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外艺术常识
47686600000006

第6章 油画艺术欣赏(6)

伦勃朗,荷兰17世纪的一位现实主义绘画巨匠。伦勃朗是以妻子为模特儿绘制出不朽之作的一位画家。不过,不能与鲁本斯显赫豪华的一生相比,伦勃朗只能说是半生富足,半生潦倒。在作品数量上他不能与鲁本斯的工场生产的3000幅甚至更多的数字相比,但传世之油画也达600幅之多。而且,由于后世对他画作价值的再认识,其名声日显而赝品陡增,以至出现伦勃朗一生画了600幅油画,其中有300幅在美国的笑话,这同样给考证留下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1968年在伦勃朗逝世300周年纪念的时候,荷兰的6位专家用包括当时最新的技术的诸多方法对散布在全世界的原来认定的600幅真迹再次进行鉴定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是只有350幅靠得住。与鲁本斯相同,他也先后结婚两次,妻子同样都给艺术家带来丰富的美感,并直接作为模特儿留在画家的杰作中。

伦勃朗1606年出生于荷兰的文化名城莱顿的一个磨坊主家庭,家境贫寒。先在莱顿大学读书,同年即转而学画,先后师从两位在意大利学过画的画家习艺。1625年开始独立创作,主要是肖像画,并很快出了名。1631年迁居经济中心阿姆斯特丹,次年以《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一画而誉满艺坛。1634年,他和一个富商的孤女莎士基亚结了婚。她带来的陪嫁钱使这位贫穷的画家沾了光,并且还使他从此能出入城里的名门望族之家。他们开始了美满欢乐的家庭生活。这段时间,伦勃朗画了许多莎士基亚的肖像,也许这正是画家对这位特殊的模特儿的谢礼!这些作品中,有微笑的莎士基亚,有穿戴华丽的莎士基亚以及裸体作品《达娜厄》等。更典型的是,还有一幅《画家和他的妻子》,画面上伦勃朗佩着剑,有如一位骑士,并在举杯祝酒,而莎士基亚则坐在他的膝上,回首凝视,明显地表达了一种家庭的和睦与欢乐。他的一生留下了500多幅油画,把荷兰的肖像画、历史画和风景画发展到了极至,为油画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主要作品还有《花神》、《浪子回头》、《100荷币版画》、《浴女》等。

据说当年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的故居现已是一个重要文物景点,供人参观。虽然房子没有鲁本斯的豪华,但也是在闹市区中的一幢小楼。室内按历史的原貌陈列,窄小的楼梯、昏暗的内室,以及餐厅中那极其粗笨的木头桌子等都很有当年的情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小小的窗子射进的光束,那仿制的蜡烛放出微弱的光芒,似乎就是出现在伦勃朗画中的那种在大片晦暗中突出局部受光处的特写效果。可惜好景不长,伦勃朗没有鲁本斯青云直上的运气。一幅《夜巡》触犯了豪门富户致使其订货猛跌,经济境况急转直下。祸不单行,就在这一年,与画家生活8年的莎士基亚去世了。他的生活每况愈下,甚至面临破产。10年后,画家与他原来的仆人亨德里克结合,她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不料这又因婚姻的不合法而受到教会的审问和处分。不久,他又被宣告为无力偿还债务的人,致使房产及所有珍藏的艺术品被没收拍卖。破产后的伦勃朗,只能以一个由他妻子和儿子出面经营的美术公司里的雇员身份生活着。不过,厄运并没有摧毁这位大师的意志,他的艺术反倒在这逆境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伦勃朗最有名的画作是《夜巡》。这是一幅无价的珍品,但也正是这幅画,使得伦勃朗陷入了一个窘迫的境地。

1642年,班宁柯克连长和手下民兵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地在做着准备。这幅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幅绝对的杰作。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干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感,为了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一幅。这件事情闹得整个阿姆斯特丹沸沸扬扬。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来画集体肖像了。

此画可以说是伦勃朗艺术和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伦勃朗把艺术、名誉和自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不愿迎合资产阶级和小市民那种平庸的艺术趣味,降低作品的艺术性,不愿放弃自己的美学观点和表现手法,因此得罪了那些没有丝毫艺术欣赏力的订画者,从此不再收到他们的订单,在生活上很快沦为贫民。

而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伦勃朗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后去世了。伦勃朗是一个为了绘画可以不顾一切的人,当他走进画室,也许就连着几个星期对外界不闻不问完全投入到了绘画中去。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伦勃朗请了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年轻村妇来做保姆,后来又和她生了一个孩子。这下子整个阿姆斯特丹都兴奋了,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丑闻,这是一种通奸。整个小市民阶层陷入了一个有机会对高贵的灵魂泼脏水而兴奋的境地,每个人都在看好戏,每个人都在对画家进行嘲笑,而加尔文教派的牧师也开始谴责那个村妇,一场更猛烈的风暴爆发了。再也没有人上门请伦勃朗来作画了,只有各种债主开始上门讨债,伦勃朗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之中。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一个高贵的灵魂就此沉沦,荷兰画派自此也开始没落。

民兵们把那幅《夜巡》带回去之后,觉得画太大无法挂在门厅里面就自行把周边裁掉,使得整幅画丧失了原有的平衡。而挂这幅画的大厅是烧泥炭明火取暖的,画上落了厚厚一层煤灰,使得整幅画色彩变得黯淡,以至于18世纪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个原本是白天的场景是在夜晚进行的,从而给他取名《夜巡》。现在这幅画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有着自己独立的房间。

林荫道荷兰霍贝玛

《林荫道》,亦称《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在荷兰绘画艺术中最为著名。这是一幅令人过目难忘的佳作,作者霍贝玛是荷兰伟大的风景画家。霍贝玛是阿姆斯特丹人,雅各布·凡·雷斯达尔的朋友和学生。他的一些作品和雷斯达尔的非常相像,但是他的绘画范围受到的限制更多,而且他缺乏后者捕捉自然界高贵庄严之美的能力,他一再地描绘狭窄而喜闻乐见的主题——围绕池塘的水车和树木。

霍贝玛在技法上受到业师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最后形成的艺术风格并不相同,也没有鲁伊斯达尔那样多产。一般来说,雷斯达尔的风景画情调倾向于忧郁和悲凉,而霍贝玛的画面则显得明朗和朴素些,也洋溢着一种较为欢快的气氛。这主要是,前者多描绘荒丘与沼泽,银灰色的天空和苍茫的平原;而后者的每一幅画,都像一首牧歌,有淡雅的泥土气。乡间的宁静别有情趣,令人陶醉,尤其是这幅《林荫道》(又称《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在这方面发挥得更加精心、细致,也最为人们所称道。

30岁时,他接受阿姆斯特丹自治区书记员的任命,实际上几乎停止了作画。我们难以知晓其中的原因,但17世纪60年代末在荷兰对于他那种类型的风景画的需求已经大大地减少了。

米德尔哈尼斯位于荷兰南部的欧菲弗拉克岛,是个田畴平整、沟渠纵横的农业区。画家来到此地写生,面对的是平淡无奇的乡村景色,挖掘并表现其中隽永的意蕴并非易事。而霍贝玛做到了,一条笔直向前的村路,路边高细的幼树伫立成列;路的一旁是排列整齐的小树园圃,农人正在剪枝扎条,再过去就是有着大大红顶的屋舍;另一边,灌木丛生,树木森森;远处,在路的尽头,远眺钟塔,其下有城镇的重重屋影;空中云影卷舒,光线明亮。能将疏淡的景致处置得如此丰满到位,让人觉得无一处不满,又无一处不空,这得益于霍贝玛对于透视关系的几何结构处理。

当霍贝玛停留在小镇米德尔哈尼斯,描绘那里的景色即这幅通向前方的林荫道时,荷兰风景画已经发展到了极致。虽然如此,霍贝玛还是沿着荷兰绘画的传统在前行,其中蕴含有无限丰富的素材。他在雅各布·凡·雷斯达尔深深的影响下,起初描绘那些如画的饱经风霜的老树与光滑而有光泽的水面之间的对比,幽深林地的阴影与阳光下闪亮的垦区土地之间的对比,其中充满了如画的细节:废墟、磨坊、农夫的茅舍。不过,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并没有发展这些细节,而是显示出画面构成结构的魅力。

这幅画就是焦点透视的典型之作,也是霍贝玛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普通的画家成为一位大师的原因所在,可以说这也是决定他命运的作品。它是名扬古今中外的古典风景名画。《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被称为17世纪荷兰风景画的最后杰作,它所显示出的绘画功力至今令人惊叹。

影响最广泛的大师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曾经赞赏地写到:“在《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中,霍贝玛把深入画面的道路作为基本的图式,我们再次喝彩,这是典型的巴洛克手法,但是采用此类纵深图式的作品毕竟太少了。”

敏感的人会发现,通过一段树干或一截树枝,我们就能判断这是出自雷斯达尔还是霍贝玛之手,这不是根据孤立的、表面的手法特征,而是由于形式感的所有基本要素甚至在那些最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中都存在着。即使霍贝玛和雷斯达尔画的是同一种树,前者笔下的树也会比较轻巧,轮廓线也更为自由,在空间中更加舒卷自如。雷斯达尔的风格则比较凝重,他用独特的沉重笔法来处理轮廓线,他喜欢起伏缓缓的轮廓,也喜欢把团团叶簇更紧密地拢聚一处,绵密地编织在一起,不让它们分离,树和山的轮廓隐隐约约地浑融为一。而霍贝玛则喜欢那种优雅的、跳宕自如的线条,喜欢散乱的团块、斑驳变化的地形和那些迷人的晕影和深景——每一部分看上去都像是画中之画。

不过,当人们从形式感入手欣赏《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时还是会感到意犹未尽,那是因为,假如我们想用平常的语言来描述对艺术品的反应,我们将感到非常吃力。我相信作为一种社会工具发展起来的语言可以用来交流我们的日常经验,表达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假设以及我们对典型事件的正常反应。但当我们想用这种语言来传达那些难以捉摸的主观反应和自动反应时,语言就会失效。因为这些反应大都处于意识所能触及的范围之外,而艺术就活跃于这些反应之间。

霍贝玛脱离威尼斯画派所确立的风景表现传统,将风景从希腊神话、罗马史诗或圣经故事的人物背景这一附属性地位上拯救出来,将风景从提香、鲁本斯们创造的充满梦幻和神话色彩的人造神境中解救出来,恢复它本来的面目,恢复它在大自然中的模样,体味并表现其中质朴而活泼的诗意与自然之美。大自然给我们的是真实的美。霍贝玛这种优雅的、跳宕自如的线条,散乱的团块、斑驳变化的地形和那些迷人的晕影和深景——每一部分看上去都像是画中之画。霍贝玛这位对故乡怀有浓厚情感的田园风景画家实地观察,认认真真地去体验大自然的美与诗意。

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作古典的示范作品。霍贝玛用富于情感的色彩、构图、节奏和韵律,以突出创作的意图表达作品的内涵,使它更加强烈地感染观众。画面语言的洗练与精到最终化平淡为奇崛,为风景画史留下了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写生创作作品,也由此确立了风景画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画家成功地运用焦点透视表现真实的意境和乡土气息,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风景画。

午餐前的祈祷法国夏尔丹

夏尔丹生于巴黎,曾师从于学院派画家卡兹,并在美术学院所属的学校学习过。29岁时因其静物画出色而被选为美术学院院士。他年轻时作品追求装饰效果和表面趣味,但后来就转为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对象实物,午餐前的祈祷夏尔丹在特定环境中呈现的本质状态和它与人之间的关系,旨在探索描绘物之精神,借物传达画家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

画家生活在第三等级,终生观察研究下层人物的状貌和生活风俗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在平凡中蕴含着的真善美。

夏尔丹的静物画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以伟大的静物画家饮誉世界画坛。夏尔丹的静物画是以普通市民的日常用品为题材,与人们朝夕相伴,因而感到十分亲切。画家以无限深厚的感情去描绘那些平凡而无声的朋友,夏尔丹将它们随意安放在画面上,给人一种自然、生动和活泼的亲切感觉。画家以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多样的表现方法统一的色调,运用丰富的、光暗变化柔和的及其反射光所构成的微妙变化,充分表现了物象的形态整体感。他的静物画能引起热爱生活的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

夏尔丹的画总是那么朴素、真诚,体现了画家的民主思想。他认为平凡的人与物不仅外貌美,内心也美,比贵族和他们的奢侈生活要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