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妙的大千世界:令人惊叹的奇迹
47697100000010

第10章 地质奇观——科罗拉多大峡谷

世界闻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高原上,为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大峡谷的平均深度超过1500米。大峡谷分割了科罗拉多河,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峡谷。

科罗拉多大峡谷科罗拉多峡谷的壮观景色举世无双。大峡谷大体呈东西走向,东起科罗拉多河汇入处,西到内华达州界附近的格兰德瓦什崖附近,形状极不规则,蜿蜒曲折,迂回盘旋。峡谷顶宽在6000~30000米之间,往下收缩成“V”形。两岸北高南低,最大谷深1500多米,谷底水面宽度不足千米,最窄处仅120米。大峡谷的南、北两岸因中间有水相隔,气候差异很大。南岸的大部分地区海拔1800~2000米,而北岸比南岸高400~600米。南岸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82毫米,北岸则高达685毫米左右。

大峡谷栖息着约70种哺乳动物、40种两栖和爬行动物、230种鸟类。如珍稀的白头鹰、美洲隼、大蜥蜴等,这里还有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凯巴布松鼠、玫瑰色响尾蛇。上千种植物分布在大峡谷上下,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从谷底的亚热带仙人掌、半荒漠灌木,向上依次更替为温带和亚寒带的桧树、橡树、松树、云杉和冷杉林。由于河谷地层在结构、硬度上的差异,千百年河水的冲刷,在长长的峡谷间,谷壁地层断面节理清晰,层层叠叠,就像万卷诗书构成的图案,缘山起伏,循谷延伸。

科罗拉多大峡谷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其地质学意义:保存完好并充分暴露的岩层,从谷底向上整齐地排列着北美大陆从元古代到新生代不同地质时期的岩石,并含有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化石,俨然是一部“地质史教科书”,记录了北美大陆的沧桑巨变和生物演化进程。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造就出大峡谷景观如此惊心动魄的主要原因基本上是沉积、抬升和侵蚀三种地质过程,经过亿万年的交替作用而成的。从古生代早期的寒武纪至3.6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这一地区处于长期的稳定状态。当时此地位于大陆板块边缘的凹陷部分,上面覆着一层浅海,从陆地流下的冲积物在此沉淀。此后,或大或小规模的抬升和沉积作用交替进行,直至6500万年前,急遽加速的造山运动开始,并持续了数百万年之久。这里整个地区从此被抬升至海平面上,形成了今天的科罗拉多高原。到了新生代中期,2000多万年前,地壳板块运动又再度活跃,高原被抬升得更高,河流侵蚀力量相对加剧,切割高原并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地形景观,渐渐形成了今日大峡谷的雏形。

侧面看科罗拉多大峡谷大峡谷的岩石包括砂岩、页岩、石灰岩、板岩和火山岩。自谷底向上,从几十亿年前的古老花岗岩、片麻岩到近期各个地质时代的岩层(最年轻的火山喷出岩形成时间仅1000年),都清晰地以水平层次出露在外。这些岩石质地不一,各岩层不仅硬度不同,且色彩各异,颜色随着一年中不同季节里植被、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在同一天里,大峡谷的岩石也会因时间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景色:黎明初升的太阳使远方的岩壁闪耀着金银色光彩,而日落时晚霞把裸露的岩层映衬得像火焰一般。傍晚从大峡谷南岸望去,夕阳把大峡谷染成了橘红色,岩石在阳光照耀下变幻莫测;在月光下,两侧岩壁呈白色,衬着靛蓝色的阴影,十分醒目。所有这些,确实构成了一幅雄奇壮观的自然画卷。由于科罗拉多高原气候干燥,化学作用极为微弱,故岩石的原始色泽得以保持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