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名女高中生名叫乐乐(化名),在学校学习成绩很好,各方面表现也都很优秀,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她。本来大家都以为她会顺利地升入大学,却没想到她会因为一次考试作弊暴露而承受不住来自同学和学校的压力,羞愧地自杀身亡。这件事一时间在河北省引起很大反响,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
一位 7 岁孩子的妈妈焦急地说:“孩子这么小就不愿意上学了,我该怎么办啊?”在专家的建议下,这位妈妈把孩子带到了儿童心理科做检查。
这位妈妈向医生介绍说:孩子今年 7 岁,开学就要上二年级了,但眼看要开学了,孩子却出现了抵触情绪,只要一说跟上学有关的事情,她就哭闹,嚷着说不想去学校了。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上学时,孩子表现出一副很委屈的样子,说从上小学开始就没有小朋友愿意跟她玩,她在学校孤零零的,得不到任何人的关注。
孩子这么小怎么会被孤立呢?医生起初很不理解,但是当医生对孩子的家庭环境做了调查之后,就对此表示了理解。
孩子的母亲姓王,今年 32 岁,正值工作的上升期。她的丈夫工作也很忙,自从孩子断奶之后,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爷爷奶奶对孙女很是疼爱,担心她受欺负,平时很少让她跟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直到孩子上幼儿园时,才开始跟外边的小朋友接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孩子的这种性格。
对此,儿童心理科医生分析说,这是由于孩子从小在溺爱中长大,没有受过挫折,交际能力欠缺所导致的。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反映了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忽视。
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他的行为习惯、性格特征、自我意识、爱好和情绪指向等等,都要靠父母后天的培养。虽然有些基本素质是先天的,比如急躁好动的性格特点,但如果父母引导得好,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8 岁的小南在家很暴力,有点不如意就发脾气,拳打脚踢。小南的妈妈愁眉苦脸地向儿童心理学医生介绍说:“小南在学校里经常跟小朋友打架,在家里不顺心了还打我们。”
儿童心理学医生告诉小南妈妈:现在像小南这样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有很多,他们科室平均一天就要接待四五十个孩子,有时候一个月就能接诊一千多个小病号。小南妈妈听后很吃惊,同时也更为自己的孩子担心起来。
孩子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和情绪方面等等。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家长溺爱,但出去之后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间长了就会出现情绪问题,变得暴躁、容易发脾气,严重的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一个 11 岁女孩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同学们经常一起聚会,周末还会去唱歌,但我还是没有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没有人可以真的理解我的感受。”
这个女孩因为寂寞,每天都要上网消磨时间,在她的网络圈子里,寂寞和孤独已成为朋友间的常用语。而在家人看来,15 岁的她是个性格开朗的女孩,衣食无忧、成绩优异的她在旁人看来也应该是特别幸福的。然而她最好的“朋友”却仅仅是网络。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孩子中并不少见,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大,家长和学校不停地向学生灌输各种危机意识,孩子们也把考试排名、班干部竞选等看得极为重要,彼此之间充满了强烈的竞争意识,所有人都在疯狂地学习,想和别人闲聊几句,都害怕打扰别人,当然,也没有一个人愿意理你,同学们都憋着劲儿在拼名次、拿成绩。回到家,妈妈又唠叨不停、督促学习,长期如此,哪个孩子会不压抑呢!
不少家长只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关注,却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样必然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在学习方面,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独立学习就是教育方式不当导致的。这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过多过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欠缺,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在没有家长帮助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注意力转移。另外,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过于粗暴也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专家建议:在孩子上学之前应该补充好孩子的心理营养。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进入学校以前,是每一个孩子性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像孩子的情感、自信、好奇、独立意识、专注力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培养的,这个时期会决定孩子长大后的性格与心理特点,家长平时要多跟孩子相处交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本着宽严有度、恩威并施的态度,给孩子一定的成长空间,在宽松的环境下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