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尸为何千年不腐
悠悠岁月,芸芸众生,几千年的历史长卷中,他们最终都静静地尘封在黄土之中。后人们把目光聚向那神秘的古墓,希望能解开种种的谜团。但是,当考古工作者们挪走墓上一层层的黄土,展现在他们眼前的仍旧是无穷的疑惑、思索和探求。
马王堆的神秘女尸
湖南省马王堆古墓出土的神秘的不腐女尸,震动了世界。人们无比惊讶:为什么历经2000多年,这具女尸不但外形完整,而且面色鲜活,发色如真。经过解剖,其内脏器官完整无损,血管结构清楚,骨质组织完好,甚至腹内一些食物仍存。这让人产生错觉:这不是千年前的遗留,而是刚刚谢世的人。它带给人们震惊的同时也带给人们一个有一个难解之谜,困惑在现代人的心头。
1972年,考古专家在湖南马王堆发掘出3座西汉时的墓葬。墓的前面有个斜坡的墓道,墓顶上有封土冢,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竖穴木椁墓。其中,一号墓的土冢高有5~6米,墓的扩口长20米,宽17.9米。土扩墓口从上到下共有有4层台阶,深共16米。墓内共有4棺1椁。棺是重棺,外棺是黑漆素棺,二层棺是彩绘棺,三层棺是朱地彩绘棺,内棺是髹漆的,内红外黑,并且以绒圈锦和羽毛贴花绢来做装饰,盖板上覆盖着一幅帛画。
内棺的墓主人是一位女性,约50岁,全身裹殓着各式各样的衣服和18层丝麻织物制的装被,浸泡在20厘米深的茶色的液体中。
尸体被保存得非常完好,因此各地的专家、学者都前来,在解剖学、微生物学组织学、、寄生虫学、病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中医中药学、以及临床医学等诸多学科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协作。通过肉眼观察、电镜观察、病理组织、X射线、寄生虫研究、毒物分析等等,对女尸的死亡年龄、血型、疾病、死亡原因等诸多方面作了鉴定。结果表明,此墓的主人生前曾损伤性症状,患有多种疾病。死亡可能是因为冠心病。各项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于古尸之所以千年不腐原因的研究更被看做重中之重。
古尸为何不腐
一般说来,古墓中尸体保留到今天,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腐烂。这是因为随葬品中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它们必然会在有空气、有水分、有细菌的环境中很快腐烂,随之棺木也会腐朽,最后尸体也难免腐烂到只剩下骸骨,甚至成为碎末儿。第二种结果就是形成干尸。这是因为处在极为特殊的气候条件中。在特别干燥、或者没有空气的地方,细菌等微生物是难以生存的,这样尸体就会迅速脱水,最后成了皮包骨的“干尸”。
马王堆的女尸为何是“湿尸”却又没有腐烂呢?据考查,有5方面的原因。
第一,尸体的防腐措施实施的好。化学鉴定,它的棺液沉淀物中包含了大量的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物。这就证明女尸是经过了汞处理和化学物浸泡处理的,其中硫化汞在尸体防腐固定上的作用是早有科学证明的。
第二,墓室很深。从建墓室的条件看,整个墓室建在地下16米以下。并且上面还覆盖有底径50~60米,高20多米的大封土堆。这样,既不能透水,也不能透气,更不能透光。这就基本隔绝了地表的物理和化学影响。
其三,封闭很严。墓室的周壁都是用粘性强、可塑性大、密封性好的白膏泥筑成的。泥层厚大约1米。在白膏泥的内层同时衬有半米厚的木炭层,一共约有5000多千克。墓室筑成后,墓坑又用五花土夯实过。这样,整个墓室就与地面上的大气完全得隔绝了,并能始终保持18℃左右的恒温,不但隔了阳光的照射,还能有效防止地下水流入墓室。
其四,隔绝了空气,又密封得好,墓室中已接近真空,具备了氧少的条件,厌氧菌就开始繁殖。在椁室中存放的丝麻织物、竹简、漆器、乐器、木涌等有机物,尤其是那些陪葬的大量的食物、植物种子、中草药材等,就产生了可燃的沼气。从而增大了墓室内的压强。而且沼气还能杀死细菌,同时高压也使得细菌无法继续生存。
其五,棺椁中有神奇的液体,起到了很好的防腐和保存尸体的作用。科学显实验示,椁内的液体深约40厘米,棺内的液体深约有20厘米。但是,这些不是人造防腐液。那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经科学研究,这些液体是由白膏泥木炭、木料中的少量水分以及水蒸汽共同凝聚而成的。内棺中的液体是由女尸身体中的液体化成的“尸解水”等等凝结而形成的。正因为有了这些自然形成的棺液,才防止了尸体腐化,并且使得尸体的软组织能始终保持弹性,肤色如初,仿佛活人一般。
千年女尸重见光日,随同它的还有很多出土文物,这些更加散发着诱人的光芒,让人流连于这神奇的迷宫之中。
新知博览——金缕玉衣的制做
目前我国已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一共有18座,而这当中出土金缕玉衣的墓只有8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是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是用1000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超过2年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很精巧、作工很细致,可以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引起国内外考古界的轰动。
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的部分是由脸盖和脸罩组成的,脸盖上刻出眼、鼻、嘴的形状。脸盖大部分是由长方形的小玉片大部分的,双眼和嘴则是由较大的玉片上刻出的,鼻子是用5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的,简直是惟妙惟肖。上衣是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的,各部分之间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的是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态,后片的下端则作出人体臀部鼓起的形状。裤子是由左、右裤筒组成的,二者也各自分开。手部做成握着拳头的形状状,左右各握住一璜形玉器,足部做成鞋状。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且严格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
在“玉衣”头部有口含、眼盖、鼻塞、耳塞,下腹部还有罩住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也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
整套“玉衣”是形体很肥大的,披金挂玉,玉片的角上都是穿孔的,可以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所以被称作“金缕玉衣”。
2000多年前的西汉,按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制作这样一套“金缕玉衣”是极不容易的。玉料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再通过一道道的精密工序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小玉片,而且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了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时还需要用很多特制的金丝。制成这么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当时是十分之惊人的。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们,因迷信说法认为“玉能寒尸”。为了使他们的尸体不朽,他们就用如此昂贵的玉衣作殓服,并且使用九窍器来塞住九窍,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但是结果却恰恰相反,由于这样的金缕衣价格极其昂贵,就会招来众多盗墓贼,所以“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其实,即使没有那些盗墓贼的光临,当考古专家打开那神秘的墓室,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已经化作了一捧泥土,剩下的只不过是一件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而这金缕玉衣,好像正向后世的人们讲述这些千百年来破灭了的神话。
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公元64年,一个夜晚,东汉明帝在洛阳城的寝宫,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一个身材巨大的金人,头上顶着白光,在皇宫里飞过来飞过去。
那时,人们若是晚上做了奇怪的梦,第二天都会找人来释梦或者圆梦,皇帝的梦尤其需要有给予合理的解释。明帝第二天早朝时,把解释自己的梦作为为大臣们议论的主题。博学的大臣傅毅上奏说:“臣听说西方有神,柚的名字叫佛,就像陛下梦见的那个样子。”明帝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为了圆梦,他派遣大臣蔡惜、秦景、王遵等18个人一同前往西域寻找,蔡、秦等人西行至大月氏国,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了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是他们邀请两位高僧同往中国,高僧们欣然同意了。于是,一行人用白马驮载着佛经返回。佛像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到达国都洛阳——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西天助经”。
汉明帝最终寻到了西方佛的踪影,圆了自己的梦,异常兴奋。他先安排二高僧暂时住到原本专门负责外交礼宾事务的官署——鸿胪寺,第二年又下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的1.5千米远的御道之北专门修造了一座僧院,为了纪念是白马驮载的佛经,就将僧院命名成白马寺。其实寺本是就我国古代官署的通称,因为这两位高僧初来我国时住在鸿胪寺,僧院也就跟着称作了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借称后来竟成了我国僧院的泛称,而原本的官署反而不再称为寺了。
这些关于佛教如何传入我国的较早的文献记载。但最早的时候,佛教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传入我国的呢?至今仍旧是一个尚无定论的历史之谜。
佛教图像的来历
据史籍记载和关于古文化遗迹的已有研究,人们一直认为源于印度的佛教图像,是沿着西域的古丝绸之路,由万里流沙的亚洲大陆腹地,一程又一程地被成为沙漠之舟的骆驼驮到了中原。
新疆是西域古丝绸之路必经的地方,出土了很多反映佛教的古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北的尼雅遗址旁边的一座墓,这是一座夫妇合葬墓,在里面发现了2块白地蓝色腊缬的棉布,其中一块的左下角上印着一个长宽均为32厘米的方框,内有一个半身菩萨像。在菩萨的头后面有项光,其身体的后面也有背光,上身是赤裸的,手里拿着花束。
棉花的种植在新疆是要远远早于内地的。那么这块棉布,即使不是鄯善本地织出的,也应当是附近的西域的某地制造出来的,因此,上面的菩萨像表现了那一带当时的艺术风格,这是毋庸置疑的。
与中原东汉的佛教图像相比较,可知这个菩萨像具有浓厚的希腊一犍陀罗的风格。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还曾留下了其它不少造像的遗迹,第一,公元3世纪开凿在新疆拜城克孜尔的千佛洞。只可惜,这儿的塑像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灭一空了,但然就保存下来了许多精美的壁画;第二,就是公元366年开始筑造的敦煌莫高窟,它里边的佛像和壁画既内容丰富又被较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因此堪称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古老的“母窟”。佛教,就是在这场由西向东的“接力赛”中,渐渐地渗透到了我国的。
孔望山摩崖造像
但是,在中国大陆的最东边,临近黄海岸边,有一座摩崖石刻却能对上面看似准确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这个是孔望山摩崖造像。它凿刻于东汉时期,比敦煌莫高窟要早是上200年。在这里留下的这些图像中,有很多可以明确辨认的与佛教有关的图像,如有坐佛、立佛、佛涅架图、舍身饲虎本生故事图等等。这当中最为生动的当属“佛涅类图”,当时的工匠们利用了几块连着的青灰色断崖,在它们陡立的断面上,细心地雕刻出了簇簇密集的人群头像,他们应该是在悲悼佛灭而恸哭的弟子们。还有用肉红色石头雕刻出来的释迦牟尼的侧卧像。一幅幅生动的佛教故事便留在了石崖上。使我们联想到释迦牟尼教化众生,化缘既尽,用一天一夜在婆罗树下讲完《大涅檠经》,然后右手支颐,安然寂灭。
当然了,孔望山摩崖造像的主角其实并非佛祖,而是我国传统的神仙——西王母和道士。这穷恰好反映了佛教在最初传入我国时的一种很尴尬的地位。在佛教传入初期,我国的热对它的认识不深,经常是从神的角度来理解教义;再加上佛教的传播者们为使佛教得以在我国的土地上成长,传教时会有意的顺应我国原本的神仙思想,因此汉代人把佛和天界的神一起当成保佑自己灵魂能够升天的对象,对他们一起顶礼膜拜。当时的佛教还是处在早期的道教、神仙思想的附属品地位,所以孔望山造像中,释迦牟尼像也只能是西王母和道士们像的小小的陪衬。
当1800多年一直静默的的孔望山摩崖佛教内容最终被解读了,另外一个更大的历史谜团却随之留给了历史学家:既然佛教是通过西域古丝绸之路传入到我国的,那么为什么在这条丝绸之路较早通达到我国东部的海岸边的孔望山地区,使这里有早期的佛教传播呢?佛教图像为什么越过西域、河西走廊和中原,首先在我国最东部的天涯海角显现法身呢?又为什么恰恰是孔望山呢?……人们不得不再次翻检历史,才发现:孔望山所在的地方是汉代朐县的一个国际港口。由孔望山沿东南沿海航行,就进入了印度洋,这可以说是一条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佛,可能就是如此凌波踏浪,一路远航,在风的推动之下,终于比那些需要去穿越流沙的陆地上传播者们提前登上了我国大陆。
早期佛教如何来到中国
当人们把较的目光投在西北和东南时,也有学者在我国的西南境发现了佛教初传入时留下的丝丝痕迹,这就又形成一种看法——早期的佛教是通过西南丝绸之路传进我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