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八大菜系
中国菜肴的烹调艺术是举世闻名的。早在公元5世纪。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就集前代烹调技术之大全,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食品科学论著。到了元代的1330年,御膳医忽思慧撰写的宫廷膳书《饮膳正要》,也对后世的烹调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影响。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烹调技术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许多具有独特风味的地方菜系。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山东、四川、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湖南、安徽“八大菜系”。
山东菜系:主要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发展而成,它在北方有很高声誉,华北、东北及京津地区都受其影响。济南菜专长于清汤、奶汤,一向以清鲜、脆嫩著称。清汤燕窝、奶汤鸡脯等都是很有名的菜肴。胶东菜海味有名,烹调以炸、扒、蒸、爆、熘、炒等法为主。红烧海螺、酥海带等海味很著名。
四川菜系:以成都、重庆两地菜肴为代表,以麻辣、味厚著称。烹调方法,注重调味,又富于变化。川菜中,如宫保鸡丁、怪味鸡丁、麻婆豆腐等,都驰名中外。
广东菜系:由广州、潮州、东江等地方菜发展而成。主要特点是,制作精巧,花色繁多,烹调技术采取了西餐菜特长,善煎、烘、烤、焗、烩、酥、蒸、炸、熏、煲等法。在肉类原料上,除猪、牛、羊、鸡、鸭、鱼以外,还特别善于制作蛇、猫、鼠等美味。仅蛇菜就有几十种款式。广东菜中的山珍海味、珍禽异兽,都是名扬海外的。
江苏菜系:由扬州、苏州、南京3个城市的地方菜发展而成。扬州也称淮扬菜,是指扬州、镇江、淮安一带的菜肴;苏州菜包括苏州与无锡一带的菜肴;南京菜又称京苏菜,主要是指南京一带的地方菜肴。江苏菜烹调擅长于炖、焖、煎、烧、炒等法,清蒸鲥鱼、百花酒焖肉、水晶肴蹄、银菜鸡丝等都是它的名菜。其中,苏州菜烹饪以清蒸、酿、白扒为主,味重于甜;扬州菜擅长于浓汁、浓汤,特别是点心最著名,南京菜擅长于焖、炖、叉、烤,尤以南京板鸭为著名。
浙江菜系:主要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发展而成。其中,杭州菜最负盛名。浙江菜讲究鲜、脆、软、滑,保持原味,如西湖醋鱼。名菜有生爆虾片、叫花童鸡、龙井虾仁等。宁波菜以海鲜居多,绍兴菜擅长烹制河鲜和家禽,富有乡村风味。
福建菜系:主要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地方菜发展起来的,尤以福州菜著称。闽(福建)菜长于炒、溜、煎、煨,注重甜、酸、咸、香。著名的菜肴有福寿全、雪花鸡、太极明虾、烧片糟鸭等,还有带有奇香异味的名菜“佛跳墙”,享誉全国。闽菜在南方菜肴中独具一格。
湖南菜系: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3种地方菜所组成的,尤以长沙菜为代表。湖南菜经常采用熏腊原料,油重色浓,擅长于熏、腊、蒸、煨、炖等方法,口味重于香鲜、酸辣、软嫩。著名的菜肴有东安子鸡、麻辣子鸡、腊味合蒸、清蒸甲鱼、子龙脱袍等。还有用甲鱼和鸡做的珍贵名菜“霸王别姬”。
安徽菜系:由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区的地方菜构成,取材广泛,山珍海味都有。烹调以烧、煮、蒸、原焖为主,重油、重色、重火功。这“三重”是与其他菜系的不同之处。名菜有:符离集烧鸡、奶汁肥王鱼、火腿炖甲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腌鲜桂鱼等。
五柳鱼和东坡肉
“五柳鱼”是四川传统名菜佳肴,“东坡肉”是川扬菜系的名菜。你可知道,这两个名菜还和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有关呢。
公元760年,唐代大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漂泊到四川成都城外浣花溪畔的草堂,生活十分贫困。有一天,有一个阔别多年的朋友来访问他,杜甫高兴地把他迎到家中。因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款待友人,杜甫正在犯愁,正好家人在溪里钓来一条大鲤鱼。杜甫喜出望外,立即挽起袖子烹调起来。那条鱼酸、甜、辣味俱全,还伴有酱香,吃起来别有风味。朋友尝了赞不绝口。他问杜甫,这个菜叫什么名字,杜甫见鱼背上有五颜六色的丝,样子像柳树叶子,就说:“就叫它‘五柳鱼’吧。”后来,“五柳鱼”的美名传开来,成了一道名菜,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
东坡肉则是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字东坡)的名字命名的。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时候,在西湖筑了一条苏堤,疏浚了西湖,使四周的田地旱涝不愁,杭州四乡的庄稼得到了大丰收。为了感谢苏东坡,那年春节时,老百姓抬着猪担着酒来给他拜年。盛情难却,他只好收下猪肉,叫人把肉切成方块,以独特的烹调方法煮熟,烧得红酥酥的,然后按照疏浚西湖的民工名单,挨家挨户地把肉送给他们过年。老百姓非常高兴,都夸奖苏东坡是个贤明的官,并把他送来的肉叫做“东坡肉”。
当时,杭州有家大菜馆的老板见人们夸东坡肉,于是也叫厨师学着做起东坡肉来。顿时,菜馆的生意兴隆起来。别的菜馆见了,也竞相效法。一时间,不论菜馆大小,家家都有“东坡肉”了。后来,经过同行公议,就把“东坡肉”定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流传至今。
“东坡肉”的具体做法是:把五花肉切成四正方块。普通多为四寸见方,上席的则多为寸许方块。先在铁锅里用黄酒、香葱、姜、糖和酱油拌匀,使皮和肉都呈暗红色,然后摆放在密封的紫砂锅中用小火炖足4个小时。炖好的“东坡肉”油润嫣红,肥而不腻,酥而不烂,甘香糯滑,皮有咬口。
苏东坡曾有食猪肉的诗,是这样写的:“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能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金缕玉衣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盛行用“玉衣”作殓服。玉衣又称“玉柙”或“玉匣”,以编缀玉片的金属丝不同,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3种。据《续汉书·礼仪志》记载,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诸王、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古书上说,玉衣全部重叠如鱼鳞,用长约一尺的玉札缠裹。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来看,金缕玉衣
全身均用长方玉片联缀而成,而用大玉片做足底。
1968年河北省满城出土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金缕玉衣,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的两套金缕玉衣。这两套玉衣都是由2000多块形状不同的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共用金丝约1800克。玉片的大小和形状是根据人体各部的不同形状设计的,所以外貌和人体一致。玉片绝大多数呈长方形、方形,少数为三角形、梯形、四边形和多边形等。每块玉片都要磨光、钻孔。这两套金缕玉衣制作的工艺水平相当高,有的玉料切缝仅为0.3毫米左右,玉片上的小孔直径有的仅1毫米左右。
制成一件这样的玉衣,按现在的工艺水平推算,也需一名玉工费10年的工夫。可见这技术的高超,工艺的精美了。
辫子习俗
古时候,汉族男子留发,束于顶端戴上帽子或头巾。公元1644年,满洲人入关建立清朝。1645年下令“薙发”。就是满洲贵族强迫汉人依从他们的发式。男子要把前额和头顶四周的头发剃掉,留下的头发形成一个圆盘并梳成一条辫子,垂在背后。据说,这象征着“一统中原(圆)”。
汉族人当然抵制这种民族压迫,于是,满洲贵族残酷镇压。当时有句话叫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满族贵族令理发匠挑担子在街上走,见有蓄发者,抓住就剃,只要稍一抵抗,就杀头并悬挂在理发挑子的竿上示众。当时,江阴县典史阎应元,死守孤城抗清80天。城破之后,清兵屠城,城内死97000多人,城外死75000多人,只有躲在寺观的塔上的53人幸存下来。阎典史就义前,在城楼题绝笔楹联一副:“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守,留大明三百里江山。”这里的“带发效忠”,实际是维护民族尊严。可见,在历史上,维护或改革一项风俗习惯,有时需付出血的代价。
200多年以后,1851年,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了。太平天国以“反满”为号召,从“蓄发”开始。所以一般都称太平军为“长毛”,清政府则骂他们为“发逆”。
辛亥革命前后,主张共和的革命党人都要剪去辫子,思想比较开明的知识分子也争相仿效。而臭名昭著的北洋军阀张勋,一意保皇、搞复辟。他命令士兵都留辫子,他的兵被称为“辫子兵”,他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丑角——“辫帅”。
旗袍
旗袍,是清代满族妇女的一种旗袍
服装,流行于皇族妃子及贵族妇女中间。满人原出于女真族,妇女衣着效法辽、金,还受到元代蒙族妇女长袍的影响。17世纪初,努尔哈赤用武力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八旗”制度。随后,满洲旗人在半耕半牧和开拓疆土的征战中,逐步形成了男女老少都穿无领宽腰身直筒式服装,这就是最初的旗袍款式。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了清朝以后,经过将近100年的时间,旗袍作为专一衣装,取代了汉人的长裙款式。
到了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旗袍受到西方服装影响,腰身逐渐变瘦,肥袖变小,无领变为有领,款式开始往曲线形演变。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旗袍开始在国内普及开来。款式是上身适中,袖长过肘,袖口也比较宽大。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旗袍的腰身变窄,袖口缩小,袖长不过肘。这样女性的曲线美能显示出来了。20世纪40年代时,它的袖子更短了,后来就干脆取消。袍身的胸、腰、臀部更合体,轮廓与妇女体态一致。于是,女性的风韵完全体现了出来。
旗袍的材料常选用传统的丝织物;缝制有镶、嵌、滚、绣等传统工艺;式样也很多,领、袖、襟、衣长和两侧开叉高低都经常变化。发展趋势由宽松到贴体合身,如今演变成流线型,穿着典雅舒适。
旗袍早已冲破了满族女装的范围,它早已为广大中国妇女所喜爱,并进而成为许多国家妇女喜爱的服装。
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的一种拳术,创始于清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的太极阴阳论来解释拳理,写了《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对太极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附会,众说不一。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戚继光的32势长拳而编成的。同时又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术,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理论。太极在其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主要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五派。各式尽管形式、风格各具特色,但基本要领相同。太极拳要求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连贯协调,虚实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可以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清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体弱年老的人经络畅舒,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多年来能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因此,人称太极拳为健身佳术。
太极拳在技法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这不仅可以训练人们的反应灵敏、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实战价值。
易筋经
导引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医疗保健体操,它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期;五禽戏是我国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在导引基础上创造的一种医疗保健体操。易筋经和八段锦,是在导引和五禽戏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些简便易行的保健体操。由于易筋经和八段锦的锻炼效果显著,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把这些活动奉之为经,视之如锦。
易筋经之名初见于明代天启年(1624年)的手抄本,但直到清道光以后,才得到广泛的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