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平”号上,宇航员做了大量的医学试验,研究监测人在失重环境中的生理反应及受到伤害的抢救方法;确定每天锻炼时间,保持血液循环和肌肉调节状态;用超声波装置观察心脏、肝脏、肾脏及肠内血流等。经多次长期研究,解决了防止心脏体积增大、骨组织失钙、肌肉退化等问题。
而事实上,“和平”号也是观天测地的最佳场所。宇航员利用特制仪器测得地球大气电离层的变化,借以预测地震和火山爆发的时间、地点,对监测和预报自然灾害有很好的作用。此外还拍摄了各种恒星、行星的图片,并探测了基本粒子和宇宙射线。前苏联利用“和平”号空间站获取的遥感数据,建立了一个包括国家矿藏资源、农田季节性变化、全球海洋生物变化等的数据库。有一个统计数字表明,1986~1989年,仅遥感一项,“和平”号就为前苏联创效益1000多万卢布。
“和平”号上还进行了外层空间生物学试验,揭示生命的起源。宇航员把生物样品如装有氨基酸、细菌、蛋白质等的容器,在站外宇宙空间放置5000小时,研究紫外线照射条件下生物材料的稳定性和反应,由此可以了解构成地球生命的最基本物质到底来自何处。还采用化学方式收集彗星尘埃中分离出的有机分子,寻觅地球生命之源。
除此之外,“和平”号飞行期间,前苏联宇航员还曾多次出舱进行站体修理、设备安装、回收装置、太空救援演习等太空活动,创造了许多惊人的作业奇迹,宇航员积累了丰富的排险经验。“和平”号空间站不仅进行了许多大型科学试验工作,这期间还于1986年5月5日至1986年6月25日进行了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转移飞行”——在“和平”号联合体与“礼炮7”号联合体之间的穿梭飞行,进行了50多天的极其复杂而又十分顺利的空间站之间的往返飞渡。为了确保空间站对接成功率,“联盟”号系列飞船、“进步”号系列飞船等运载火箭都随之有了长足进步,可靠性、安全性大大提高,已趋于完善。
“寿终正寝”的“和平”号空间站
运行了15年后,“和平”号空间站逐渐趋于老化。据资料显示,共发生过近2000处故障,其中近100处故障一直未能排除,有10多次危及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和空间站的正常飞行。粗粗数来就可知道:空间站上失过火、密封舱漏过气、管道发生过破裂、计算机失过灵、舱体遭受过货运飞船的撞击、与地面失去过联系,等等。
据专家透露,俄罗斯宇航员齐布列耶夫和拉祖金就很不“走运”,赶上过“和平”号最危险的几个月。1997年2月23日,“量子1”号舱上的氧气罐爆炸,他俩戴着防毒面具生活了几个昼夜。4月,站上的空调又出了毛病,他俩不得不忍受36℃的高温和90%的湿度抢修空调。到了6月份,“进步M-34”货运飞船撞上了“光谱”舱,不仅使得“光谱”舱漏气,还差点儿毁了整个空间站。一波接着一波的惊涛骇浪,令这两位宇航员心惊胆战。好在最后都是力挽狂澜,人在站在,获得劫后余生。
由于设计和技术上的问题,“和平”号空间站的一些设备不可避免地会时常发生故障。早在1990年8月就曾发生过险情:“量子2”号舱的气闸门卡住,宇航员被拒之门外,陷入缺氧的危险境地。尤其是后面几年,由于零部件日益老化,故障更是接连不断,空间站上险象环生。虽然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但安全隐患却是显而易见的。
而事实上,“和平”号每年维持运行的资金需要25亿美元,如此高昂的费用,对于捉襟见肘的俄罗斯财政来说,着实是一笔惊人的花销,加上要不断更换和维修关键部件,俄罗斯实在是无力招架了。
由于缺乏资金,“和平”号随时可能坠毁。怀着对“和平”号的深厚感情,俄罗斯国内上下开始了一场拯救“和平”号的运动。俄罗斯载人宇宙飞行计划总工程师委员会发出呼吁书,专家、院士、学者、媒体、普通百姓纷纷向政府和社会求救,为挽救“和平”号做最后的努力。
当时,有一位英国企业家卢埃林允诺为“和平”号投资1亿美元,并先期支付了2500万美元。他提出的条件是在1999年8月随考察组飞往“和平”号并在太空逗留10天。由于资金未及时到位,这个计划最后宣告失败。1999年8月,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的3名宇航员不得不离开“和平”号,返回地面。于是“和平”号只能在无人状态下飞行,其飞行高度不断降低。如果2000年1月底之前找不到资金,“和平”号就只能坠毁。
与此同时,人们在为“和平”号做长远打算。2000年2月中旬,美国一家神秘的“和平公司”与俄罗斯“能源”宇宙火箭公司签订关于租赁“和平”号空间站的合同。据“和平公司”总裁杰弗里·曼博透露,这是一项旨在长期挽救“和平”号的计划,具有一定的风险,同时又非常诱人。该计划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筹集资金对“和平”号进行检修并制定商业性利用“和平”号的计划,如拍摄地球录像带和电子传媒的应用。同时进行宣传以提高舆论界对商业性空间站的兴趣。第二阶段,在商界寻找订货商,如组织太空旅游和制作广告。第三阶段,将“和平公司”的股票上市,以增加公司的资本。
由于时间的关系,“和平公司”的计划没能实现。到2000年年底,“和平”号又面临资金问题。一批专家学者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营救方案。他们想把“和平”号的命运同“阿尔法”国际空间站捆绑在一起。他们认为,国际空间站与“和平”号空间站的合作既可以提高国际空间站的建设速度,又可以节约资金和提高效率,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合作计划:
建立生物圈信息市场。两个空间站在太空的运行角度是一样的,但是高度不同,从而可以保证更好地监测自然环境;发展教育计划;研究在“和平”号结束运营后如何在经济上和生态上有效利用空间站。
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任何计划的落实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时间不利于“和平”号。
俄罗斯政府几经斟酌,终于在继2000年11月16日宣布报废“和平”号空间站之后,于2001年1月5日正式签署了结束“和平”号空间站工作的政府命令。随后,俄罗斯航天局宣布,“和平”号于3月脱离轨道,进入大气层,其躯体的大部分会在大气层中自然焚毁,剩余部分则坠入澳大利亚以东1500千米处的太平洋中。
实际上,“和平”号空间站的资源远远没有用完。专家估计,“和平”号总体价值30亿美元,整个资源消耗不到一半,其中“自然”舱的科学技术潜力只利用了20%。现在“和平”号的实际价值仍然有15亿美元。放弃这座“人造天宫”实在可惜。这无疑是一个痛苦的决定,但是俄罗斯没有别的选择。
“和平”号要坠毁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俄罗斯人伤心不已,其中最为伤感的要数那些宇航员了。对俄罗斯宇航员来说,“和平”号不仅是他们的骄傲与梦想,也是唯一属于他们自己的“太空之家”。1994年冒着生命危险用手工完成货运飞船与“和平”号的对接,使“和平”号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宇航员尤里·马林琴科说:“空间站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得知它的日子屈指可数时,我们心如刀绞。”而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创造188天生活记录的美国女宇航员香农·露西德则更加动情地说:“任何时候,当你离开一个地方时,你都会急着要回家,但同时也会觉得有些淡淡的伤感。我对‘和平’号就有同样的感觉。”
1999年8月28日,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伤心的一天。最后一名宇航员,已在“和平”号上度过380个日夜的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亚夫德耶夫含着泪水,跨出了“和平”号的舱房,跨进了返回地球的“联盟”号飞船。与亚夫德耶夫一同离开“和平”号的俄罗斯宇航员阿法纳斯耶夫说:“怀着满腔的悲愁……我们抛弃了俄罗斯一小块领地,抛弃了我们在太空建造的一个东西。我们下一步要建一个什么东西,目前还不清楚。”
格林尼治时间21时14分,“联盟”号飞船按既定计划与“和平”号脱钩。
2001年1月27日,为“和平”号送行的“进步M1”至“进步M5”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后,为其送去了最后阶段飞行的燃料。至此,“和平”号进入飘落状态,坠落开始倒计时。
使“和平”号坠毁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将1千克货物送入近地球轨道,需要消耗05吨的高热值燃料,将烧掉大气层中1吨的氧气。这对生物圈来说是巨大的生态负担,而空间站坠毁过程造成的生态负担绝不亚于甚至超过发射时造成的负担。此外,空间站巨大的构件一部分将在坠毁过程中烧掉,还有一部分将穿过大气层落入地球。按照俄罗斯飞行控制中心的计划,空间站没烧掉的部分将坠入太平洋,但是谁也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不坠入地面。据一名负责“和平”号项目的专家称,俄罗斯不光是没钱继续支撑“和平”号的运行,而且连支付它的正常“送葬”费都很困难。这更加重了人们对坠落安全问题的担心,如果“和平”号失去控制,100多吨的站体就会“自由”地落到南北纬56度之间的任何地方,这个区域内居住着地球60亿人口中的50亿,并聚集着大量危险的设施。如果空间站发生严重故障,顷刻间就会碎裂为成千上万个碎片,某些碎片将重达700千克左右,能穿透厚厚的铁板。除此之外,这些带有强辐射的碎片还会给这一地区造成相当程度的污染。一旦发生这种灾难,其后果不堪设想。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内,不时传出“和平”号空间站时而可能在此坠毁、时而可能在彼坠毁的消息,弄得有关地区的人忧心忡忡。
“和平”号坠落的碎块能否安全坠毁在太平洋无人地带,一些国家的媒体纷纷提出质疑。在人类历史上,确实有航天器残骸碎片坠落在人口稠密区的先例。1979年7月,美国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没能坚持到宇宙飞船来提供帮助,便成了失去控制的“天外不速之客”,于7月11日迫不及待地闯入地球。这个重达77吨的庞然大物的残骸,绝大部分落入印度洋,但一些零部件却落在了澳大利亚的帕斯以及澳大利亚西部荒凉的沙漠中。俄航空航天局指出:“和平”号一切正常,安全坠落的概率约为97%~98%,因为“和平”号的飞行及其设备性能均完全处于地面人员的控制下,专家们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设计了应对方案。
当空间站到达距地面250千米的轨道时,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轨道站相伴15年的地面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和平”号坠落过程,控制中心在恰当的时间,选择恰当的轨道位置,通过遥感信号对“和平”号进行两次制动,使“和平”号进入坠落轨道。
而后,当空间站飞至几内亚湾至高加索地区之间的上空时,控制中心抓住时机发出第三个制动信号,令空间站沿坠落轨道迅速坠向地球。在这之后,控制中心与“和平”号进行最后一次持续5~6分钟的通信联络,这次联络所提供的信息使工作人员得知“和平”号是否会安全坠入指定区域。此后,飞行控制中心即刻与空间站失去联系,无法“目送”“和平”号坠向大海。
当“和平”号与地面失去联系,坠入稠密的大气层之后,剧烈的空气摩擦将使空间站烈焰熊熊。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和天线首先在距地球110~100千米的大气中化为灰烬。在90~80千米的高空,空间站的外壳及内部结构分裂成无数碎块。在穿越距地球70~60千米的高空时,猛烈的燃烧使大部分碎块灰飞烟灭,剩余的总重约12吨的残片散落到南纬47度~50度的南太平洋无人海域。
在这些不能被大气完全燃烧的1500块残片中,有5~6块达700千克重的碎块落到地球表面,这些碎块的体积约为一辆小汽车大小。如果这些大块砸在地面上,可以穿透18米厚的混凝土。
“和平”号葬身的那片海域,被称为世界“航天器之墓”。长期以来,那里由于人烟稀少,舰船罕至,被许多国家当做卫星等航天器的最后归宿地。俄罗斯为安葬好“和平”号,拿出了2200万美元。为防不测,还成立了紧急救险组。欧、美也加入监测“和平”号的行列,帮助俄罗斯及时掌握“和平”号的飞行数据。美国军用雷达还为俄罗斯专家收集了空间站在大气层运行轨迹的资料。
为了让宇航迷们能亲眼目睹“和平”号坠落的全过程,美国宇宙旅游公司抓住商机,筹划组织了一项重大活动,即包机前往南太平洋观看。所有志愿者支付6500美元便可如愿以偿。
“和平”号空间站坠毁在了南太平洋无人海域宇宙旅游公司的包机在“和平”号空间站进入大气层上层的那一天升空,并在空间站预定坠毁区域以南300千米处的1万米高空飞行。这样,宇航迷们就能看到空间站坠毁的壮观景象了。
美国宇航局一位专家是这样描述“和平”号空间站最后坠毁的情形的:“宇航迷们在空中看到一个巨大的白色长弧,接着它就分裂成一个个单独的部分。”那无疑是“和平”号告别人间的最悲壮的一幕。
2001年3月23日北京时间13时59分,“和平”号空间站按计划坠落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人类航空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航天器陨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