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全书4
47771500000007

第7章 人往高处走(3)

在商业领域里,“见缝插针”一直是许多精明的人信奉的生意经。“匡救一篑”是要善于探求别人功亏之因,寻求“一篑”,深入开掘,锲而不舍,进而获效。九仞高的山就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

世界著名的企业家阿曼德·哈默的成功之道很能说明问题。

阿曼德·哈默于1898年5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郎克斯,祖上是俄国犹太人,曾经以造船为生,后因经济拮据,大约于1875年移居美国。他的父亲是个医生,兼做医药买卖,哈默是三个兄弟中最不听话但又最富于创造精神的一个。就在哈默16岁的那年,他看中了一辆正在拍卖的双坐敞篷旧车,但标价却高达185美元,这个数字对哈默来说是惊人的。

尽管如此,他仍然抓住机遇不放,还是向在药店售货的哥哥哈里借款,买下了这辆车,并用它为一家商店运送糖果。两周以后,哈默不仅按时如数还清了哥哥的钱,自己还剩下了一辆车,哈默的这一笔交易与后来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但当时对他来说却属“巨额交易”。在这笔交易中,哈默考察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和独创赚钱途径的本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吃牛肉的人越来越多,优质牛肉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已成为大企业主的哈默“见缝插针”,迅速筹集在自己的庄园“幻影岛”上办起了一个养牛场,他用了十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当时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埃里克王子”像棵摇钱树,为哈默赚了几百万美元,而哈默也从此由门外汉变为牧场行业公认的领袖人物。

哈默自从1956年接管了由于经营不善,而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加利福尼亚的西方石油公司之后,开始热衷于石油开发事业。当时,有一家叫德土古的石油公司,曾在旧金山以东的河谷里寻找过天然气,钻头一直钻到5600英尺,仍然见不到天然气的踪影。

这个公司的决策者认为耗资太多,如果再深钻下去很可能是徒劳无功,难以自拔,便匆匆鸣金收兵,并宣判了此井的“死刑”。哈默以30%的风险系数,70%的成功概率,带着妻子和公司的董事们来到这里,在被判“死刑”的枯井上又架起了钻机,继续深探,结果在原有基础上,又钻进3000英尺时,天然气喷发而出。这就是见缝插针,匡救一篑的威力。

后来,哈默又成功地运用了这个威力无穷的原理。他听说举世闻名的埃索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在非洲的利比亚由于探油未成功而扔下不少废井,便带领大队人马开往非洲,以“愿意从利润中抽出50%供利比亚发展农业和在国王家乡的沙漠地带寻找水源”的投资条件,租借了两块别人抛弃的土地,很快又找出了九口自喷油井。

“见缝插针”的关键在于“缝”,也就是机遇,机遇往往潜藏于平凡的现象背后,被表面现象所掩盖,一般人难以觉察。只有精明的人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被人忽略了的潜在机遇,在人们忽视的“缝隙”中穿插自如。

机遇的另一个特性是具有明显的瞬时性。机遇一旦出现,“缝隙”一旦露出,应万万不能延迟,不能观望,不能犹豫,必须当机立断,否则就会与其失之交臂。

谨慎的好处

古人说:“世上的事情都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分寸。因此,有一分谨慎就有一分收获,有一分疏忽就有一分丢失。十分谨慎就完全成功;完全疏忽就会彻底失败。”可见,为人处世只在讲究一个谨慎用心。

许多人在办事时,开始比较谨慎,过不了多久,就松懈下来了。有的人对大事、难事比较谨慎,对小事、容易事就疏忽。生活中不是常常有因忽略小事而酿成大祸的惨痛教训吗?到了困难的事情面前一筹莫展,还不是在容易事前疏忽而导致的吗?因此,如果不想失败,就要十分谨慎。

有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就是指事物进展到尾声时切勿疏忽大意,以防前功尽弃。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过正、反两面的教训。

战国时,秦国国富民强,气势最盛。秦武王以为从此可高枕无忧,便以骄色示人。一谋士见势不妙,便进言提醒武王道:

“诗曰,‘行百里者半九十’指的是坚持到最后关头的困难。今天的霸业是否能成,还得看各方诸侯是否出力,然而王现在就沾沾自喜,以骄色示人,而忽视图霸的准备,若让他国知道了,受诸侯攻击的恐怕非楚而秦了。”

秦武王虽精于政治,其霸业也只维系了短短的四年。

在施政方面,真正做到善始善终、居安思危的,要数唐太宗李世民了。

太宗常对左右说:“治国之心犹如治病。病人希望尽快痊愈,求医心切。如果病人能认真听从医生的嘱咐,配合治疗,病就痊愈得快。反之,恐怕就要使病情恶化,甚至丧命。治国也是同理,要想保持天下安定,就得事事谨慎,若在关键时候有疏忽,必招亡国之祸。”

“现在天下的安全置于我一人肩上,因此,我要慎重地警惕自己,即使歌功颂德,我还需检点自己的言行,加紧努力。但是,只靠我一人是难有作为的,希望你们能做我的耳目,发现我有所失,请直言无妨,君臣之间如有疑惑而不说,对治国是极其有害的。”

唐太宗如此开明,才引出善谏的魏征。以这种态度施政,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要想万事顺利,就要“行百里者半九十”,顺风满帆不掉以轻心,以“安全驾驶”的姿势去把持最后关头。

要有高境界

从前有个人,相貌极丑,街上行人都要掉头对他多看一眼。他从不修饰,到死都不在乎衣着。窄窄的黑裤子,伞套似的上衣,加上高顶窄边的大礼帽,难看的双手晃来晃去。

他是小地方的人,直到临终,甚至已经身任高职,举止仍是边鄙伧夫的样子,仍然不穿外衣就开门,仍戴手套去歌剧院,总是讲不得体的笑话,往往在公众场合忽然忧郁起来,不言不语。无论在什么地方——在法院、讲坛、国会、农庄,甚至于他自己家里——他处处都显得不得其所。

他不但出身贫贱,而且身世蒙羞,母亲是私生女,他一生都对这些缺点非常敏感。没人出身比他更低,没人比他升得更高。他后来任美国大总统。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肯。

原来林肯并不是用每一个长处抵每一个短处来求补偿,而是凭伟大的睿智与情操,使自己凌驾于一切短处之上,置身于更高的境界。只有在一个方面,就是教育方面,他直接补偿自己的不足。他拼命自修来克服早期的障碍,他非常孤陋寡闻,在20岁以前听牧师布道,他们都说地球是扁的。他在烛光、灯光和火光前读书,读得眼球子在眼眶里越陷越深。眼看知识无涯,而自己所知有限,他总是感觉沮丧。他填写国会议员履历,在教育项下填的是:“有缺点。”

他一生就是对一切他所缺乏的全面补偿。他不求名利地位,不求爱情与婚姻美满,集中全力以求达到更高的目标,他渴望把他的独特思想与崇高人格里的一切优点奉献出来,造福人类。

可是,常人必须选择可以达到的目标,不可好高骛远,妄自追求达不到的目标。

现在要讨论最后的问题:假定你有一两种自卑感,而想加以利用,转弱为强,办得到吗?

不错,并不容易。但是办不到吗?就人们过去的经验来说,并非如此,有几位伟人(男女都有)生平就是一部奋斗史,显示出补偿作用而获得成就的可能性有多大,读达尔文、济慈、康德、拜伦、培根、亚里士多德的传记,就不会不明白,他们的一生,都是个人缺陷形成的。像亚历山大、拿破仑、纳尔逊,是因为生来身材矮小,所以立志要在军事上获得辉煌成就;像苏格拉底、伏尔泰,是因为自惭奇丑,所以在思想上痛下功夫而大放光芒。

唯一的阻碍,不是我们不能改变自己,也不是改变的困难,而是我们不要改变。

只要别人或是别的事物改变了,你就会看到,我们把自己调整得多好。

现在就是开始的时候了,有了明了你自己的这个窍门,你便可以过大好的新生活。你不会再让自卑感作祟而使自己觉得难堪,你会决定像一般成功快乐的人那样,好好地发挥自卑感原有的作用。虽然起初不大有把握,可是你会发现你自己不再受它的驱使,而是在利用它,将来好过更多彩更丰富的生活。

巧用弱点

日本川口寅三辅在他撰写的《发明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善用缺点。”

台风常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把台风带来的雨水蓄积入水库,就可用来发电。因此,川口寅三辅强调说:“甚至可以认为,人类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与能否巧用缺点有关。”

美国女专家波特夫人曾请一个心理学家和一个社会学家对其手下进行智力调查。社会学家向她汇报说:你这儿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线性思考的人,一种是系统思考的人。线性思考的人直来直去,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系统思考的人能够全面看问题,很快就能抓住问题的要害,决定自己的行动。心理学家向她汇报说:你手下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热情的人,一种是吹毛求疵的人。波特夫人一综合,做出了这样的人事安排:线性思维又热情的人,去做技术培训教师,他一定会乐意教书;线性思维而又爱挑毛病的人,去当警察,他一定会爱管闲事;系统思维而又热情的人,请他当领导、顾问,他一定既高瞻远瞩又埋头苦干;系统思维而又爱挑毛病的人,请他去当工头,别人干得怎样,他会一目了然。这样就做到了各得其所,各展所短。在我们看来,直来直去,吹毛求疵也许都是缺点,但波特夫人却善用、巧用这些缺点,从而使她的管理系统化、科学化了。

当然,善用缺点的前提,是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克服胆怯,提高勇气,从而从容面对眼前的一切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