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妙的大千世界:令人惊叹的奇迹
47697100000038

第38章 罗马标志——古罗马斗兽场(2)

这座大型的圆形斗兽场,以正式的公共建筑形态,满足酷爱观赏残暴演出为娱乐的大众口味,它同样成为罗马帝国权力和组织的公开展示。此后,竞技游戏的表演安排,越来越周延精密,演出的斗士、牺牲者和动物从全国各地送来;甚至曾有一场5万名观众的竞技比赛,为数高达5000对的斗士和5000头动物相互残杀。罗马宗教仪式中最重要的时刻是宰杀动物祭祀。祭神必须用动物作牺牲,这是罗马人宗教仪式的核心内容,在斗兽场上把野兽或人杀死只是把这种宗教象征意义推进了一步。古罗马帝国以世界的主人自居,显示他们主宰世界的方式之一是把他们能搜罗到的珍禽异兽带到罗马来展示,并把它们带上斗兽场杀死。这种屠杀并不仅仅是嗜血成性,对罗马公民来说,它还表示罗马帝国征服了桀骜不驯的大自然。

伴随军事扩张的不断进行,胜利者掠夺来大量的财富及奴隶,角斗这种野蛮的娱乐在罗马愈演愈烈,大斗兽场每年都会举办上百场这种活动。残酷和暴力充斥着罗马社会,令人头晕目眩。只有极少数人有足够的勇气来批评这种根深蒂固的弊病。

据学者们估计,至少有70万人在斗兽场中丧生。死在这里的有角斗士、罪犯、士兵、普通平民、妇女,甚至还有儿童。所有这些人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死去的,他们的尸体通过罗马帝国最宏伟的斗兽场的大门被抬出去,只是为了让观众开心。竞技游戏的成败对罗马皇帝受爱戴的程度具有影响力,斗兽场的命运是与罗马帝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这种游乐竞技持续到帝国倾颓无力举办才停止。公元1084年,日耳曼人打进罗马城,古罗马城被洗劫一空,斗兽场也被人遗弃,一时曾成为人们挖掘大理石寻找建筑材料的基地。

今天,在斗兽场建成近2000年之后,每年仍有200万人前来参观,它的雄伟规模和令人心寒的名声吸引着这些游客。由于地震破坏和历代洗劫,这些让游客心驰神往的废墟只有原来大小的33%。斗兽场的宏伟建筑是古代罗马奴隶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同时也记录了古代奴隶主的残忍和奴隶生活的悲惨。角斗士痛苦的呻吟,野兽的嚎叫,观众的狂呼,都印证在每一块斑驳的石灰石上,它在警示后人,别重蹈那些从战争和嗜血搏杀中牟取光荣的前辙了。

第40章神秘通道——马里廷巴克图遗址和杰内古城马里中部的廷巴克图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沙漠中心一个叫做“尼日尔河之岸”的地方,距尼日尔河7千米。它坐落在尼日尔河河道和萨赫勒地区陆地通道的交汇处,是从开罗或的黎波里经贡达姆漫长之路的终点。据说廷巴克图是图阿雷格人建立的。图阿雷格人是游牧于阿鲁万纳和尼日河沿岸之间。旱季他们南下来到这里的一口水井旁安营扎寨,这口水井由一个叫布克图的老妇人看守,图阿雷格人将这里称作“廷——布克图”,意思是“布克图之地”。“廷巴克图”一词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图阿雷格人的这口水井迄今依然保留着,供游人观赏,成为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

廷巴克图在约公元15~16世纪成为了精神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伊斯兰文化向非洲传播的中心。津加里贝尔、斯科尔和西迪·牙希亚这三座雄伟的清真寺反映了廷巴克图的黄金年代。尽管这些建筑在16世纪被修复,但是今天它们仍然受到风沙侵蚀的威胁。由于风沙侵蚀的威胁,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14届会议上把廷巴克图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为了抵御这些最严重的危险,一项保护世界财产的计划已经启动,包括修固津加里贝尔清真寺和雨水排放系统的改建。

廷巴克图建于公元1100年,是古代西非和北非骆驼商队的必经之地,也是伊斯兰文化向非洲传播的中心。它享有“苏丹的珍珠”、“神秘的通布图”、“荒漠中的女王”之美称,是马里历史上最悠久的一个古城。此外,它还以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而闻名于世。

公元13世纪,随着以尼日尔河为经济中心的马里帝国的崛起,廷巴克图日渐重要。由于它与杰姆之间发展的食盐、谷粮和黄金贸易,其商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军事作用。它不仅接纳了许多从撒哈拉沙漠边界城镇逃出来的外国商人,而且吸引了众多伊斯兰学者。所有这些人为廷巴克图的发展及其包括贡达姆等邻近地区的确立作出了贡献。廷巴克图遗址廷巴克图从公元14世纪中叶起,相继成为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重要都市,修建了防卫城墙和清真寺。此时的廷巴克图在曼丁哥帝国的统治下已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城市结构的基本布局就在那个时候确定下来。在阿斯吉亚王朝(1493~1591年)时期,是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城市建设密集发展。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纷纷到这里讲学布道,那些能工巧匠更是在这里大显身手,使这座城市声威远震,与开罗、巴格达和大马士革齐名,是当时著名的伊斯兰学术研究地之一。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廷巴克图是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城市,伊斯兰教在这里发展的鼎盛时期,城内的斯科尔高等学府,有研究《古兰经》以及法学、文学、历史和天文、地理等的学科。今天市内保存下来的最著名的伊斯兰古建筑是津加里贝尔大清真寺,也称穆萨清真寺或康康清真寺,建于马里苏丹艾尔·哈吉·康康·穆萨执政时期,由著名的伊斯兰建筑师阿布·杜德吉于1325~1330年设计督建,后来又几经重修扩建,成为一组庄严肃穆、宏伟壮观的伊斯兰建筑群。

清真寺由三座内院和两座宣礼塔组成,其中一座宣礼塔为全市最高建筑。清真寺墙面呈深黄色,上面饰有各种图案和浮雕,并刻有许多经文。寺内东西向有8排立柱,南北向有25排立柱,立柱林立,殿堂宏伟,尖塔高耸,呈现出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市内的另一座名叫斯科尔的清真寺,建于公元14世纪末,也是一座著名的伊斯兰建筑。据说这座清真寺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信徒而又乐善好施的贵妇人出资建造的。清真寺的宣礼塔建筑精美,祈祷大厅装饰豪华,厅外小径环绕,院内北侧的房舍是当年作为斯科尔高等学府的教学场所。

斯科尔清真寺因廷巴克图地处水陆要冲,是撒哈拉沙漠通道和尼日尔河的联结点,自古以来商业贸易活动十分活跃,迄今市区仍有数目众多的古老市场,充分显示出这座城市在商业方面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廷巴克图之所以闻名于世,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它在西非商业上的特殊地位。虽然廷巴克图现在只有1万余人口,极盛时期却曾达到45万人,城市除几条新修的马路外,建筑形式和布局基本上保持着15世纪的原貌。居民住宅为木石结构,多为两层,门上装有门环和门钉,并装饰有五颜六色的铜质图案。市区有肉类加工、食品加工等工业,郊外有航空站。

早在16世纪廷巴克图就已具城市规模,但现今的规划布局应追溯到19世纪。5千米长的城墙环绕在城市5个城区外。在这个商业性城市里,市场和公共聚集地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空间。宽窄各异的、弯弯曲曲的砂石街巷从作为城市2个中心的2个清真寺向外延展。曼丁哥王朝统治时期的津加里贝尔清真寺的金字塔状平头光塔在市区以外也清晰可见,已成为城市一道景观。津加里贝尔清真寺整体厚重,但其拱廊使这一感觉有所缓解。另外2个清真寺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这一基本视觉效果,其中斯科尔清真寺已转变成为大学。城市景观还包括那些低矮建筑。廷巴克图附近农副产品丰富,是阿拉伯树胶、柯拉果、畜产品集散地和食用盐的中转站,椰枣产量大,是游牧民和一部分城市居民的主要食粮。城市居民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保持着伊斯兰习惯,每逢星期五主麻日,万人空巷,清真寺内外人山人海,人们虔诚地做礼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