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妙的大千世界:令人费解的谜团
47697000000028

第28章 长城之谜

长城,对于中华民族、对于炎黄子孙,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一个古代的城墙。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与黄河、长江融为一体,成为民族尊严和智慧的象征。

很多人都认为长城是秦始皇修建的,其实,长城早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早在4600多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时期,人们就修筑了周长1000~2000米、高8米以上的城池,这为几千年之后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修筑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绵,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秦、楚、燕、韩、赵、魏、齐七个较具实力和规模的诸侯国,他们在征战中已经开始使用骑兵,而骑兵的攻城能力和速度大大提高,所以,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防御他国进攻,各诸侯国纷纷在自己的边境修筑长长的防护墙,这就是早期的长城。据《左传》记载,当年楚国就是凭借长城(当时称方城)做城防,加上有汉水做护城河,才避免了当时已然称霸的齐桓公的强行攻打,可见这高高的城墙在防御骑兵的攻打上是很有威力的。而且,秦、赵、燕三国经常受到与之毗邻的匈奴的威胁,匈奴生活落后,就以战争和掠夺作为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经常挑起事端。于是这三个国家在北方修筑了长城。所以,在秦始皇以前,秦昭王长城、赵长城和燕长城就已经存在了,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派将军蒙恬发兵30万取河南,采取“可缮者治之”的政策,一方面修补和治理那些仍然可以发挥功用的旧长城,把秦、赵、燕三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以更有效地防范匈奴,另一方面又扩建了新长城,使当时的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里长城初具规模。

长城

后来,两汉为了防范匈奴,北魏、东魏时为了抵抗柔然,北齐、北周、隋朝为抵抗突厥,明代为抵抗蒙古、鞑靼、瓦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入侵,都修建了不同规模的长城。特别是明朝时期,边患不断,于是他们沿袭了古代修建长城抵抗侵略的办法,从洪武初年修筑居庸关和山海关开始,到嘉靖年间已经完成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3650千米的雄伟长城。明长城较之秦长城,其工程更为艰巨,气势更为恢弘。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长城,绝大部分都是明代修建的。八达岭长城就是一例。它依傍山势,在建筑材料上又多采用瓦、石,较之沙土夯筑更为费工费时。在八达岭长城发现的一块明朝石碑上,记载了当年几千名戍边官兵和许许多多的民夫修筑的一段231米长的工程,可见今日的长城曾经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多少的血泪甚至生命。

长城这条华夏巨龙,气势磅礴地奔腾在我们祖国的群山之巅。当我们明晓了一些关于长城的历史,会发现这几乎就是一部抗御强敌的历史,它的功过是非至今仍是毁誉参半。长城一方面有效地防范了匈奴等民族的侵扰和掠夺,保卫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另一方面,深重的徭役之苦又让无辜的百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出现了“道路死者以沟量”的记载。所以,我们在无限珍惜、爱护和崇尚长城这样一个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同样充满真诚地呼唤和平,但愿今后我们所修筑的不再是以防范为目的的城墙,而是象征沟通与理解、和平与发展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