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格教育,通俗地说就是将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教孩子学会做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因素的结构层次,由低到高,是人的气质、行为方式、态度体系、社会意识倾向等四个层次组成。这些层次受性格、气质、能力等人格因素特征的影响,只要家长强化和优化人格因素,避免不利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就能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
塑造孩子的人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塑造孩子的人格,首先要激发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孩子是单纯的,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对外界事物充满幻想,思维活跃,兴趣多变,情绪如同六月的天气,学习信心和行为习惯也容易发生改变,社会价值意识尚未形成。这是因为孩子正处在成长期,可变因素较多,除了与生俱来的气质因素相对稳定外,其他因素皆为后天形成的,因此孩子的可塑性极大。
妈妈只要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就能帮助孩子舒张心情,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鼓励和引导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给予肯定,采纳孩子的建议,与孩子探讨家庭事宜或社会见闻。这样能够激发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引发孩子积极思考,如果孩子能够对某事物讲得滔滔不绝,那么他的自信心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第二,独生子女具有可塑的信息依据和有利条件。
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一方面有乐观开朗、聪明活泼、兴趣广泛等人格特点,另一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焦躁、自傲、依赖性强、控制力弱等消极人格反映。但前者人格特点占据主导地位,后者则处于次要地位。
由此可以发现,独生子女大多数属于外向型的性格特点。正因为如此,独生子女才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反映和外露的行为方式,并传递着真实的想法、率直的意见、兴奋的表情和委屈的情绪等,这些都很容易被家长察觉,因此面对独生子女出现的问题,很容易使妈妈们找出症结所在,并加以教育。
第三,从生活环节上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
妈妈要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留心孩子言谈举止,在沟通中了解孩子的真实感情,培养孩子对家人和亲朋好友的热情。对孩子的人格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貌习惯、节约习惯,培养孩子的恒心、毅力、自制力、坚韧性等品质。
具体而言,对个性要强的孩子,妈妈要冷处理。因为这类孩子的自尊心极强,脾气急躁,情绪表现强烈,言行难以控制,对挫折的抵抗力较差。妈妈不宜用强硬的办法来处理孩子的问题,而要善于以柔克刚,延缓处理。面对爽直、热情、反应迅速的孩子,妈妈可以用“做事磨练法”或“特长激励法”来引导孩子发挥长处,但要保持耐心。
对个性柔弱的孩子,妈妈要热处理。因这类孩子性格孤僻、言行迟缓、情绪反映微弱、胆小怕事,但也有观察敏锐、专注细节、较稳重、想象力丰富等优点。因此,妈妈可采用趁热打铁法,关心冷暖法以及情景感染法来引导他们。
总而言之,塑造孩子的人格是长远之计,妈妈要优化家庭环境,过滤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还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注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但不论怎么说,扬长避短都是必须的,这样才能把孩子的人格塑造得更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