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贵在于命。可以说,一个正常的人、正常的民族、正常的国家,没有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生命来有影,却去无踪,而其间的平坦坎坷也无从预知。于是,一种可以预知自己命运的民间方术——相术应运而生。
相术,通常指根据观察人的面相、骨相、身相、形象、头相、手相、足相等,以推测人的性格、预知人的命运的一种方术。有命就有相,有相就有命,相术自开始以来就与命运建立了互为阐释的联系,也因此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扑朔迷离、深奥莫测。要想慢慢解开相术这神秘的外衣,必须从头,即相术的源流开始。中国相术可谓海纳百川而又源远流长,它有着自己特定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源流。中国相术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吸收周易、天文、儒释道文化、中医等多方面的营养精华,穿越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渐渐演化为一种民俗,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三皇五帝时期的萌芽
中国相术的起源应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据《大戴礼记》记载:“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与此同时,“圣人异相”的意识也已出现,据史载,伏羲人首蛇身,神农人首牛身,后稷枝颐异相,皋陶色如削瓜,傅说身如植鳍,伊尹面无须糜等。这说明三皇五帝时期,相术已在不知不觉中萌芽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诞生
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命”,但他们认为命是由“天帝”决定的,他们的一言一行必须以天帝的意志为准则,这就是著名的“天帝命定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战乱迭起,宗法制崩溃,“天帝命定论”逐渐消亡,人们开始把对“命”的审视由天帝转向自身,相术自此诞生。
史书上关于相术的最早记录在公元前7世纪,《左传?文公元年》记载:“元年春,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公叔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叔服曰:‘谷也食子,难也收子。
谷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说的是,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周天子派遣内史叔服到鲁国参加葬礼,公孙敖听说叔服能给人看相,就要他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看看面相。叔服说:“谷这个儿子可以赡养你,难这个儿子将来可以安葬你。谷的下颌很丰满,他的后代一定会在鲁国兴旺起来。”后来,公孙谷的儿子公孙茂——孟献子果然做了鲁国大夫。
两汉时期的发展
汉高祖刘邦以一介草民跻身为王,建立汉朝。为了巩固政权,刘邦四处招贤纳士,广取人才。这种“英雄不问出处”的壮举,无疑给历代的世袭制、等级制以重重打击,也因此受到了百姓的鼎力支持,但是,贤士和人才的数量是有限的,僧多粥少,因此,有人飞黄腾达,自然就有人败阵失意。失意的人们便开始对人生进行深深的思考,寻找失败原因,他们不能从良好的社会秩序中寻找原因,便把目光转向自己,认为自己命太薄,气不顺,由此,相术在汉朝盛行。
这一时期,王充在《论衡》中详细阐述“骨相观”,认为骨相决定人的命运。之后,他又提出“禀气说”,并明确将“禀气说”作为相术的理论基础。相术从此火热弥漫于民间的大街小巷。
唐宋时期的高潮
唐宋两朝是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繁盛期。两朝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社会文化的繁荣,为人们进入仕途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参加科举,越来越多的人被刷下来。政治制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官员的更替、淘汰,不少官员被贬、被罢。这些求官不成的平民、仕途失意的官员,还有那些担心自己官位不保的官员,竞相把自己的一切寄托在相术上。
基于此,一部部相书纷纷问世,如宋代就有《相术》、《相经》、《相书图》等73部相术著作。更有意思的是,由于相术的风行,一些失意的文人也加入相士的行列,以维持生计。相术,逐渐成为唐宋两朝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明清时期的系统化
相术历经了两汉的发展,唐宋的高潮,流派越来越繁杂,而且由于相术行业的走俏,一些不轨之徒悄然以假相术招摇撞骗,严重影响了相术的发展。一些有志相士为了使相术继续蓬勃发展下去,他们开始对相术进行删繁就简、去伪存真,使相术理论系统化。关于相术的整理编辑,以清朝康熙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最齐全、最完善,它将历代的相术理论分门别类,系统规划,整理编辑而成。
20世纪至今的起起落落
20世纪初,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人们渐渐以新“理性”之光看世界,渐渐认为相术是一种腐朽、落后甚至卑微的文化。相术自此衰微。但是,民国军阀混战年间,人们处于水深火热、惶恐不安之中,百无聊赖的人们只好向相术求援,相术之风再度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府全面整顿国民思想,破除迷信,宣传科学等活动的展开,相术从此成为禁忌之术。但是,在一些偏僻的乡村,相术之风依然存在。乃至今天,相术在不少民间小巷中也见怪不怪了。近年来,随着中国古代文化的重新审视、研究热,相术理论被重新整理上市,再次受到了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