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卡耐基励志经典大全集
47845200000045

第45章 科学探索者

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

谁想得到两个社会底层的兄弟,竟让人类飞上了高空;而这由下而上的过程,又经历了多少挫折。

虽然里立·安德鲁并没有应用什么发动机之类的机器,但他确实飞了起来。

50年前,俄亥俄州的乡村发生了一件极小的事。至少在当时是一件小事,但以今天的眼光看,它却使全人类的生活为之改变,它影响之大,福及后世人类。

关键性的那一天,奥维勒·莱特(Orville Wright)进入俄亥俄州帝通图书馆拿出一本书阅读,那是描绘德国人里立·安德鲁乘坐一对巨大风筝飞上天空的故事。莱特读了之后彻夜难眠。人们若能在空中飞翔是多么美妙的事呀——他对此深感着迷。第二天他告诉他的哥哥威鲁勃,也立刻引起了威鲁勃的兴趣。因此兄弟二人便开始一起研究,发明了莱特式飞机,莱特兄弟的名字也从此永垂不朽。

兄弟二人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中学时中途辍学,但是,二人都拥有比大学毕业证书更重要的东西。那是什么呢?那就是丰富的构思及伟大的志向。

他俩在孩提时代,曾跑到乡间拾捡死马死牛的骨头,卖给肥料制造厂,还曾捡过烂铜废铁,卖给收买旧金属的人。青年时合作办过印刷厂,发行周刊,然而,不论从事什么买卖,兄弟两人都没有忘记飞上天空的梦想。星期日晌午后,总是躺在山坡的向阳处,眺望白头翁头上的白点,随风越飞越高。

不久,他们开始在自行车店制作风洞、做机翼随风力的实验。另外,他们还继续做放风筝的研究,终于,一架大型风筝,也就是滑翔机制成了。它被搬上北卡罗来纳州基迪·贺克斯的基鲁山丘。选择该地的原因是,那儿有不断吹拂的海风,地面还有起伏的柔软沙地。

滑翔机的实验持续了好多年后,莱特兄弟才将手制的引擎安装在滑翔机上做成飞机。1903年12月17日是人类飞行史上最重要的一天。兄弟二人以丢银币的正反面来打赌,决定由谁先搭乘飞机。结果是由莱特获胜。当天是个寒冷多云的日子,基迪·贺克斯的海岸寒风刺骨。半英里内波涛汹涌,5个观看他们飞行的人一边以双手摩擦取暖,一边又蹦又跳以御寒。然而,不管多么寒冷,莱特却不穿大衣乘上飞机,因为穿上大衣会增加飞机的负担。

就在上午10时35分,莱特乘上已经发出噪音的飞机,两腿一伸,向前一趴,拉上控制杆。顿时,“莱特式”飞机发出了轰隆的声音,排气管中吐出浓烟,轻轻地飘上了天空。一上一下、摇摇晃晃飞行了20秒钟,便在100英尺处的沙地上着陆了,这是人类最早的飞行。

但这是一次伟大创举!这是文明史上的一大转机。人类自太古时代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是将人类的双足离开地面飞向天空的开始。

莱特说——虽然已经飞上天空了,却不值得骄傲,如果认为这就是飞行,那就照那样飞行吧!——他只说了这句话。

首次试飞成功的实验机,现在被保存在首都华盛顿。

我对飞行并不太喜爱。小时候虽曾躺在床上梦想飞行,但那种兴奋只有童年才有。但莱特兄弟一直潜心研究并改进他们的飞机性能,并不因年龄增长而就此满足于现状。

莱特兄弟两人均是温厚和气的人,而且,将名利看得冷漠。某日,哥哥威鲁勃从皮夹中取出手帕时,有条红缎带飘落在地上,“那是什么呀?”妹妹问道。“啊!这个呀!我忘了告诉你,这是今天法国政府授给我的雷君·得鲁奴勋章的缎带。”

莱特兄弟笃信基督教的教义,星期日绝对不飞行,因为要做礼拜。曾有一次,西班牙国王在星期日要乘坐飞机,特别下令让他们飞行,却被两兄弟断然拒绝了,虽然贵为西班牙国王,也不能使他们违背基督教教义啊!

兄弟二人终身未婚,他们的父亲曾说——不论是哥哥或弟弟,在妻子及飞机之间,无法兼顾二者,只能取其一。于是,兄弟二人终身不娶而选择了飞机。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他的快乐,不需要从任何人身上取得好处,他轻视金钱名声或礼赞,可是他知道,在工作中可以得到快乐,在小提琴上或划船时也可以寻求到快乐——爱因斯坦的小提琴,确实占据了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什么事能比小提琴更使他感兴趣呢?

数年前,我和朋友在德国南部某个乡村散步时,同行的朋友突然止步,指着二楼的窗口对我说:

“你看见那儿有个小窗子吗?”他说。

“那就是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诞生的地方呢!”

当天下午,我拜访爱因斯坦的叔父,并和他交谈。他的叔父是个平凡的人,这并非不可思议的事,就连爱因斯坦小时候,也绝不会有人想到他会成为伟人一样。然而他却是当代智慧最高的人,也是古今第一科学家。50年前,他是一个迟钝、羞怯,而且发育很慢的孩子,他的脑筋很钝,连说话表达都有困难,老师们一致认为他是令人头痛的人物,父母亲也为他反应迟钝的资质感到担忧。

某天早晨,爱因斯坦被惊醒,并且发觉自己突然成了世界闻名的人物。那时,他只不过是一名数学教授而已,却成为世界五大洲各大报刊争相报道的对象——真是令人惊讶。

当时,爱因斯坦只是一位科学家,而他的名气却不逊于世界重量级拳王杰克·狄摩帕斯。爱因斯坦自己也莫名其妙。事实上,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这个叫做爱因斯坦的人,和他所提出的“相对论”一样,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大家皆热衷于名与利,他却嗤之以鼻。例如有一次,他坐船横渡大西洋,船长特意地叫他住到上等舱,却被他拒绝了,他宁愿到三等舱而不愿受到特别优待。

50岁生日时,德国政府颁赠各种奖章给他,并在波茨坦市给他建铜像,象征全德国人民对他的尊敬,甚至还赠予他房子和游艇。

然而,不过20~30年的光景,他的财产全数被没收充公,只好黯然离开祖国。滞留比利时期间,他住所的大门深锁,每晚都有警官守候在他的床边,只因为他是犹太人。

不久,他前往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的高等学术研究所任教。初到纽约时,报社记者的采访使他不胜其扰。所以在船尚未靠岸时,他就要求先行下船,然后搭车离去,失去踪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能了解“相对论”的人,全世界只有12个人而已。因此研究相对论的书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版。

他对“相对论”有如下浅显的说明——在美女身旁1小时,有如1分钟般短暂;而在火炉上坐上即使只有1分钟,却有如1小时般难过——这个就是“相对论”的原理了。

我们的确可以了解,若是有所怀疑,不妨作个试验。当然喽!我宁愿选择在美人身旁,而你就坐火炉上吧!

谈到女人,爱因斯坦曾经结过两次婚。第一次婚姻所生的两个男孩都非常优秀,具备了天才的素质。已去世的爱因斯坦夫人曾说过:“所谓的相对论,我不了解,但是,我知道身为人妻应该充分了解丈夫。”

他夫人有时会邀请朋友到家里来饮茶,而她也会邀请丈夫到楼下与朋友见面。他却生气地回答:“我不去,绝对不去!我三番两次被打扰而不能读书,像这样的家,我受不了!我要离开此地!”

他夫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几句好话,使爱因斯坦由二楼下来,加入她们饮茶的行列,这是他必需的休息时间。

他夫人说,他在思考事情时总是有条不紊的;然而在生活上却是杂乱无章的。想做的事情,只有在想做的时候才做。而在日常生活上,只有两个原则:第一,绝对不做硬性规定;第二,绝对不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

他的日常生活非常简单朴素,穿着发皱的旧衣服走来走去,几乎不戴帽子,在公车上边吹口哨边唱歌、怡然自得。

我认为,他的相对论远不如他的幸福哲学意义更加重大,这是非常好的人生哲学:“我的幸福是——不期望从任何人身上得到好处!”他自己如此说。

他不求名利,也不冀望任何人的褒奖。不论是作研究、或拉小提琴、或乘坐游艇,都是非常单纯的,幸福由此而生。

爱因斯坦最爱拉小提琴自娱。他自认为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是件愉悦的事,并借着拉小提琴来体验想象。

有一次,在柏林乘坐电车时,因为服务员找回的零钱不对,他要求服务员重数。服务员于是重新核对金额,发现并没有错误,服务员把钱交给他时说:“连数字都不会计算的人,实在是伤脑筋啊!”

“发明大王”爱迪生

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以健忘而闻名。他的大脑记忆只容得下他的发明,他也因此而成为科学史上的功臣。

有一次,我在纽约的温德比尔特饭店吃饭,发现一个女孩的记忆力很好,她是替顾客管理衣帽的职员。当我把衣帽交给她之后,她却没有给我号牌。我很奇怪地问她为什么不给我,她笑着说:“不必多此一举了,因为我会记住。”接着,她兴奋地告诉我,在这家大饭店吃饭的顾客常常有一两百人,他们的衣帽都挂在一起,但当他们离开饭店时,她从来没有错递过他们的衣帽。当然,我并不能完全相信她的话。但是,当我和饭店经理谈到这件事情时,这位经理也得意地说:“她吗?啊!这15年来,她还从来没有弄错过一次呢!”

这使我想起了记忆力最坏的电灯发明者爱迪生。这位伟人的幼年时期,正是以健忘而闻名。他在学校里会把所学到的东西全都忘掉,而且他在全年级中的成绩也是最差的,连教师们也对他没有办法,没有一个人不抱怨说他又蠢又笨。甚至有些医生在检查他的大脑时,发现有特殊的怪异现象,于是他们竟武断地预言,他必将死于脑部疾病。

据熟悉爱迪生的人说,他一生只在学校读过3个月的书,以后完全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他的母亲实在是一个聪明人,谁会想到她竟能够把她的儿子——许多人都认为不堪造就的小家伙,教育成一代伟大的发明家呢!

不错,我们相信爱迪生幼年时的记忆力极坏,但我们也无法否认的是,他对于今天科学界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爱迪生究竟健忘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呢?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到税务局去纳税时,正全身心地思索科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纳税的人极多,排成了一条长龙,人们按顺序依次到柜前付款。等轮到他的时候,他竟说不出自己的名字,虽然他竭力思索了好长时间,无奈他已忘得一干二净。结果,还是他的邻居告诉了他,他才记起来自己的名字叫汤玛斯·爱迪生!这个笑话立刻传开了,直到今天人们还没有忘记呢!

爱迪生努力工作的程度也是令人吃惊的,他经常整天整夜地埋头于实验室做研究。有一天早晨,仆人送来早点,他正在睡觉,仆人不敢惊动他。这时,他的助手们已经吃完了早餐,他们趁着片刻的休息时间,想戏弄他一次。于是,他们把空碟子放在爱迪生面前,等他醒来时,看见这些空碟子、喝干了的咖啡杯和满桌子的面包屑,爱迪生竟怀疑地擦了擦自己的眼睛,想了一下,认为自己的确已经用过了早餐。于是,他照例吸完一支香烟后,又开始工作。直到他的助手们哈哈大笑时,他才知道自己被他们愚弄了。

由爱迪生的健忘,使我又想到了不少有关伟人“记忆力”的传说:

美国最著名的植物学家亚沙·葛雷,能够记住25000多种植物的名字,恺撒也能够记住他几万名心腹士兵的姓名。但是棒球明星贝比·鲁斯却记不住别人的相貌和姓名!

查理·卓别林曾有一位私人秘书5年不离其左右,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据这位秘书说,卓别林并不知道他姓什么。

埃及的默罕半顿大学有一条惯例,那就是每年新生入学考试时,必须背诵整部《古兰经》。这部经书,几乎与基督教的《新约》一样长,是伊斯兰教的经典。背诵一次,至少要三天的时间。然而,每年都有两万多人能够一字不漏地背完,这种记忆力是多么惊人啊!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曾自夸能背诵他所写的全部诗句。但华尔特·斯考特的记忆力却糟透了,他竟会忘记他自己所写的诗篇。有一次,他就把自己的作品误认为是拜伦写的,并对它热烈地赞美呢!至于英国的散文家、哲学家培根,也能够一字不错地默写他自己一部最著名的作品。但美国的舞台明星约瑟夫·贾弗森虽然连续13年表演某部作品,可他还是经常忘记台词。就拿拜伦和华尔特比较、培根和约瑟夫比较,人的记性的好坏真有如天壤之别。

林肯曾说过一个“记忆秘诀”:当你想牢牢记住什么的时候,不妨高声朗读,这样可以同时对视觉和听觉产生影响力。

英国历史学权威麦考雷的记忆力,有点像中国俗语所说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凡是他读过的任何一本书,只要他读过一遍就可以背诵。他写过许多历史巨著,但却从来没有用过什么“参考书”之类的东西。

美国的老罗斯福总统的记忆力也值得我们称赞。他在接见宾客时,尤其喜欢注意对方的小节、相貌和举止,他只要见过你一次,就永远不会忘记你。当他第二次再见到你时,他可以马上叫出你的名字来,往往使你欢喜得说不出话来。这无疑会对他的政治活动提供极大的帮助,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力”。有一次,他见到了一位阔别15年的日本银行家,使这位日本银行家最感到惊奇的是,他们一见面,老罗斯福便大谈15年前他们初次会见时所谈过的一件事情。

在距今九十多年前,英国一位名叫乔治·彼得的富翁,他还只有10岁的时候,有人请他计算一道难题:“现在有4440英镑的存款,每年利息4.5便士,4440天后,应得多少利息?”他不慌不忙地只费了2分1秒的时间,就算出了答案。

好几年前,“铁路杰克”的死讯传出之后,全世界的报刊都竞相刊登了这一消息,并且痛惜哀悼;因为,他是美国一位罕有的人才,而且又是一个极聪明、极有趣的人物。他的记忆力异常惊人,他曾有将近20年时间经常到设有大学的乡村去旅行。他经常会十分得意地跑进学生们的餐厅喊道:“你们认识我‘铁路杰克’吗?请你们随便问我一些历史上的琐碎事情,我保证会很乐意地答复你们。”那些喜欢争强好胜的学生们当然不肯放过他,更有些学生想乘机表现自己“见多识广”,于是他们莫不争先恐后的向他提问。而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有许多是荒谬可笑的,比如“苏格拉底的太太是几岁时结婚的?”但他却毫不迟疑的立刻回答:“苏格拉底在40岁之前还没结婚,40岁后他才娶了一个黄花闺女,而她才19岁呢!”或者会有人问他:“枪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明的?”他也会很快回答说:“1689年7月27日,苏格兰发生战争时,第一次用枪刺作为杀人工具。”至于他的报酬,往往是由学生们请他一同聚餐,或者是凑钱来买一身新衣给他,或补助他的旅费。甚至连“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也很钦佩他的博学,并因此主动送他一辆汽车,以便于他继续前往各地旅行。不过,“铁路杰克”有个怪脾气,他不愿开这么华贵的新车出去旅游。有人猜想,或许他认为自己不该平白无故地受人赏赐,所以,他还是骑他那辆旧式的两轮车出游。这车子旁边醒目地写着“历史学界的高才——铁路杰克”。

他在一所古老的房子里去世,享年79岁。他在遗嘱上要求把遗体捐赠给密歇根大学做实验,以便明白他的脑部构造,为什么会有那么强大的记忆力。我曾写信给这个大学心理系主任比尔斯教授,问他有关“铁路杰克”记忆力强的原因。他回答说,他相信现代人类大多都有这种神奇的记忆力,虽然有少数人的记忆力十分差。而“铁路杰克”的成就,也无非是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记忆所有的史实上面,因此可以说他的秘诀是一部分一部分逐渐累积起来的;因此,这一切说穿以后,也就没有什么惊奇和神秘的了。

最后,我想说假如你认为自己的记忆力很差,那也不必悲观,例如李纳·杜拉芬这位世界著名人士,如果他不把重要事件都记在便条上的话,就会在转眼之间忘得一干二净;有时候,虽然他已记在便条上了,但他又会把这张便条遗失,并且再也记不起来放在什么地方了。所以,我认为记忆力好坏并不影响你的事业,也并不减损你的伟大,爱迪生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无线电发明者马可尼

他不顾家人的反对,认为实验并不是一种浪费,终于在27岁时发明了无线电,让无限的空间浓缩为几秒钟的时间。

我觉得能和一位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伟人相见,并且交谈1个小时实在是荣幸之极。他使我们只用1/7秒的时间,就可以联络世界各地,也可以使我们坐在家里,从收音机中收听总统在白宫的演说或著名乐队演奏的动人乐曲。这位伟人,就是发明无线电的马可尼。

谁都知道,马可尼是意大利人,因为马可尼的父亲是意大利人。不过,马可尼却有一头浅色的头发和一双淡蓝色的眼睛,并且能说一口很流利的英语,虽然稍带一点伦敦土音,但他看起来更像一个英国人。马可尼的母亲是生长在伦敦的爱尔兰人,所以马可尼也带有爱尔兰人的血统。他的右眼因车祸而失明,但他却在左眼戴了一副英国式的单片眼镜。

我一见这位伟人,就觉得他和蔼可亲,说话诚恳,而且态度谦虚,使我几乎怀疑自己不是坐在一位世界伟人面前。记得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曾读过一则消息,说意大利发明了无线电报,后来有一天,我和罗维尔·汤玛斯在伦敦的一家饭店中,才第一次看见这种新奇的玩意儿,谁知创造这一奇迹的伟人,此刻就坐在我的面前。这一切真是恍然如梦。

我们的谈话开始的形式很奇特。我先问他怎么会对无线电研究感兴趣,而他绕了一个大圈子回答我:他起初说自己年轻时,愿意找一种可以使他有机会环游世界的工作。接着,他告诉我,他时常陪母亲一同出去旅行,如从意大利到伦敦去探亲访友。每一次途经法国,看到冰雪覆盖的高山,或者是波涛汹涌的大河、富有诗意的田园时,就更增加了他对于旅行的兴趣。最后,他告诉我,只有继续努力研究无线电,他或许才有机会到更远的地方去旅行。他不愿意被关在屋子里工作,因此他的工作几乎全都是在旅途中完成的。他说他已经横渡大西洋87次了。

马可尼年轻时,已经在家里成功地完成了无线电的传递实验,并渐渐将距离扩展到了两英里远的地方,这当然更激发了他继续研究的兴趣。虽然他的父亲曾为此而批评过他,认为这种没有意义的实验只是浪费时间,但他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研究成功了,并以25万美元的价格将专利品卖给了英国政府。这当然令他的父亲感到特别惊异,就连他自己也觉得这是一笔意想不到的收入。

我好奇地问他将那笔款项怎么花的。他回答说,他先是买了一辆自行车,立即匆匆忙忙地骑着它回家继续做研究工作。在事业成功后能够更进一步做研究,这实在太可贵了。

1901年,马可尼认为实现他的宏伟计划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渡过大西洋,十分自信地期待一次更大的成功——他希望能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接收到从英国拍发的电报。

他在纽芬兰登岸后,先放起一只用丝竹做成的飞机形状的风筝,但却被大风撕裂了。他又放起一个气球,但也被大风刮到海里去了。他最后放起一只做工很结实的风筝,终于飘上了天空。他屏息静气地听了好几个小时,急切地盼望能得到从英国拍来的讯号。但他渐渐地失望了,因为他连一点声息也没有收到。他开始灰心丧气,认为实验已经失败,计划显然已经没有希望实现了。

然而,就在他已极度失望之际,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突然间,他听到了一些极其微弱的滴答声。滴答,滴答……他自言自语地说:“对了,就是它。这不是电报拍发员所用的3个S信号吗?”他觉得自己的努力很有意义,他也相信这项成功的实验可以永载史册而名垂万世。但是,他虽然满心欢喜和兴奋,却不敢立即跑出来跳上屋顶,向众人大声宣布这一奇迹,因为他担心人们不信他的话。在48小时之内,他没有告诉第二个人这个秘密。

终于,他放大了胆子,去拍发电报,将这一秘密透露给了伦敦当局,这个消息立刻震惊了全世界,各地的报纸纷纷以大字标题予以报道,科学界更是欣喜若狂。马可尼由此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他为我们发明了无线电,让我们的消息可以在即刻之间传递到全世界去。而他这时才只有27岁!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后,受到了许多严厉的反对和攻击。许多幻想家给马可尼写信责备他,甚至警告他不应该发明无线电,因为他们认为电波会经过他们的身体,这样将会毁坏他们的神经,使他们不能够安睡。还有一个法国人给马可尼写信,声称为了保障人类的安全,他决定要刺杀他,并说他已从法国起程赶到英国。马可尼连忙将这封信交给苏格兰警察局。幸亏英国政府及早采取措施,拒绝这个怪人上岸,马可尼才幸免于难。

舍己救人的名医格林菲尔

他牛津大学毕业,是伦敦名医,但他放弃了一切,到寒冷之地为病人服务。他也由此得到了“快乐”和“知足”。

格林菲尔是拉伯利多地区的名医。他整天都往返于寒风之中,在冰雪中行进,使他的双手变得非常粗糙。他曾遇到过4次冰山撞船的危险,也曾整夜躺在浮冰上睡觉,还有一次几乎被冻死在拉伯利多的荒野。又有一次,他饿到极点,就割开了由海豹皮做的皮靴来吃。他终生没有一点儿积蓄,可他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之一。

你为格林菲尔医生担心吗?那你可就错了,你大可不必为他担心,相反你应该嫉妒他,因为他比你和我更幸福。他已经获得了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快乐”和“知足”!

格林菲尔毕业于牛津大学,后来在伦敦一个贵族居住区开了一家诊所,渐渐有了名气,成为伦敦的名医,但他并不骄傲自满。他觉得自己需要休息与修养,于是决定到拉伯利多去过夏天。

拉伯利多位于加拿大东岸,南起纽芬兰,北至哈得逊湾,长1500英里,是一个严寒荒凉的地区,每年有9个月以上被冰雪覆盖,直到7月还没有解冻。因为这里是不毛之地,所以居民只能用鱼儿喂他们的牲畜。这儿有的是咸鳖鱼和鲸鱼尾。

但让格林菲尔医生感到惊讶和不安的是,生活在这荒凉的海岸边的渔民,要是不幸患病,他们就只好“听天由命”了,因为这里没有一个医生。

他竭尽所能地为渔民们服务了一整个夏季。然后,他按照原定的计划在秋天返回伦敦。但他已厌恶替有钱人开药看病的生活,不愿像以前那样混日子,他甚至看不起所谓“名医”的声誉。他知道,北方正急切地需要他。于是,他终于又返回拉伯利多。他在那里服务了45年而不畏劳苦,全世界都知道他是一位仁慈的名医,连英王乔治也钦慕他,封他为爵士,以奖励他的忘我与壮烈的事迹。

我曾拜访过格林菲尔医生,他告诉了我许多不平凡的事:有一次,他为一位不幸被冰块砸断腿的老妇看病,因为病菌已经侵入骨头,所以必须割去她的大腿。这位老妇虔诚地信守旧约的戒律,以为这是上帝要她遭受一点痛苦,因此她就应该忍受,这样才不愧为基督的信徒。她的意志是如此坚决,她让格林菲尔医生在动手术时,绝不可使用麻醉剂。这可真让这位慈爱的医生为难了,他请来她那5个已长大的儿子,要求他们在他硬起心肠施行手术时,要紧紧抱住老妇。等到手术做完之后,格林菲尔医生的心都快要碎了,但这位勇敢的老妇反而连一点呻吟也没有。

格林菲尔医生实在是太慈爱了,所以没有一个人不喜欢他。常常会有人送给他礼物,如书或衣服。他有一次还收到了一双渔人捕鳖鱼时所穿的大短脚绊,还有人送过他一件红色的猎衣和一顶丝帽。他还收到过一件极珍贵的礼物,那是一本在一百多年前出版的有关礼仪的书,但他却把这本书拆开了,像粘墙报似的贴在墙上,让渔民们可以自由阅读。

拉伯利多的渔民能够吃苦耐劳,但他们也很迷信。有一次,某个村子里的居民接连几个星期只吃面和糖水混合的稀糊充饥,快要饿死了;可是,这村子有的是肥猪,但他们却不敢宰来吃。据说,因为那群猪曾冲进教堂,吞吃了一本《圣经》,所以,他们认为这些猪已经变得神圣而充满圣灵,绝对不能屠杀。

在格林菲尔一生的事迹中,有一幕最为悲壮伟大。那是1908年的复活节,为了尽快拯救在一个60英里远的即将死亡的病人,他急急忙忙的备好雪车,用4条狗来拖车。为了节省时间,他抄了近路想越浮冰而过,但没想到突然风势转变,浮冰随着海浪流去,4条狗尽管努力向前冲,也无济于事,结果全都掉进了寒冷的海水中。

这时,形势非常的危急,而格林菲尔医生却很镇静。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利刃,先剪断了勒狗的绳子,让狗脱离雪车,游到了一块浮冰上。可是雪车在沉向海里的时候,把他的毛衣也带了下去,他身上的衣服浸了水,再也不能御寒了。这时,寒风刺骨,黑夜也已经来临,他被冻得几乎失去了知觉,他知道自己可能要被冻死了。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最后挣扎求生的方法。他抽出利刃,忍痛把4条忠诚的狗宰了3条,把它们的尸体堆放在周围御寒,然后再剥下它们的毛皮披在身上。他整夜卧在浮冰上,一直到次日天明。第二天,他又用死狗的骨骼做船桨,想将浮冰划近海岸;虽然希望很渺茫,但他仍坚持最后的奋斗。

忽然,他在晨光下看到了船的影子。起初他以为是自己眼花了,但立刻就证实那确的是一条船在海面上驶过。他高兴得向对方狂喊求救。于是,他获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