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杂志的中国富豪排行榜多少有点报丧的意思。有的富人上榜不久就栽了。为此有人说,《福布斯》在做一个晾晒的工作,菌啊、病毒啊在榜,即在阳光下遭到灭杀。
“灭菌”的其实不是福布斯,而是税务局。有的企业家,特别是演艺界的艺员们听到“税务局”三个字比过去的人听到“宪兵队”还哆嗦。他们忙,没工夫推敲这法那法,活至今日,始闻天下竟有税法,有就有呗,此法竟敢抓人?真是天晓得。这一震动等于在全国文艺界——应该说演出界或走穴界开展了一场深入细致的税法教育大学习、大讨论与大整风,效果显著。
然而《福布斯》对中国上榜富豪如此脆弱的生命力感到尴尬,它的中国代表对此表态,说:“我们更加注重财富的内在品质,希望排行榜中的财富品质愈来愈高。”那么,财富品质是什么意思呢?解释是:财富的品质也就是财富的真正价值。换言之,他们的企业真的值这么多钱。
听着好像明白一点,实际越听越糊涂。把财富和品质放在一起,本身就在考量人的认知能力。旧话说:为富不仁,可见财富没啥高明品质,但这只是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说法。即便为富不仁,然而为穷则仁吗?历史并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答案。相反,穷凶极恶、穷酸穷横的例子倒是很多。过去与现在,富人助学赈灾屡见不鲜,富国对全球福利计划的贡献也远远大于穷国。人们不应忽略的一个事实是:财富虽然表现为归属富人所有,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对社会的贡献,比如提供就业、交税和更广义的消费行为。这差不多是保持经济增长的理由之一。核心问题在于:不要“为富不税”。
“财富品质”这一概念的提出,敏感点首先在财富来源。在《中国富人首次财富调查》中,中国社科院和国家统计局的专家们指出:“中国某些富翁的致富来自社会资本和网络效益。”不妨这么理解:把国企流失资产和国有银行的呆坏账减除,加在某些人的存折上,造就了某些富人。但这只是“某些”,人们不可把“某”的数字看得太多,虽然这种现象在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还应看到中国更多的富人,如占江浙闽粤GDP40%~60%的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的财富靠资产积累完成。观察他们的财富品质与个人素质都不宜用“越富越混蛋”笼统言之。清华大学一位学者对富人的社会作用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大部分被调查者的选择为“基本是消极作用”。这一结论表明人们在对待财富的态度上,仍然带有不少旧时代的痕迹。
人们对待富人的态度是一回事,财富本身的品质问题是另一回事。美国会计学家杰弗里·科尔文在《欺诈指南》-文中说:“不管手段多么复杂,欺诈都要达到三个基本目的:转移收益,逃税和掩盖债务。”安然公司如此,中国的某些下榜与没来得及上榜就上看守所的富人亦如此。这是说,企业家在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打下一个响当当的企业之后,往往由于违法经营而使财富品质遭到质疑。对市场经济而言,财富来源无所谓清白不清白,但它强调经营过程中信守规则。索罗斯的钱清白吗?只能说他赚的钱没违法,其他还有什么呢?市场经济伴随法治而生,IT业股票在一夜之间暴涨100倍也不是犯罪行为,虽然它的利润可能远远高于100个小偷入室盗窃的收入,但做假账就是犯罪。这方面,一些胆子太大的企业家屡屡跌倒,效法者频频在线,前中国建行老总王雪冰炒澳元的才智能够把澳元从货币市场上砸下来,使公司受益。据传他一个人的交易收入抵得上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全年的利润额,称得上顶级高手,但由于他在经营中的欺诈行为,让企业蒙受损失。OCC(美国货币监理署)对中行纽约分行进行为期两年的调查,指认王雪冰等人的行为包括“一个欺骗性的信用证问题,一桩欺骗性的贷款,未经授权的授信及刻意隐瞒”。由此,OCC对中行总行课以1000万美元罚款,对中行纽约分行课以1000万美元罚款的处罚。
财富似乎永远存在品质问题,像运动员存在兴奋剂问题。然而,财富本身不是问题,它给人包括穷人带来直接与间接的福荫。过程却无法忽略,财富在积累过程中的诚信度决定着品质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