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形成有一个过程,在婴儿时期,儿童之间的性格虽然有所差别,但这个时候差别并不明显,也是极不稳定的。因此,还谈不上什么性格,只能说是性格的最初萌芽。当孩子进入幼儿期,由于思维、语言、动作的发展,以及成人、家庭、校园生活的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逐渐增强,心理活动表现出独立性、目的性,开始出现了比较明显和稳定的性格特征。这标志着孩子性格已经初步形成。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有如下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轻信成人的评价;第二阶段是只对自己的一些外部行为做出评价,对于那些抽象的内在品质无法准确评价;第三阶段,从比较笼统、局部、情绪性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具体、全面、客观的评价。
我们经常看到,三四岁的孩子评价自己的时候,往往会说:“老师说我是个好孩子。”而五六岁的孩子在评价自己的时候会说:“我是个好孩子,因为我听话,不惹妈妈生气。可是我不太会跳舞,唱歌也很一般。”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将人的性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本文主要讲前面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任务,根据发展任务是否完成,划两个极:如果完成的好,那么形成的就是积极的品质;如果完成的不好,就是消极的品质。
第一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从孩子出生,到孩子2岁,属于性格发展的第一阶段。该阶段的孩子需要成人照顾,如果妈妈能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孩子就会对妈妈产生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反之,孩子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当孩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孩子就容易形成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品质,如果孩子的不信任感超过信任感,就会产生缺乏灵活、懦弱的性格,长大后难以同别人建立其信任的人际关系。
第二阶段: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2-4 岁是孩子性格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任务是发展自主性。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会有所提高,会产生尝试自己去活动的需要。这个阶段妈妈不应该过多批评孩子,否则孩子容易感到羞怯,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自主意识是一个人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能力,它既是意识的一方面,也是孩子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孩子的自我意识才能不断发展,有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孩子才能进一步理解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地位,对自己的行动、愿望等都有充分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
第三个阶段:主动性对内疚。
4-7 岁是孩子性格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探索自己今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孩子的探索得到了父母的赞赏,其主动性往往发展得好;如果孩子的探索经常被否定,孩子就会缺乏主动性,有内疚的感觉。当孩子的主动性超过内疚感时,便可在性格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目的性。
第四个阶段:勤奋对自卑。
7-12岁是孩子性格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体验着游戏的乐趣,体验一种勤奋感。孩子可以在完成任务中灵活自如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假如孩子的勤奋感没有得到发展,那么就容易成为一个自卑的人。一个自卑的孩子,遇到一个好妈妈,可以提高自信,使他获得勤奋感。所以,妈妈在培养孩子勤奋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五个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18 岁是孩子性格发展的第五个阶段,也就是青春期。通过前面四个阶段的发展,孩子这个阶段已经知道自己是什么,可以做什么,知道了自己的角色。如果孩子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为自己确立生活策略,说明他已经获得了自我统一性。一旦孩子获得了自我统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性格品质。反之孩子就会产生角色混乱,难以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