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没有创造性,就容易落入老生常谈的俗套。
毛泽东的比喻口才很有创造性。
1956年9月25日,毛泽东在会见拉丁美洲一些党的代表时说:“要争取和依靠农民,就要调查农村。方法是调查一两个或几个农村,在几个星期的时间,弄清农村阶级力量,经济情况,生活条件等问题。像党的书记这样主要的领导人员,要亲自动手,了解一两个农村,争取一些时间去做,这是划得来的。麻雀虽然很多,不需要分析每个麻雀,解剖一两个就够了。总书记调查一两个农村,心中有数了,就可以帮助同志们去了解农村,弄清农村的具体情况。我看很多国家的党,总书记不重视解剖一两个‘麻雀’,对农村懂是懂一点,但是不深刻,因此,发出的指示不很符合农村情况。党的领导机关,包括全国性的,省的和县的负责同志,也要亲自调查一两个农村,解剖一两个‘麻雀’。这就叫着‘解剖学’。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因为有那么多的花嘛。你们从拉丁美洲到亚洲来,是走马看花的。你们国家有那么多的花,看一看望一望就走,是走马看花的。你们国家有那么多的花,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解剖一个‘麻雀’。”(14)
毛泽东在他的言谈中用“麻雀”做比喻,无疑又使他的谈话增色不少。用“解剖麻雀”来说明调查农村,真是再贴切准确不过了。
其中,因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以此类推,一个乡村很小,但它代表了所有的乡村,搞清一个麻雀就搞清了所有的麻雀,搞清一个乡村当然就搞清了所有的乡村。麻雀是一个有力的比喻,是一个生动而形象的比喻,通过麻雀才真正理解了调查的含意。
毛泽东在谈到调查研究时,用“走马看花”和“下马看花”来做比喻,有人骑在马上,行于花丛,这是件十分美好的事情,而“调查研究”则是桩理性的工作,毛泽东将“走马看花”,“下马看花”与“调查研究”放在一起,既准确地传达了意思,又使谈话富有了色彩,显得生动而十分形象了。
毛泽东说话一贯都讲究文采,如他说的“春意”而不是干巴巴的“若玄冰之冻”,所以,在论及“调查研究”时他运用了“走马看花”和“下马看花”的比喻,使言辞既通俗易懂又闪烁着美的光环。创造性地在口才中使用比喻是毛泽东语言智慧的杰出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