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理知识知道点:地球的脸庞:地貌
47707100000009

第9章 地球上的生命(2)

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位于北纬28度,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在其南坡,从山脚到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可以明显地看到植被的垂直分布。在海拔1600~2500米,气候温暖潮湿,森林密茂,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木有樟、槭、木兰、竹子、无花果等;在海拔2500~3100米,出现了由铁杉和阔叶树组成的针阔混交林;在海拔3000~4000米,下部是以冷杉为主的针叶林,上部是以桦木为主的疏林;在海拔4000~4500米为高山灌丛;在海拔4500~5000米为高山草甸;在海拔5300~5600米为高山冻原;到海拔5600米以上,平均温度终年在0℃以下,为永久积雪带。

位于我国陕西省中部的秦岭,西部海拔为4113米。它的北坡上植被垂直分布的状况是:在海拔600~1000米,属于山麓地带,下部主要是农耕地,上部生长着一些温带落叶阔叶林,如侧柏林、栎林等;在海拔1000~2600米,是由华山松、栎树、桦木等组成的针阔混交林带;在海拔2600~3500米,进入了以冷杉、落叶松等为主的针叶林带;海拔3500米以上,再也见不到乔木的分布了,而只有匍匐性或矮型的高山灌木,如杜鹃、高山柳、高山绣线菊等,它们往往伏地生长,株高仅20~30厘米,此外还有一些草本植物构成高山草甸。

以上两个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情况,清楚地说明了它们虽然同属于非地带性植被,但是却和所在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

知识点生物灭绝

生物灭绝又叫生物绝种。它并不总是匀速的,逐渐进行的,经常会有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残存下来。在集群灭绝过程中,往往是整个分类单元中的所有物种,无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过这次劫难,而且还常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类群一起灭绝,却总有其它一些类群幸免于难,还有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63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但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而陆生植物的集群灭绝不像动物那样显著。

地球动物概述

动物界的历史,就是动物起源、分化和进化的漫长历程,是一个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最早的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进化为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逐渐出现了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由没有脊椎的棘皮动物往前进化出现了脊椎动物,最早的脊椎动物是圆口纲,圆口纲在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上下颌、从水生到陆生。两栖动物是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虽然两栖动物已经能够登上陆地,但它们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水域环境的束缚,还必须在水中产卵繁殖并且度过童年时代。从原始的两栖动物继续进化,出现了爬行类。爬行动物可以在陆地上产卵、孵化,完全脱离了对水的依赖性,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爬行类及其以前的动物都属于变温动物,它们的身体会变得冰冷僵硬,这个时候它们不得不停止活动进入休眠状态。

最原始的原生生物,可能是原始鞭毛虫。现存原生动物中的鞭毛纲动物可能是由这种原始鞭毛虫进化而来,并从它发生出现代原生动物门的其他各纲。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但单细胞动物如何进化到多细胞动物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有人认为多细胞动物来自原始的多核纤毛虫,当它们的细胞质进行分裂并包围每一个核时,便形成了具有纤毛的多细胞实生体;但大部分动物学家认为,多细胞动物是由群体鞭毛虫进化而成的。原始群体鞭毛虫虽仍属原生动物,但细胞间彼此已有了一定的联系,如现存的团藻,已有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细胞间借原生质桥相连,群体中的个体已失去独立生活能力。因此,像团藻那样的生物被看成是由单细胞动物进化到多细胞动物的过渡形态。

生存在海洋中营寄生生活的微小中生动物,是最简单、实心的原始多细胞动物。由于它细胞核内的DNA含有23%的鸟嘌呤和胞嘧啶,近似于原生动物而低于扁形动物,因此,被认为是最原始的后生动物,是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的类型。

多孔动物门是很古老的类群。由于它具有领细胞,与原生动物门的领鞭毛虫极为近似。因此人们认为它由原始领鞭毛虫进化而来。不过它很早就从多细胞动物的主干上分出;又因它在胚胎发育中有翻转现象,所以多孔动物便成为动物进化中的一个特殊的盲枝,称为侧生动物(或翻转动物),而其他所有的多细胞动物,统称为真多细胞动物或真后生动物。

真多细胞动物首先发展出辐射对称的腔肠动物门。它是典型具有消化腔的两胚层动物,可能来自与浮浪幼虫相似的祖先实球虫,由它发育成原始水母型,再发育成固着的水螅型和复杂的、自由游泳的水母型。而栉水母动物门是自由浮游的动物,与水母类有相似性,体型基本上仍属辐射对称,但两侧辐射对称已较明显。从结构上看,它有些特殊,如不具刺细胞,而具有中胚层原基等。近年,多数动物学家主张把它列为独立的门。

水母——低等的肠腔动物之一当动物过渡到爬行生活时,便引起头端的分化和两侧对称、中胚层的发展。从原始三胚层动物发出来的进化分枝中,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两枝,在结构与功能上都显示出许多重要的进步特征。凡成体的口由原肠胚期的原口(胚孔)发育而来的动物,统称为原口动物。属于原口动物的除了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颚口动物门、轮虫门、线虫门、线形虫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等较大的门外,还有一些小的门。

原口动物中的最原始的一门,是无体腔的扁形动物门。可能是先由浮浪幼虫祖先进化到最原始的无肠目,而营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显然是由营自由生活的种类,经过共生、外寄生,最后再进化到内寄生(如绦虫纲)的,因此而引起一系列器官的改变,如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吸虫纲),甚至完全消失(绦虫纲)等。数目很少的纽形动物门也属无体腔动物。它不仅具有肛门和发达的头神经节,而且还具有初级的闭管式循环系统等。此外,它还具有扁形动物门的一些特征,如具有纤毛上皮、原肾管等,可能是来自营自由生活的扁虫。1972年建立的颚口动物门也是无体腔动物,口位于腹面,无肛门;虽然还没有体腔,但间质已很少,具有单层的纤毛上皮细胞。在进化上,它们与扁形动物和假体腔动物似乎都有亲缘关系。

假体腔是由胚胎期的囊胚腔持续到成虫时形成的,并非由中胚层形成,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无体腔膜包围。假体腔动物中的7个门(轮虫门、腹毛动物门、线虫门、线形虫门、棘头动物门、动吻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不是一个自然类群,各门除都具有假体腔外,其他的差异较大。因此,它们的亲缘关系较难确定,仅轮虫门和腹毛动物门可能同扁形动物门有较密切的关系。假体腔动物在进化上虽比无体腔动物高级,但它们没有再进一步向前发展,也是进化中的一些盲枝,是介于无体腔动物和真体腔动物之间的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