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外艺术常识
47686600000022

第22章 建筑艺术欣赏(2)

罗马人的组织才能,使建筑领域中发展了标准化的建筑式样。例如,古罗马边疆防卫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由一系列堡垒组成,这些堡垒是长方形的,筑有成直角相交的通道,指挥部建在中心区。但是其规模和材料——用木材或石头混凝土(很少用砖)作墙壁却经常变换。通常,这些堡垒通过道路和一连串的瞭望塔连接起来,但是在比较荒芜的地区,连接它们的却是连绵不断的墙体。位于英格兰北部的哈德连墙就是现存的最引人注目的例证。城镇同样需要高墙保护,这些带有城楼和城门的城墙一般是用石头筑成,里面用毛石或混凝土作墙心,偶尔也用水泥建造,外面以砖砌面。奥理安下令修建的罗马城本身便是一例。尽管这类大规模的防卫系统是从实用出发,但是它们也像其他的实用性建筑和桥梁、引水道和道路一样,显示出一种严峻的美。

在城镇规划方面,他们采纳了希腊人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不时采用的希波达米式格子状街道布局,但是,他们按照自己的军事营地的布局原则把这种布局多少加以规范化了。他们把城市布局的重点放在两条主要街道上,一条是南北向的,一条是东西向的,这两条街道在市场(或广场)相交成直角,并且通向城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规划形式却不能被像雅典或者罗马城本身这样无规则发展起来的古老的城市所采用,因而它只能在修建新居民点时运用。

广场(或市场)是古罗马建筑的一大特点。习惯的做法是在住宅区的中心留出一大块空地作为广场。在空地的周围建造庙宇和供公众交易及法律管理机构使用的房屋。当居民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时,这种市场或广场便显得十分庞大。没有任何地方的广场能和罗马城的相比。先是恺撒,随后是奥古斯都、维斯佩基安、杜米仙、诺尔瓦以及图雷真,拆除了部分稠密而拥挤的住宅城郊区,修建了一系列规模宏大、颇有气派的市场与广场。这些建筑物是用混凝土构筑的,庙宇、法庭、一座花园以及希腊和罗马图书馆,中间耸立着战争纪念碑,这些看上去都使人赏心悦目。

拜占廷建筑

拜占廷帝国存在于公元330—1453年,五六世纪处于极盛时期,其版图一度包括巴尔干半岛、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北非,以及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拜占廷建筑在这个时期继承东方建筑传统,改造和发展了古罗马建筑中某些要素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对东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东正教国家的建筑有很大影响。罗马建筑、塞尔维亚建筑、俄罗斯建筑都同它有密切关系。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532—537)集中体现了拜占廷建筑的特点。其突出之处是在正方形平台上覆盖圆形穹顶的结构体系,通过特殊的构件——帆拱把穹顶支撑在若干独立的墩子上,辅以筒形拱顶及采取其他措施以达到力学上的平衡。圣索菲亚大教堂体积庞大,其大穹顶直径31米,穹顶下部有40个小天窗。与罗马人建在筒形实墙上的穹顶效果不同,采取这种结构,便能在各种正多边形平面上使用穹顶,使建筑物内外都有集中构图。它成为欧洲后来纪念性建筑的先导。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另一特点是内部装饰富丽堂皇,重点部位镶嵌彩色玻璃,衬以金色、彩色大理石墙面,与外部朴素的砌体表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堂内部虚实、明暗的变化略带神秘气氛,闪烁发光的镶嵌面加强了这种效果。广泛使用斑岩或大理石作内部的承重构件,柱头从圆柱形直接过渡到方形,上面附加一层斗形柱头垫石。在柱头之下、柱础之上加铜箍,既是结构的需要,又加强了装饰效果。

哥特式建筑

人类社会走到了中世纪晚期,艺术世界也正在酝酿着一场革命。这期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哥特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其建筑艺术更是别具一格,在这里,建筑里有对上帝的敬仰、对人性的追求,建筑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人们常说的“建筑是流动的音乐”,就是源出于此时的建筑。

在建筑方面,第一批哥特式艺术的典型出现在巴黎北部的一个肥沃繁荣的地区——法兰西岛。那里有一种建筑用的石灰石,既耐久,又便于制作。1140—1144年之间,一位不知名的建筑师重建了巴黎附近圣德尼教堂的唱诗坛。他可能就是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创始人,从这以后,法国各个城市竞相建筑或重建具有这种风格的大教堂。

从法兰西岛开始,哥特式风格在欧洲得到了广泛采用。法国桑斯的建筑师威廉于1174年开始设计歇特勃雷大教堂,林肯大教堂于1192年破土动工,1184年和1245年又相继建造了威尔士大教堂和威斯敏斯大教堂。在德国和其他德语国家,在斯堪的纳维亚和东欧,这种风格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但在西班牙和意大利,这种风格虽然得到采用,却失去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最明显的特征,而逐渐与当地的建筑传统风格相融合。

哥特式艺术风格不仅因地而异,而且也因时而异。例如,英格兰的教堂建筑就经历了从早期和中期英格兰式到盛饰式再到垂直式这几个阶段的变化。然而,哥特式艺术的独特和与之密切相连的各种形式却始终是国际性的。

与奉行严格封建主义等级制度的社会不同,哥特式艺术传统得以流行的社会是充满生气的。商人和手工业者组成的市民阶级是城市中的自由人,他们不必效忠于某个封建主,如像法国和英国这样的国家,权力集中在强有力的君王手中,这就意味着商业生活不会再受好战的贵族的破坏,因此贸易日趋繁荣。这些新兴的城市于是意识到它们所能发挥的影响。教士的力量也日益显著,因为那些主教、修道院长、牧师和修道士与当时的贵族不断发生冲突,他们企图在斗争中扩大对现世事物以及对教徒们灵魂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冲突的主要根源在于授职之争,即教会与国家争夺主教的任命权。

促使哥特式大小教堂建筑气氛的形成。首先,是人们真诚地要荣耀上帝,宣布对基督教的信仰;其次,在强大的城市中,主教和富有的市民们感到有必要建筑高大的教堂,凌驾于普通建筑之上,遥遥可见。他们为此深感自豪,因为这将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为之倾倒。

正是前面的这些观念对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形式起了最大的启发作用,这种建筑的垂直形式可以看作是在地球升入上帝的象征。在形式上,它们复杂而精致,外观虽然刻板,细微处却丰富多彩。为了使视觉上产生飞腾的效果,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特别是使用了点顶交叉穹窿,以尖拱代替圆拱,并采用了拱块垛,如巴黎圣母院即是如此。那时候,欧洲各地的人们为了建成这些辉煌的上帝颂,经历了重重困难和牺牲。这些教堂的建筑几乎是一个奇迹。在当时,资金来源于捐款,许多人还自愿提供劳力。在夏尔特尔,公民们换下了精疲力尽的马,自己用手推着建筑材料前往工地。为了建筑一座教堂,全社会各个团体都承担义务,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其结果也真正令人难忘。

教堂标准的内部形式是拉丁十字形,东西走向,祭坛放在最东面——推向耶路撒冷。十字形的教堂又可细分为3部分,中间部分称为中堂,它比侧翼的走廊更高更宽。从哥特式教堂的中堂看下去,会使人产生异常崇高的感觉,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堂本身就高(常高达40米左右);其次是中堂的高和宽的比例造成的,宽与高之比达1∶3以上,造成了一种惊人的垂直效果。

教堂内部十字形的较短部分,即轴廊部分,将中堂与唱诗班的席位与高大祭坛分开。轴廊又通常分为3条走廊,它的两边比教堂的纵长部分略微突出一些。

与教堂正西面的主体部分一样,还带有雄伟门庭的轴廊,两侧通常也排列着塔楼,也有装饰华丽的大门,这正是哥特式大教堂的特色。

哥特式结构利用立柱和抉壁,将教堂的重量转移到外部的地基上,这就保证墙壁不再起支撑整个教堂的作用,因此,即使墙上修建了许多巨大的窗户和拱门,墙壁仍然安全可靠。窗户是由一些轻巧的框架组成的,其中穿通,就可以安装彩色玻璃——这完全是哥特式的发明创造。即使拆掉哥特式建筑的墙壁,那些立柱、穹窿的肋构架和抉垛等主要结构仍将完美无缺地保存下来——这与用整块的钢筋混凝土建立起来的现代建筑截然不同。在一个典型的哥特式大教堂中,中堂的两侧都是精巧的带尖顶的廊柱,在这上面是一个四柱廊,或称三合拱廊,因为经过尖拱一直通到中堂的上廊,通常分为3部分,由小立柱支撑着,三合拱廊常常位于走廊顶部的上方。科隆大教堂就是这样,其外部墙壁是穿通的,因而提供了额外的光源。

光线通过图案各异、色彩斑斓的大玻璃窗透入,照亮教堂的上部以及整个唱诗班的席位。窗户通常是有直棂的,它被分为两个或者更多的小拱,纤细的立柱支撑。每个窗户的上部通常制成一个嵌入叶形装饰的圈孔。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绚丽夺目,多数是蓝色、宝石红色、紫罗兰色,特别是绿色的,光线从这些窗户射进来,整个教堂里,都漾起令人目眩的色彩,神秘而且令人敬畏,仿佛是建筑物本身的鬼斧神工,使信徒顿有超乎尘世之感。过去,彩色玻璃只用来装饰上帝的宫阙,人们用这种方法来宣扬上帝的荣耀。

典型的哥特式大教堂,其外观与其内部是有同一特点——轻盈垂直、插向天空,这是因为它们垂直成条和图形代替了平行线图。一系列的正门、窗户、拱和雕像打破了外部墙壁的紧密结构,从而形成了大面积的空当,产生飘然超脱尘世之感。正西的塔楼加强了整个建筑物向上升腾的印象。

哥特式教堂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花窗,它呈圆形,由精致的石肋分隔,好似轮辐。这暗示太阳,象征着基督,而嵌入的圆花则代表圣母马利亚。作为光源,当阳光明媚之时,特别是在高大祭坛之上,这种圆花窗可以产生特别动人的色彩效果。而在建筑外面,雅致的窗花格可以使周围的门面显得格外轻盈优雅。

哥特式教堂正西的门面有以下特点:细长的立柱支撑着尖拱廊,并连接两旁的塔楼。这可能减轻石砌建筑外观的沉重感,有时也用来修一些壁龛以盛放雕像。在中堂上方,建筑物的外部,屋顶向顶点大幅度倾斜。拱抉垛的最高部分与其他抉垛和走廊的顶部连为一体,根据建筑西侧走廊墙壁的相对位置不同,拱抉可构成斜角或直角,其排列的行数也可加以变动。各行抉垛往往用小尖塔和刻着树叶、花卉、蓓蕾和其他植物图案的小塔尖掩饰起来。从表面上看,建筑这些小塔尖的作用在于加强建筑物的上升感,使其显得明快优雅。然而它的真正作用却是把压力通过抉梯和垂直抉垛的相接点向下转移,以防止抉垛向外倾斜。在最高处的一层拱抉垛上切开道沟槽,作为排水管。

虽然在哥特式教堂中,世俗的形象也常常见到,但建筑的结构及雕刻——诸如大型塑像、低浮雕和塔尖、立柱、抉垛上的雕饰都蕴涵着神圣的启示,它们主要是宗教性的,这些雕像好似在石头上形象了的百科全书。

哥特式建筑在装饰上的另一特色,体现在正门的装饰上。这些门都是凹进去的,一些很深的洞孔斜切入厚厚的石头中,每个洞孔的下部都有一尊雕像。上部与拱门饰相融合,刻有浅浮雕和小塑像。分隔门口的立柱上也有一尊雕像,在中世纪晚期,正门周围的雕塑都采取自然界的形象,如花、草、树等。

大教堂也许是哥特式建筑师们的最高成就了。然而当时有代表性的建筑师背后除了有主教和富有的城市之外,还有一些资助者,他们试图以建筑新的教堂来光耀上帝。建筑师们还接受教团,特别是像本尼迪克特和西斯特这样强有力的大教团的委托,为贵族和国王建筑堡垒和宫殿。

在哥特时期,一般教堂和大教堂的建筑思想是一致的。其基层图是个拉丁十字形,各部分的关系和比例都同样表现耸立的趋势,建筑时也采用尖顶交叉穹窿、拱、拱块垛和其他抉垛。然而,也有少数教堂因地处偏僻或因其朴素的教义而装饰很少。

以上所描述的中世纪建筑的各种特色当然在某些方面有所减弱,这一方面是由于地区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哥特式艺术在欧洲各国盛极一时的几个世纪中,其风格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期和晚期,欧洲许多地方都开始模仿哥特式风格,或从中得到启发。教堂建筑更是如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对于有些建筑,它们并非是中世纪遗留下来后加以局部改变而形成的,而是完整的建筑,其本身风格的一致性就体现为一种新哥特式风格,有些建筑,坐落在离中世纪初建的市中心和乡村很远的地方,它们更真实地体现了这一点。

教堂建筑艺术已经成为其他建筑形式的榜样,并促进了其他艺术形成的发展——诸如城堡、住房、桥梁、商会和市政厅等建筑,上面常常建有高塔以增加几分壮美。由慈善机构资助的医院也不例外,这种建筑通常建在筑防的城墙里面,城中的街道曲折狭窄,随地形延伸,布局变化多样,参差不齐。在修建特别是贵族居住的房屋时,石头通常代替木头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当时,房屋往往需要筑防,其狭窄的一端可直通街道,入口处常加彩饰。在地面的一层是有拱廊的街道,那儿设有商店和贮藏室,上面则居住着较为富有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