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47859000000005

第5章 揭开学习的神秘面纱(2)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学习常常会伴随着一种兴奋感。当学习者了解到有意义的关系,理解了一个完型的内在结构,弄清了一个事物的真相,会伴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探究性需要引发的学习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的纯粹意义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方法着眼于了解事物的本质内涵,增加认知的清晰度及其与自己知识经验联系的广度和深度,而不是机械地记住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也不会带着其他功利性目的被动地学习。学习使一个人从混沌、杂乱无序的状态转变成清晰有条理的状态,帮助人们弄清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感受到学习本身具有的潜在的社会意义。相伴而生的是一种令人精神愉悦的“高峰体验”,这种体验是人的存在最高、最完善、最和谐的状态,是对学习者的一种自我褒奖。例如,当我们破解一道难题,发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了知觉重组,或写了一篇优美散文等都会隐现一种快感,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积极的体验之一。客观地说,为满足探究性需要为目的而学习的人所占比例虽然不是很大,但它确实是一种兴趣性、稳定性、持久性极强的内在驱力,是学习情感准备的最高境界,以此引发的是一种自觉自愿、终生不断的创造性学习。

把探究性需要作为学习情感准备的人,多半具有非凡的人格特质和浪漫主义色彩,对生命的意义有极高的感悟,有多元的价值追求,崇尚事本位的人生态度,能在人生道路上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最优良的品格。古今中外,众多志士仁人,他们性格超脱开放,内心始终对自然、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的认识、探求充满渴望,期许提高认知水平以发现并突破某一科学命题,或以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为无上荣光,在尝试新事物中体味一种精神上的美妙感受。他们看好所追求目标中蕴含的社会价值,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旦确立了目标,一定会以苦为乐,苦中取乐,以忘我甚至是癫狂的执着战胜并超越自我,全心全意地攻坚克难,破解科学技术奥妙。在别人看似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中寻觅属于自己的那份乐趣,并终其一生,乐此不疲,直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大奇迹。

具有探究性需要的个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内心深处隐藏着一种非同寻常的发现性学习潜质。他们遵循独自特有的认知程序,以积极探索者的身份参与知识获得过程,像猎鹰一样捕捉知识,主动发现思考问题,坚持不懈地寻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个人独到见解,直到建立完善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习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把老师看作学习的向导和疑难问题的解答者。他们既不是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也不是简单地记住老师和教科书上所讲内容,而是在老师没有告诉是什么之前,主动地思考、发现问题,自己来揭开谜底。它比接受学习被动地等待老师把现成答案讲解出来,对知识领悟得更快、更深、更活。

以知识探索者的身份进行发现学习,大脑始终处在高度的兴奋状态,不断调动机体潜能,从而使个体能够保持持续不断的钻研精神和饱满的学习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愿意在学习上多投入一点时间。长此坚持下去,当然能够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劳心费神算不上一件美差,一生能够拿一个硕士或博士文凭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是,42岁的中东人后裔英国男子费尔哈特·侯赛因却在过去17年中做了一件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截至2012年12月,他先后在英国的牛津、剑桥、埃克塞特、曼彻斯特、爱丁堡、约克等10所大学获得了10个硕士学位,还计划拿下3个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历史、考古、古迹保护、国际政治、社会学、教育学、医药学等。

很多人听说他读书上瘾,百读不厌,前半生一直在当学生,几乎成了“读书狂”,感觉有些好奇。侯赛因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读书不是为找工作这样的实用目的,而是为了了解人类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我是真的热爱知识”。除此之外,“过去20多年经历高等教育方面的技术革新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是一件令人陶醉的事情”。

费尔哈特·侯赛因由于对多个领域都感兴趣,在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同时,还担任海湾国家咨询顾问工作,经常到美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家做访问学者,并到世界各地为大众、公司和大学讲学。他还勤奋写作,除了自己在各个领域的论文外,还出版过一本有关北欧海盗的着作和一本教人如何提高学习技巧的着作。最近,他刚刚完成一本40多万字的着述,讲述全世界医院的历史,创作作品多达150万字。目前,他正在撰写《文化互动》和《欧洲史》以及一本学习及工作动力指南。

我们常常赞叹这些发现学习的高人具有拨云见日一眼看透事物本质的绝技,能够想到看到别人想不到、看不到的东西,觉得如此超人的智慧让人有些不可思议。心理学家布鲁纳一语道破谜底,他认为,“大多数发明创造的人之所以有发现学习的本领,关键在于他们具有直觉思维的特点,采取跨越走捷径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在丰富想象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印象或图像式立体式思维,有别于常人靠语言信息形成的平面逻辑思维,能够在看似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特有的学习意义。”

以探求知识为需要的学生,从小就会表现出非凡的理想和抱负,关心人类发展和文明,带着内心的冲动和情愫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个人潜能。他们崇高而执着的人生追求,为学习奠定了坚持不懈的情感准备,即便周遭环境噪音四起,思维一般不会受到打扰,遇到再大困难也不会轻易懈怠。可以预见,这样的学生终究会以惊人的成就受到世人敬仰。

享誉全球的苹果公司的缔造者——乔布斯,自幼聪明顽皮,性格叛逆,鄙视权威,然而,与众不同的是,他在父亲的影响下,打小对电子技术表现出奇特的爱好,喜爱捣鼓简易的无线电装置。11岁时,这个理想主义色彩极浓的追风少年,把“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立志要在电子领域里干出一番事业来。带着这样的情感准备他借助邻近美国着名“硅谷”的便利条件,每个周末、暑假都加入惠普探索者俱乐部,参观全息摄影实验室,还到电子器材商店做仓库保管员,与先辈们探讨发光二极管等电子零件的功能及工作原理。当他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时候,就制造了频率计数器和一台带有光感器的装置,展示了他在电子学方面惊人的天赋。由于乔布斯对电子计算机的热爱到了着迷的程度,几年后,这个在常人眼里有些怪异和顽固激情的青年,居然在大一那年表现出了超级叛逆的本性,突发奇想,做出退学的决定,成为雅达利游戏公司的一名职员。与一位朋友在自家的小车库里拉开架式琢磨便携式计算机,经过艰苦的闭门造车,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他本人因此成为信息产业界第一个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人。最终,这个超人以伟大的创新发明福利于人类,以卓越的成就名垂千古。乔布斯兑现了自己改变世界的承诺,是他那炽热到有些偏执的富于创造力的个性使然,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尊重人之思想自由这一先进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

实用性情感准备

顾名思义,实用性情感准备是个体为满足当前或今后一个时期生活和生存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对学习产生的一种情感准备。当一个学生有了学习的实用性需求时必然产生学习的激情,进而在内心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实用性情感准备与探究性情感准备的本质区别在于,动机上,前者遵循利本位思想,以追求现实利益为目的;后者秉承事本位思想,以探索问题追求真善美为中心,旨在最大限度地超越自己,追求崇高,把生命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态度上,实用性情感准备是外在的被动学习,多数时候仅仅用眼睛、耳朵等感官读书,浅尝辄止,学个皮毛;探究性情感准备是高度自觉自愿前提下全身心地投入,对学习的内容反复参研,长年累月地玩味,希冀洞见其真谛。效果上,实用性情感准备收获的仅仅是一些文字符号、理论或技能等;探究性情感准备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上启迪了内在智慧与悟性成长,旨在用知识和经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福利大众。当今我国的应试教育更多的是培养“高考状元”和“学霸”,很难造就令世界侧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尽管实用性需要产生的学习情感准备程度不同地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但它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发展与竞争的现实需要,同样值得推崇。拥有巨大财富和美满生活是现代社会成功的标志,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几乎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当今社会成功的学习在未来将会给自己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和至尊的社会地位。因此,现实社会几乎每个人都希冀通过寒窗苦读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考上名牌大学、学热门专业、拿到响当当的文凭等同于获得令人羡慕的就业机会,未来能够谋得一份好职业,在服务大众造福人类的同时,得到较高的收入回报和社会认可度,人生更加精彩。

期待是力量的源泉,比黄金、钻石还要珍贵,是每个成功者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对未来前程有个良好的期待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够驱策我们把学习的需要变为实际行动。每个人只要有所期待就能够有所收获,期待有多强烈,成功就来得多快。即使在人生最迷茫、最百无聊赖的情况下,期待也是剂兴奋剂,它可以唤醒我们体内沉睡的潜能,产生一种足以令世界为之震撼的力量,迫使个体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抵御外界的各种干扰,抑制足以毁灭我们前程的游戏和物质享乐的诱惑。

当今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和学界名流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他们在业界取得的巨大成就正在使他们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崇拜的偶像,为每一个后生发奋读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相当多的学生期望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有机会与其他顶尖高手比肩竞技,成为某一行业、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为自己赢得鲜花和掌声,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也给社会乃至全人类带来福祉。于是,能够跨进名牌大学的校门正在成为一大批中小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有了这样的学习目标,他们学习上更加自觉,更加刻苦努力。

对一名中学生来说,有什么样的需要和人生期待,就有什么样的学习动机,进而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准备,学习标准、态度以及对自己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一个有经验的班主任曾深有感触地说,有抱负、成就动机高的学生,会表现出积极健康的情感准备,学习时有毅力,遇到疑难问题不会轻易放过,积极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不但按时完成规定的作业,还自己给自己加压,超额完成一些课外作业,理所当然会取得优异成绩。2009年北京市高考理科“探花”顾湾湾,早年在妈妈的启发下,确立了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她在学习和生活上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的地步。湾湾和同龄女孩一样喜爱音乐和时尚的东西,但是为了实现人生梦想,每天学习任务不完成,再好的演出、电视节目她都不会动心,即使同学相邀,她也很难打破自己定下的规矩。

心理学家奥苏贝认为,“凭借真才实学获得褒奖的需要以及对职业的抱负,历来被认为是个性成熟的标志”。“担心学习失败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惩罚——失去地位和自尊,这对于为维持学业成就而长期努力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必需的动机。尽管许多教育家在理论上否认这类动机的作用,但实际上他们都依赖于这种动机,使学生为分数、学位和文凭而学习。因为大家心知肚明,仅凭学生的认知驱力来探索世界的奥妙、创新艺术新天地的期望,就能够使学生努力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始终为学业付出艰辛的劳动,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凤毛麟角。”

奥苏贝同时认为,“失败的威胁也是引起学习动机的一种方式”。在人的一生中,入学、升学要考试,就业要考试,晋职晋级也离不开考试。考试几乎成了人生的一道道重要关卡,学习上的实用性情感准备在于顺利通过考试,避免失败,无疑是翻过这一门槛的直接动力。

小范是一个来自西部边远地区的小伙子,20世纪80年代,初中毕业就顺利考取当地一所有名的专科学校,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当谈到他的学习动机时,小伙子饶有兴趣地说,他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别的同学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成就感带来的喜悦心情油然而生。特别是每当自己能够解答其他同学无法解开的难题,或帮助别的同学弄明白了学习上的疑点时就会感到无比自豪,学习劲头越来越足。然而,在后来的工作岗位上,作为一名教师,尽管业绩很出色,但由于自己只是一个专科生,得不到领导的器重,很多调职、进修的机会都让有本科学历的年轻同事捷足先登。这种有失公允的“唯学历”做法对他的刺激很大,同时再一次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平添了无穷的学习动力。应该说,正是这种愉快的体验和不公的待遇驱使他不断地学习。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小范通过自学成功地考上一所名牌大学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后,在参加国家公务员招考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国家某机关录取,人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