已失传了。现在常与“下里巴人”相对,用以泛指那些高深、不通俗的文艺作品。
其次是古琴曲《阳春白雪》。该曲传说为春秋时晋国师旷所作,一说为齐国刘涓子所作。古时常以“阳春白雪”连称,所以常被误认为是一曲。后世人所著琴谱则分它为二曲。该曲最早记载见明代朱权撰辑的《神奇秘谱》。其《阳春》解题称唐高宗时曾由吕才加以修订;《白雪》解题称:“《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澹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该曲至今仍在演奏。
第三是琵琶曲《阳春白雪》,也称《阳春古曲》。它的产生时代不详,明代诗人王稚登的诗作《长安春雪曲》写道:暖玉琵琶寒玉肤,一般如雪映罗襦。抱来只选《阳春曲》,弹作盘中大小珠。由此可见,至少在明代就已有琵琶曲《阳春白雪》了。从记载该曲的几种版本看,它的取材和结构安排都有变化,因此出现了《大阳春》、《小阳春》、《快板阳春》等名目,以示区别。
琵琶曲《阳春白雪》旋律活泼、新颖,节奏稍快而具推动力。描绘了大自然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乐曲活泼流畅、富于生命力,现仍流行。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卷,展示了在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娇容美貌,尽情地赞美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大曲,名为《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1895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把它放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它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借用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个诗句主题,改名为《春江花月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音乐工作者罗忠镕、吴祖强、黎海英等,多次对它进行改编和整理,使得这首乐曲更臻完善,深受国内外听众的热烈欢迎。
1956年,上海民族乐团访问联邦德国时,演奏了《春江花月夜》,一曲奏毕,掌声雷动。演员们接连谢了4次幕,但观众们仍不罢休。他们以德国最热烈的欢迎方式——长时间敲打着椅子来表达他们对中国优美的传统音乐的喜爱。
《春江花月夜》全曲连同尾声共分10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前面9段都加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欵乃归舟,使这首古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夺目的明珠。
《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然而在每一段的结尾处大多采用了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也叫“换头合尾”,它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春江花月夜》,这首用优美的旋律勾勒出来的山水音画,是那样地令人心醉。这首极为优美的中国乐曲,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熠熠明珠,它将永远闪烁着动人的光彩。
胡笳十八拍
《文姬归汉》说的是汉朝的蔡文姬被胡人掳走,成了匈奴左贤王的王妃,公元208年,曹操派人出使匈奴,赎回文姬的故事。
蔡文姬是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蔡邕的女儿。文姬自幼便显露出惊人的音乐素质与出众才华。她从匈奴回来,而不能再见亲生的儿子,心情十分悲痛,“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蔡文姬有着杰出音乐才能并熟悉两个民族音乐,她要将自己巨大而深沉的心灵感受用音乐表达出来,把胡笳声用中国的古琴声表达出来。于是,产生了《胡笳十八拍》这首著名的琴曲。
《胡笳十八拍》分为18段歌词,叙述了她流落匈奴的经过和对家乡的思念,描写了她对孩子的疼爱和母子分别的情景。郭沫若称之为“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的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
《胡笳十八拍》的歌词,初见于南宋朱熹所编《楚辞后语》。整个《胡笳十八拍》的音乐,以一个主题发展而成。随着情节的发展,音乐也起伏跌宕,一气呵成。18段音乐的结构,在统一中求变化;曲调中汉、蒙音乐神汇韵合;旋律的激越跳进,都使这首琴歌中蕴含的深沉而又丰富的感情得以充分的发挥。它不愧是我国音乐艺术中的瑰宝。
历史上演奏《胡笳十八拍》最出名的莫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董庭兰。唐诗人李颀曾写一首《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的诗,生动地描绘了董庭兰演奏此曲时,给诗人带来的丰富的美的想象。李颀称他的琴艺“通神明”、“来妖精”,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令诗人“日夕望君抱琴至”。
古代乐器
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些用鸟禽类的肢骨制作的笛子,距今约7000年。这些笛子虽然制作得粗拙简陋,但有的还可发出简单的音调。这就是远古人使用的吹奏乐器——骨笛。
从原始时代到夏商时期,我国的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两类,如土鼓、磬、缶、钟、骨哨等,都是用天然材料所制成。到了商代,出现了很多用青铜制作的乐器,在性能和工艺上已大大高于原始乐器。
西周时期,乐器的种类增多,仅见于古籍中记载的就有70多种,如编钟、编磬、箫、笙等。弹弦乐器也在这时出现,但较为简单,发音单调。到了春秋战国,乐器的发展较快,出现了弹拨乐器筝,吹奏乐器竽等;旧有的乐器如编钟在研制、性能方面也都为此前任何编钟所无法比拟。在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共8组64件,总重量达2500多千克,音阶准确,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每钟可发出相距三度的两个音,总音域达5个八度,其精湛的工艺水平深为现代人所惊叹。
秦汉时期出现了排箫、羌笛、笳、箜篌、琵琶等。到了隋唐时期,乐器的品种愈加增多,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共有300余种。拉弦乐器在此时也开始出现,如奚琴,有两条弦,用竹片在两弦间摩擦发音,这恐怕就是胡琴的前身了。
宋代的乐器又有自身的特点:①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吹奏乐器;②拉弦乐器开始得到重视,如马尾琴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流行。元明清以后的乐器更加多样,性能也更为完备,特别是西洋乐器的传人,又为我国乐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我国古代乐器呈现出更加多姿多彩的面貌。
古筝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击弦乐器,后汉训诂学家刘熙解释说:“筝,施弦高,筝筝然也。”筝的命名,是根据其音响效果而来的。据先秦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