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小心!别让拖延害了你
47721400000003

第3章 “拖延”是成功的绊脚石(2)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止,人的热情也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做事永远都只有“三分钟热度”,刚开始时兴趣高涨,做事无比积极主动,可还没等进入工作正题,他们就如泄了气的皮球,再也提不起半点兴趣,原本的热情和积极心态也早已丢进了太平洋。

缺乏工作热情与拖拉是一对孪生姐妹花,一个没有工作热情的人,往往缺乏足够的工作动力。而没有精神动力的支撑,必然会产生拖拉的坏习惯。如果你在平时的工作中总是拖拉成性,哪怕是给自己制订了工作计划,还是依旧拖拖拉拉,根本没有半点改观,甚至还总是滋生出“辞职算了”“反正我就是不想干了”“工作真没劲”“现在就能看到60岁时的日子,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等消极厌世的想法,那么这时候你就需要反思一下:这些情况是不是因为缺乏工作热情所致?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工作和疑难问题都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是一种正常心理反应,但如果我们任凭这种消极情绪占领整个心理领地,那么必定会“未衰先老”。反之,如果我们懂得了“热情”的巨大价值,并能够运用“杜利奥效应”来维持工作或生活热情,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那么世界上将没有什么是不可征服和战胜的。

小故事

在全球闻名的金融中心华尔街,盘踞着不少国际金融大鳄,这里是大笔资金的汇集管理中心,也是金融类杂志的重点销售区域。几乎每天都有数不清的金融杂志推销员来这里寻找商机,但他们大多铩羽而归,唯独大卫的《金融周刊》在这里颇受欢迎,这与他热情积极的工作心态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实际上,在大卫之前已经有一个推销员来推销过这本杂志,不过他神情沮丧,一直在强调想从订阅费里赚取佣金,实在无法让人产生兴趣,所以根本没能拿下这片市场。那么,大卫又是凭借什么征服了客户呢?

同样是一本杂志,为什么先推销的人灰头土脸,大卫这个后来者反而捡到了大订单呢?实际上这与大卫独到的推销方法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走进客户的办公室,他不会喋喋不休地直接推销杂志,而是用热情洋溢的语气由衷地赞美对方。如果对方的桌子上正巧放着杂志或报纸,大卫就会毫不吝啬地微笑着赞叹:“看得出,您非常喜欢阅读。”

没有人会拒绝他人善意而热情的赞美,就是靠着这种“曲线救国”的销售模式,大卫成功吸引了客户的注意,使他们愿意停下手中的工作来听听大卫接下来会说些什么。如果你认为大卫趁此机会就开始直截了当地推销自己手中的杂志,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不会催促客户去订阅,而是凭借着自己愉快的笑容和真正热情的语气,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并在不知不觉中把话题转移到杂志的订阅上来。

一次,大卫走进一个潜在客户的办公室。看到对方桌子上摆放着爱默生的论文集,他当即眼睛一亮,与对方谈论起了其中的“论报酬”一文。大卫热情洋溢的笑脸和津津有味的谈话很快就让客户产生了认同感,随后他不着痕迹地谈到了对方的阅读习惯,都会订阅哪些杂志,为什么会喜欢这些杂志等问题,在了解了客户的阅读习惯后,自然就轻而易举地找到了销售切入点,从而赢得了订单。

大卫之所以能够成为最优秀的金融杂志发行员,其关键就在于他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毫无热情可言,疲惫与颓废写在脸上,又怎么可能赢得他人的好感,成为人见人爱的社交达人呢?

热情能帮助我们在更少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事情,会让我们整个人都变得神采奕奕、光彩照人。只要有了热情,我们就会不自觉地积极起来。早晨起床不再困乏,因为一觉醒来就会迫不及待地自己发动起来;工作也会变得积极起来,再也不会拖拖拉拉,因为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对生活和职业充满了渴望与憧憬。

既然热情有助于改善拖拉的恶习,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热情起来呢?可是热情究竟来自于哪里?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玄机?怎样才能变得热情洋溢起来呢?

学会避免“杜利奥效应”

仔细回想自己的心理历程,每个人都有过或者曾经有过“热情洋溢”的感受:小时候只要考试得了奖状,什么不开心的事都会扔到脑后,即便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也能有滋有味地积极完成,这是对学习的“热情”;情窦初开时,只要见到心仪的他或她,我们马上就会像“打了鸡血”一样神采奕奕,这是追求爱情时的“热情”;初入职场,需要学习的职业技能很多,有时候为了工作连续几天加班,甚至是通宵坚守岗位也丝毫不觉疲惫,这是对职业、对工作的“热情”。

尽管每个人都曾有过“热情”的感受与经历,但遗憾的是,这种“热情”并不一定能持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讲,“热情”源自于对生活、对职业的真诚热爱,一个厌恶自身职业的人对待自己的工作是不可能有丝毫热情的。正是因为内心深处的抵制,所以才会拖拖拉拉,能晚点完工就绝对不会积极主动。由此也不难看出,“职业倦怠症”和“拖延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缺乏“热情”引起的。

“杜利奥效应”往往会使人陷入精神状态不佳、工作效率不佳、一切都不佳的恶性循环之中,要想改善工作拖延、倦怠等状态,就必须学会克服“杜利奥效应”。那么,具体来说,怎样才能重拾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呢?

1.苦中作乐,乐观的人最“热情”

做事提不起半点兴趣,多半是因为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心理上的挫败感,如果不能改变这种受挫后的悲观心理状态,我们就只能继续糟糕堕落下去。世界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实际上,工作和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有些人总是拿自己的缺点与他人的闪光点相比,这样自然会灰心丧气。挫折和困难每个人都会遇到,悲观者总是对现状产生种种不满,每天除了抱怨就是抱怨,以至于到最后把生活搞得一团糟。而有些人则懂得苦中作乐,他们善于发现生活和工作中的“美”,即便遇到挫折也会用乐观的心态将其转化为积极自信的力量,并用这种力量迅速感染周围的人,从而产生人脉聚合效应,这就是“热情”的力量。

很多时候,既然生活中的无奈无法改变,那么不如改变我们自己的心态。遇到职业发展瓶颈时,或陷入越来越严重的拖延症中时,一定要善于苦中作乐,懂得在枯燥无趣而又机械单调的工作中寻找乐趣。只有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我们才会产生激情与热情。

2.告诉自己“我能行”,自信的人最“热情”

态度也能决定命运,如果你终其一生都在用“失败者”“怀才不遇者”“哀怨者”等来定义自己,那么你真的就会成为这样的人,永远都不要怀疑“心理暗示”的力量。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热情并非像石油一样属于消耗性资源,而是像阳光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我们能够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去疏导自己,就能够激发出内心潜在的热情。杜利奥借助自己提出的“杜利奥效应”所传达的是一种态度,即对工作或生活的态度;也是一种思维,即拥有信念比拥有才能更重要的思维。才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任何人都能做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信念的指引下时刻保持“热情”。

不妨每天面对镜子练习微笑,反复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即便面对质疑或打击挫折,也要保持自信的姿态。这种自我暗示法简单易行,但并不代表作用不大。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往往能够增强人的自信心,促使自己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带来热情、快乐和成功,甚至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

人生起起落落,很多事凭借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却可以通过热情让自己敞开心扉,重新收获一片绿洲。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就在于他们拥有热情积极的心态。热情的潜在价值往往胜于金钱和权势,它能够摧毁懒惰与拖延,扫平悲观与阴霾,从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人生。

三、超限效应:快乐的痛苦代价

了解“超限效应”

电视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对于其中形形色色的广告,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真讨厌,怎么又到广告了!”

“每天都在播这些广告,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

“看个连续剧也这么烦,广告比电视剧还长!”

……

尽管人们对待广告的态度并不完全相同,但绝大多数人对广告似乎都没有什么好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人们讨厌看广告往往并不是因为广告片不招人喜欢,因为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其中有不少广告是极具创意的,第一次亮相时也确实能让绝大多数观众产生赏心悦目之感;但哪怕是再好的广告,如果总是在短时间内进行大密度“轰炸”式宣传,也必定会引起观众的厌恶与反感,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超限效应”。

所谓“超限效应”就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天天看到同一则广告会产生厌恶抵触心理;天天被母亲唠叨,总是会忍不住想顶嘴;明明只是一件小事,但如果老师或领导三番五次地反复批评,结果不但不想改正,反而会破罐子破摔……适当的刺激是好事,但如果刺激过了头,往往就会“过犹不及”。

从本质上来讲,“超限效应”所传达的核心信息就是“度”,即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如果一不小心越界,说不定就会与自己所预定的目标南辕北辙,甚至会好心办坏事。电视中的广告宣传本意是为了提高产品知名度,给消费者留下好印象,从而促使人们产生购买欲望。在适当的承受范围内,广告可以吸引观众注意自己宣传的产品或所提供的服务,但一旦“过度”则会令人厌烦,也会连带着厌恶其产品或服务,结果不仅不能起到“促进销售”的作用,反倒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实在是得不偿失。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但为什么大家还是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超限效应”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掩藏在水面下的巨大冰山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为人处世中自然缺少换位思考,也不会十分注重方式、方法,于是便会陷入“超限”的泥沼而无法自拔。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这种感受:“每天都在忙东忙西,但忙来忙去却不知道忙了些什么,看不到成果,也达不到目标,似乎做多少都是无用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明明没有偷懒半分,却拖延下了一大堆工作,这是因为我们所做的都是“超限”行为。从工作效率的角度来看,“超限”部分的工作以及所付出的汗水、努力等都是“吃力不讨好”。如果不能避免这种愚蠢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我们的工作只会越忙越多,越勤快就越是南辕北辙。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超限效应”,只有建立在一定范围内的努力和付出才是有回报的,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适得其反。

小故事

王博是一家药品连锁门店的店长。在上级领导的眼中,他是个严谨认真的管理者;但在员工的眼中,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黑面阎王”,其严肃和铁面无私程度称得上“人见人怕”。

药品不同于其他商品,一旦出错说不定就会闹出“人命”,因此王博为药店制定了十分完善且严格的管理制度,并三令五申地要求员工们必须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尽可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新规定下发之后,店员们尽管嘴上没有说什么,但心中微词颇多。店员们有了逆反心理和刻意的抵触,自然也就无法做到严格遵守新规定,于是很快就有一位女店员“撞到了枪口上”。这名店员在销售处方药时没有按照药店规定的“双人复核制度”进行再次核对,而是想当然地直接把药品销售给了顾客。但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小失误,给门店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回到家后,顾客发现自己买到的药品和当初购买时报出的药名根本不符,尽管外包装看起来十分相似,但确实不是同一种药,于是一气之下便找到药店要求退还,并向王博这个店长投诉了拿错药品的女店员。得知此事后,身为店长的王博十分气愤,处理完顾客投诉后,他专门把犯错的女店员叫到办公室狠狠批评了一顿,并按照药店规定,对该店员进行了罚款200元的处理。

下属犯错,上司进行必要的批评和教育本是无可厚非的,但遗憾的是,王博并不懂得什么叫“点到为止”,反而变本加厉。在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每次早会,他都会把该名女店员作为“犯错的典型”批斗一番,并告诫其他员工在销售处方药时一定要“引以为戒”。女店员犯错后本就心怀愧疚,有悔改之意,但谁知道店长总是喋喋不休地“揭人伤疤”,作为下属的她又敢怒不敢言,最后破罐子破摔,选择了辞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管理者,批评教育下属时一定要掌握合适的尺度,切不可让“超限效应”害了自己,如果王博能够早点意识到自己的批评“过了火”,也不会致使女店员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