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被身份所左右
有一位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对他的期望也很高,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他是有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机关或在大公司里有成就,而是卖蚵仔面线卖出了成就。
原来他是在毕业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摊子要转让,他那时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买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有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蚵仔面线来。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以为然的眼光,但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产生过怀疑。
现在呢,他还在卖蚵仔面线,但也搞投资,钱赚得比一般人不知多多少倍。
“要放下身份,不要被面子所左右。”这是那位同学的口头禅和座右铭:“放下身份,路会越走越宽。”
人的“身份”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例如,千金小姐不愿意和她的女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的身份和面子。
很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过于在乎自己的“身份”,结果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尤其是当一个人失意时,如果还不能放下身份,那么只会让自己无路可走。例如,一个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当业务员,那只有挨饿了。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留美计算机博士学成后在美国找工作。他有个吓人的博士头衔,求职的标准当然不能低。结果,他连连碰壁,好多家公司都没录用他。想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去求职。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人员。这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麻雀,但他仍然干得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马虎。不久,老板发现他竟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不是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的。这时他才亮出了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相称的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提出一些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大学生要强,这时他亮出了硕士证书,老板见后又提升了他。
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了博士证。这时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这位博士最后的职位,也就是他最初理想的目标。然而他直线进取失败了,后退一步再前进,终于如愿以偿。
放下身份,放下架子,由低到高,这既是做人的一种艺术,也是生存竞争的一种方略。一个人跳高时,如果离跳高架很近,想一下子就跳过去并不容易。假如这时你换个思路,后退几步,再加大冲力,成功的希望就会非常大。人生的进退之道就是这样。
大名鼎鼎的李嘉诚,就是一个敢于放下身份的人。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强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他的目标是一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该公司门口,但是脚步却变得犹豫起来:他不能确定这次来是否能够有所收获。
厂家的新产品技术肯定不会轻易让他学到,如果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一来,长江集团是小本经营,根本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分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出手。难道真的要空手而归吗?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了一个办法:暂时放下自己的身份,扮成工人到这家公司里学习技术。
那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他主动报名,后来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借这个机会,李嘉诚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紧紧盯着整个生产流程。每天收工后,他就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不久,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根本就没有机会看到。李嘉诚又出新招,假日里,他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人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技术工人,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没多久后,塑胶花制作配色的大致技术要领就被李嘉诚学会了。回国后,李嘉诚利用这些技术,一步步走向事业的辉煌。
一个人要想让路越走越宽,就有必要放下身份。也就是说,要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面子,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放下身份”比过分在乎身份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
能放下身份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能放下身份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份的顾虑。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一个千金小姐随着婢女在饥荒中逃难,干粮吃尽后,婢女要小姐一起去乞讨,千金小姐说:“我是小姐。”小姐不愿意去。
结果婢女活下来了,小姐却饿死了。
如果你在追求成功,你就要放下你的身份,不要在乎你的地位,也不要在乎你以前的辉煌,应该努力使自己心态平静,有从零开始做的准备,那样的话,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2. 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于纷繁复杂的人生,有时候,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从前,在郑国西北面有一个小国家,叫胡国。
郑武公时时觊觎着水草丰美的胡国,总想一口吞并它。可是,胡国人个个擅长骑马射箭,勇猛剽悍,而且始终严密警惕着郑国,在边防的关卡上增加了很多的将士。因此,郑武公不敢轻举妄动。
精通心理战的郑武公终于想出了一个“以退为进“的计策。一向高傲的他派遣大臣携带着厚礼,前去胡国求亲,胡君感到很高兴,却不知是计,同意了他们的求亲。
郑国公主出嫁的时候,还带去一大群陪嫁的美女娇妾。婚后,她们成天在内宫里欢歌醉舞,使胡君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
过了一阵,郑武公召集文武百官,问道:“寡人准备用兵夺地,你们看看,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家都面面相觑,不敢则声。
众大夫中有一个叫关思其的知道大王平素总垂涎着胡国,便上堂答道:“可以先讨伐胡国。”郑武公一听拍案大怒,厉声骂道:“混蛋,胡国乃我们兄弟邻邦,你竟敢怂恿我去讨伐,快推出去斩首示众!”这个消息传到胡国,胡君越发信赖郑国,于是守卫边防没有像以前那样细心,军队也多日不加训练。
得知了胡国的情况,在一个黑夜里,郑国出奇兵偷袭,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胡国。
郑国公主动嫁女,以及杀掉关思其,看似一种后退,然而,他的这种后退都是在为最后的前进——攻下胡国做准备,可以说,没有之前的后退,就不会有最后的前进。
后退并不是逃避,而只是一种策略,一种暂时做出牺牲,为的是换取更大成功的策略。所以,放下架子,暂时的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同理,适当的放弃是为了得到更多。
有个游戏叫数钞票比赛。其内容是:主持人拿出一大叠钞票,这一大叠钞票,面值不一,而且杂乱无章。在规定的三分钟内,让现场选拔的四名观众进行点钞比赛。这四名参赛的观众中,谁数的最多,并且数的数目准确,那么他可以获得自己刚刚所数得的现金。但是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在数钞票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回答主持人提出的问题。
主持人一宣布完游戏规则,全场轰动。大家都认为,在三分钟内,不说数几万,应该也能数出几千来吧。而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能获得几千块钱的奖励,哪儿去找这样的好事?
游戏开始了,参赛的四个人埋头迅速地数起了钞票。这时候,主持人也没有闲着,他拿着话筒,轮流给参赛者出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来扰乱他们的思维,并且,只有答对题才能接着往下数。
几轮提问下来,时间很快就过了,四位参赛选手各拿了厚薄不一的一叠钞票。主持人拿出一支笔,让他们写下所数钞票的金额。第一位,3457元。第二位,5246元。第三位,3958元。第四位最少,只有632元。
四个观众所数钞票的数目,相距甚远。当主持人报出这四组数字的时候,台下顿时一片哄笑声。台下的观众们都不理解,为什么第四位观众数得那么少呢?
然而,最后核对的结果,恰恰是那位数得最少的选手数正确了。按游戏规则,也只有第他才能获得500元奖金,而其他的三位参赛观众,都只是紧张的做了3分钟的无用功。
在我们做某件事时,如果情况对自己不利,再要继续下去很可能惨遭挫败,甚至丢了性命。那就必须考虑如何灵活地全身而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此时,必须当机立断,绝不可拖泥带水,这最能反映出你的睿智。
懂策略的人能仔细分清形势是否很不利,果断地做出是否撤离的决定。因为,撤离毕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手段,是为保存实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行动。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场战争,那么战争的目的是取得最终的胜利,不是斗狠。所以必要的时候,适时的撤退并不是一件难堪的事。尤其是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需要暂时妥协,但妥协绝不是放弃战斗,撤退也不是永远退出,而是检讨自身失败的原因并学习对手成功的经验。败在高手之下是一种荣耀,但一生不能成为高手则是一种耻辱。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而放弃也是为了获得,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气势汹汹的去争取,采用更加低姿态的方式,也许更容易得到目的。
3. 弯腰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尊跪射俑。在出土、清理和修复出的一千多尊各式兵马俑中,只有这尊跪射俑保存的最为完整,并且未经人工修复。仔细观察,就连俑身上的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
为什么跪射俑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导游解释说,首先,主要是因为它的低姿态。跪射俑身高仅1.2米,而普通立姿兵马俑的身高都在1.8至1.97米之间。正所谓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加上兵马俑坑属于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一旦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涌就首当其冲,相对而言低姿的跪射源所受的损害就要小很多;其次,跪射俑是蹲跪的姿态,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而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状,这样对上体就是很好的支撑。再次,蹲下的跪射俑重心下移,也增加了其稳定性,比起两足站立的立姿涌,就更不容易因倾倒而破碎。所以,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岁月之后,它依然能够完整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从跪射俑的保存完整,我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即弯腰。很多年轻人在涉世之初,往往个性张扬,率性而为,不懂得弯腰,结果到处碰壁,事事不顺。而聪明者在经过多次碰壁之后,终于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适时的弯腰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德国宗教领袖亨利雪地长跪求教皇的举动,就是利用“弯腰”来保护自己的一个经典案例。
在中世纪欧洲,教会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当时的基督教会的首脑教皇的权利甚至比各国国王的权力更大。国王登基、加冕要由教皇来主持;和国王同行时,教皇骑马,国王只能步行;接见的时候,教皇坐着,国王要屈膝敬礼。国王的权力来自于教皇,君权神授,神权高于王权。
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与教皇格里高利争权夺利,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双方斗争日益趋向白热化,最后甚至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
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要求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格里高利也针锋相对,在罗马拉特兰诺宫召开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同时还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一时间德国内外反亨利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境内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发起挑战。亨利面临失去王位的危险,被迫妥协。
1077年1月,亨利放下了自己作为一个国王的高贵身份,身穿破衣,骑着毛驴,冒严寒翻越山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格里高利忏悔请罪。占了优势的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又前往卡诺莎拜见教皇。
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来。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负重,在大雪纷飞,地冻天寒的恶劣天气里跪在城堡门前请罪。经过了漫长的三天三夜后,教皇才开门相迎,饶恕了他。
亨利恢复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国后,开始集中精力整顿内部,将曾经与他为敌的内部反抗势力逐一消灭。不久,在势力有所恢复之后,他立即发兵进攻罗马。在亨利的强兵面前,格里高利弃城逃跑,最终客死他乡。
看了上面的故事,我们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名人——勾践,因为他们相似之处很明显:都是在落魄是放下自己的架子,暂时的弯腰,同时等待时机扩大势利,以报往日受辱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