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大作家,他从小就是一个很独立的孩子,这得归功于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平时很喜欢参加钓鱼或户外活动。
他们居住的地方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北部就是印第安人居住的密执安湖畔。母亲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而且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她这些兴趣爱好也引起了小海明威对户外活动的爱好,美丽的大自然也使小海明威深深迷恋。
在海明威很小的时候,母亲经常带着自己的儿子一起钓鱼,这些都让小海明威迷恋不已,他觉得和母亲在一起真是太好玩了!
就这样,每次母亲钓鱼的时候,小海明威总是会拉着妈妈的衣角,央求妈妈带他一块儿去,而妈妈也每次都答应了他的要求,带着他一起穿越那些茂密的森林和哗哗的流水,拜访那些散落的村庄,让小海明威大开眼界,所有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显得那么新奇有趣,而这些长途的跋涉,也让他的体力和意志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还增长了不少见识。于是,小海明威渐渐迷上了跟着母亲出门,在他小小的脑瓜里,和母亲出去意味着总有新奇好玩的事。于是他开始成天跟在母亲的身后,彻底成了母亲的小“跟屁虫”。母亲发现了这个现象,觉得这种依赖的思想对海明威的成长将非常不利,会影响他个人才能的发展。于是他决定培养海明威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了。
有一次,小海明威又要缠着妈妈带他一起出门,然而这次母亲拒绝了他,小海明威觉得很疑惑,难道妈妈不再喜欢带他一起出去了吗?他难过地问妈妈:“是我做错什么了吗?”妈妈扶着他的肩膀,亲切地告诉小海明威:“孩子,你没有做错什么。妈妈只是想让你自己去活动。不要总是跟着我!”见海明威潸然欲泣的样子,她又补充说:“相信我,这样才会对你有好处!”
说完这些话,她递给了小海明威一根鱼竿,并鼓励他说:“大胆去玩自己的吧!你一定行!”从那以后,海明威就开始一个人在山林和水边玩耍。等他又大了一些的时候,母亲又给了他一杆猎枪,让他自己去打猎。
就这样,在母亲的不断鼓励下,小海明威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玩耍,而且他很快可以自己去钓鱼、打猎,探索新事物,并觉得很快乐。他后来在创作的时候总是喜欢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让他的作品独树一帜,这也是得益于母亲对他的培养和鼓励,让他形成了独立和喜好探索的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一般都是在幼年时萌发形成的,有些人之所以成年后还有很强的依赖性,这都与父母的教育脱不开关系。中国的家长往往喜欢包办一切,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空间。想比起来,欧美的父母更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他们总是鼓励孩子自己去思索,自己去动手,让孩子通过自己解决问题,领略知识。这样的做法显然比中国家长那套包办做法明智,对孩子的发展也更有益处。
有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能安心学习,总是对孩子说:“你只要好好读书,认真备考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一切都有我们!”其实这种做法很不明智,会让孩子觉得什么都没关系,反正一切都父母顶着,让他们产生这样的依赖心理。然而看看那些美国的父母,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多吃些苦头,比如,刚刚学步的孩子跌倒时,中国的父母会赶紧心疼地将孩子扶起来,但是美国父母却决不会匆忙地跑向孩子,而是站在一边鼓励孩子:“不要害怕!站起来!接着走!”其实,谁不会心疼自己的孩子呢?只是有的父母明白,要想孩子以后的人生更顺利,就要给孩子勇气,让孩子独立,这样他们才能从容应对挫折和失败,这远比扶起摔倒的孩子更具有意义。
鼓励孩子的独立意识,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可以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更明白一些道理,有时候比听父母说的更有效。这种亲身体验对于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大有益处。
独立自主是一个人健康人格的体现。一个人只有学会了独立自主,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许有的人会认为“独立解决问题”是成人的事情,其实真正要学习独立自主的正是那些孩子。只有从小学会了独立生存的能力,才能更沉着地应对生活、学习乃至以后的事业上的失败。
然而如今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一屋子的大人围着一个孩子打转,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其实孩子们已经可以独立地完成那些事情了,而家长的一味包办却剥夺了孩子的独立自主行为。造成孩子在面对需要独立处理的问题时,不知所措,一筹莫展。这样的孩子将来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家长应该明白,孩子的人生道路最终还是得要他们自己走,父母帮得了一时却帮不了一世,只有让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学会独立,才能翱翔于自由的天际,就像老鹰对小鹰一样,不断地鼓励,才能让小鹰摆脱妈妈的怀抱,冲向蓝天。
然而很多妈妈都忘了这一点,她们害怕孩子做错或是有什么危险,干脆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完全替孩子包办了一切。最后,孩子习惯了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变得逆来顺受。如果孩子的需求长期不被满足,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也会大受打击,严重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甚至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张宁已经是个 12 岁的女孩了,但是妈妈却还把她当成什么都要父母管的小孩子。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总是不顾张宁的意愿,为她安排好所有的一切。张宁有时也不同意妈妈的做法,但妈妈却说:“小孩子懂什么,妈妈这都是为了你好。”
就连买衣服这样的小事,也都是妈妈做主,她给张宁买了很多衣服,但都是张宁不喜欢的红色。每每张宁向妈妈提出建议,妈妈都会说:“你懂什么?红色多好看啊,我买了什么衣服你就穿什么吧。”张宁顿时觉得很委屈,然而却无法说服妈妈。
张宁苦恼地说:“我知道妈妈很疼我,但是眼看我就要小学毕业了,妈妈还不让我处理自己的事情。我自己的事都无权做主,在这个家中,根本没有人尊重过我的意见,问过我的意愿!”
也许家长们会认为现在的孩子已经足够幸福,吃穿不愁,什么都不用他们想,父母对他们无微不至,生怕委屈了他们,这样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满足的?然而这只是物质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并不能带给孩子多少幸福感。孩子只有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做主,独立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才能得到快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有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的大学教授说:“我如今越来越担忧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孩子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不经日晒,没有雨淋,就像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确实,现在的孩子从小到大,处处都依赖着父母。从幼儿园到上学,孩子对依赖父母的照顾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当孩子长大后,面临的升学、就业等问题,都是父母为孩子奔走操劳,一手包办。等孩子终于要组成另一个家庭了,父母还在为他们操办婚事,替他们抚养孙辈,直到老得再也动不了。
如此尽心尽力的“包办”,难怪孩子会成为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花朵。有人曾对某小学的学生做过这样的调查: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有97%的小学生回答说:找父母和老师。可见孩子的依赖性有多强,完全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通常缺乏选择和判断的能力,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对自己负责。这是在中国孩子身上发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父母的包办代替,让孩子丧失了自我实践的机会,严重缺乏信心。
有很多中国孩子的致命弱点在于没有自主性、依赖性强。曾经有国内外的评论认为:中国学生考试成绩虽然很优秀,但动手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于是产生了“高分低能”一说。所以父母应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孩子成为不经风雨的温室花朵。
中国的父母要是看到孩子穿衣、穿鞋时,笨手笨脚,磨磨蹭蹭,就会忍不住过来帮孩子穿好;看到孩子吃饭吃得到处都是,也会忍不住亲自喂孩子??虽然父母做得比孩子好,但是却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学习的机会,也养成了孩子什么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
而在西方国家,父母通常会放手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在孩子两岁半以后,上厕所都是由孩子自己处理。当然,父母在事后会检查,但是他们十分注意让孩子自己去做该做的事。因为他们很注重对孩子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的培养,所以,西方的孩子大多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
有一个4岁的美国孩子正弯腰吃力地系着鞋带,这时一个路过的成年人想要帮助他,却被孩子拒绝了。孩子问成年人:“你知道我多大了吗?”成年人回答说:“不知道,可我想你应该很小。”孩子挺起了胸膛:“我已经不小了,我都4岁了。”
可见,这个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像系鞋带这样的小事应该由自己来做。这种独立意识在美国是很常见的。在孩子生活还不能自理时,父母给予孩子生活上的照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是做父母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父母要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舒适,最重要的是要在照料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如果父母只想着让孩子过得舒服,处处为孩子代劳,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只会让孩子变得什么事都做不了。将来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工作,甚至还因为缺乏这种独立自主的能力,而葬送了他们美好的前程。所以父母应当给孩子制定一个底线,然后放手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人生,这样才是真正帮到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