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战争史
47964000000034

第34章 五代十国史(4)

(四)南唐(公元937—975年)

南唐创造者李升(公元888—943年),徐州人,吴权臣徐温养子,名知诰。顺义七年(公元927年)徐温死,他代为辅政。天祚元年(公元935年),封齐王,置齐国。天祚三年十月,徐知诰废吴王杨溥为让皇,称帝于金陵,建元升元,自称唐玄宗子永王璘之裔,还姓李,改名升,国号大唐,史称南唐。南唐承袭并扩大了吴的势力范围,李升在位七年间,朝政比较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阶级矛盾比较缓和,农民起义较少,见于记载者,只有升元年间(公元937—943年)蕲州(今湖北蕲春)诸祏(一说诸佑)起义。他“自言不茹晕者数世,能使贫者富,富者贫,俚民稍稍效之。其徒十数,男女揉杂,互易匹耦,谓之忍辱。……行之数年,积数百众,夜行昼息,取资于盗。”黄梅县令陈起,倚靠巡抚之兵将这一起义镇压。

南唐中主李璟执政时期(公元943—961年),虽曾一度击灭闽、楚,但他骄傲,且宠信奸佞之臣陈觉等“五鬼”,赏罚不当,重税,“以茶盐强民而征其粟帛,谓之博征”,又在淮南大兴营田,营田官吏虐用民力,“民甚苦之”。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和楚州(今江苏淮安)营田的内臣车延规、傅宏,“处事苛细,人不堪命”,逼得营田民群起造反。李璟命祠部郎中徐铉乘传巡抚,捕杀倡首者。虔州(今江西赣州)常有义军出没。其溪洞犷民,凭借险要,攻打地主豪绅宅舍,没收其资财。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南唐大早,饥民涉淮水逃入后周求食者不绝如流。南唐濠、寿二州发兵阻遏,饥民愤怒反抗,冲入后周境内。此后,后周世宗连年发兵进攻南唐,李璟割地、纳贡,以求苟延残喘。而苦于南唐腐败统治的民众,则“争奉牛酒迎劳”周师。然而周师却以战胜者自居,视南唐民众为“奴隶俘虏”、“犹如草芥”,恣意劫掠民财,村无炊烟。民众于失望之余,愤而相聚山泽,义军布满江淮一带。他们糊纸为甲胄,操农具作兵器,利用废弃堡垒,打击周师,时人呼为白甲军(又称“白甲子”、“甲军”),周兵讨之,屡为所败。江州(今江西九江)柴克宏率领诸郡屯田民起义,“周师苦之”。江淮人民的英勇斗争,使南唐统治者得以将后周所占诸州收复,暂避亡国之祸。这表明广大农民不仅不届服于本国的腐朽统治,而且也不允许其他统治者恣意奴役。

上江赵晟、萧荣和彭先等聚众数百,以深山岩穴为依托,反抗朝廷,“郡县捕之,弥年不获”。后来郡将利用曾参加义军,后为官卒的刘茂忠,打入义军,“与捕吏为内应”,经过多次作战,才将赵晟等击败。庐陵(今江西吉安)是义军十分活跃之地。州兵难以征讨。南唐主颇感忧虑,特命赵仲申为奉化军节度判官判吉州事镇抚。吴先领导的一支义军,占据险要鹧鸪洞,四出攻打官军,没收地主豪绅的钱财。刘茂忠使用苦肉计,鞭打两名士卒,使他们伪装有罪逃奔吴先,吴先误信,将他们收留。一个月后,他们谋害吴先,义军溃散。

(五)吴越(公元893—978年)

吴越创造者钱缪(公元852—932年)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唐末在军阀董昌麾下为将,其后势力渐强。乾宁二年(公元896年),唐王朝以其为镇东军节度使。六年后封越王,不久更封吴王。朱全忠以梁代唐时,封其为吴越王。在钱镠发迹期间,吴越地区一直是军阀角逐之地,兵燹造成的杀掠、破坏,使农民遭到极大苦难,因此农民起义军不断崛起。

钱谬建吴越后,由于他实施了一系列有利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阶级矛盾比较缓和,农民起义较少。见于记载的有发生于唐,梁之际的处州(今浙江丽水)溪洞民起义等。

(六)闽(公元893—945年)

闽的创造者王潮、王审知兄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唐昭宗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任威武军节度使。同年,王潮死,弟王审知袭位。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尽有泉、汀等五州即今福建。他们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三十年间,一境晏然”。闽国后期,统治者穷奢极侈,诸王及武将争夺王权的宫廷政变迭起,赋敛苛重,力役无节,农民反抗时有发生。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十一月,汀州(今福建长汀)民陈本聚众三万围攻汀州城,闽王王延翰命右军都监柳邕等率军二万征讨。翌年正月,义军失利,陈本牺牲。开运三年(公元945年),南唐攻打建州(今福建建瓯),百姓“争伐木开道以迎之”;但是,南唐攻占建州后,“纵兵大掠,焚宫室庐舍俱尽,是夕寒雨,冻死者相枕,建人失望”。

(七)南汉(公元905—971年)

南汉创建者刘隐(公元874—911年),祖籍上蔡(今河南上蔡),后寓居闽。天祐元年(公元904年)任清海节度使。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后梁太祖封其为大彭王。开平五年初,刘隐死,弟刘岩袭位。贞明三年(公元917年),他自称皇帝,国号大越,建元乾亨。翌年改国号曰汉,史称南汉。

南汉统治者刘氏横征暴敛、骄奢淫佚,作“玉堂珠殿”,以金银为地衣,设“生地狱”,置灌鼻、割舌、水牢、镬汤、烹蒸、支解、剖剔和炮炙等酷刑,民不聊生。“由是山海间盗贼竞起”,岭南地区农民起义军尤多,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循州(今广东龙川西)张遇贤领导的农民起义。

大有十五年(公元942年)七月,农民起义军共奉张遇贤为领袖,称中天八国王,改元永乐(一说长乐),置百官,有众数万,义军均服绛色衣,号“赤军子”。南汉主刘玢以其弟越王洪昌为都统,循王洪呆为副都统率重兵征讨。张迟贤趁洪呆所率官军正进食于钱帛馆之机,发动突然袭击,与洪杲、洪昌之军激战,义军围官军“数重,矢下如雨,军人多死”,“流血满袖”的洪杲等,狼狈逃走,“东方州县多为(张)遇贤所陷”。同年十月,义军攻克循州,杀刺史刘传。光天二年(公元943年)七月,南汉指挥使万景忻败张遇贤于循州。后者遂率义军越过大庾岭进攻南唐的虔州(今江西赣州)。虔州节度使贾匡浩轻视义军,不为设备,被义军打败,张遇贤攻占虔州属县,贾匡浩昼闭城门,不敢山战。张遇贤置宫室于白云洞,命将四出活动。苦于南唐腐朽统治的农民纷纷参加义军,众至十余万(一说十万)。南唐中主李璟命洪州营屯都虞侯严恩、通事舍人边镐将兵救援,同时发布诏令,一方面用“有能斩获茂贤(即张遇贤)、杀戮反党,官赏之制,并越常规”,为其士卒打气;另一方面,又对义军开展政治诱降攻势:张遇贤“若能束身归降,亦与洗涤收录。如闻命之后,因循未宾,即令招抚诸军,分路进讨。如所在百姓,及徒党中有能擒斩茂贤者,不计有官无官,并赐三品,赏钱一万贯、庄一区,并已分产业,并永放苗税差役,传主子孙,此恩不改。若能同心计画,及数内或擒获得称王、称统军军使之属,并次第首级,止于一队一寨头领者,即约此例等降优赏,放免苗税差役。或能自出身归投,有田亩者各令归业,仍放三年赋租;无田者委本道录奏,各与逐便优稳安排,及重加赏赍”。对于不投降的被俘义军,则“不问人数,即便处斩。”边镐又用虔州人白昌裕为谋主,攻打张遇贤,义军多次失利。在白昌裕策划下,南唐军伐木开道,从营后偷袭白云洞,义军溃散,张遇贤投奔别将李台,李台叛变,执遇贤以降,张遇贤就义于金陵。

张遇贤起义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在一年零三个月里,起义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并迅速壮大为一支浩荡大军。改元“永乐”或“长乐”,则是广大农民反对南汉统治者的苛赋酷刑、要求生存权利、永远安居乐业的集中表现。张遇贤义军不仅震撼了南汉的黑暗统治,没收了循州等地地主豪绅的财物,而且将斗争烈火引向南唐境内,制书所云“诱惑我黔黎”、“结聚愈忝”,反映了义军对南唐农民的巨大影响,“暴害吏民,攻围县邑”、“肆为剽掠”、“烧毁仓储”,则是对南唐统治阶级沉重打击的真实写照。

南汉末年,宦官当权,朝政更趋腐朽、大宝十二年(公元970年)九月,宋军进攻南汉,南汉主刘以吴怀恩为桂州团练使,命造战舰。吴怀恩“驭下方严,临事精至,每舟成,必自临视,材有良窳不等、及制度不如法者,必榜役工,役者多怨之。”在吴怀恩临视新造龙舟时,工匠匡彦希“运斤斩之,首坠船中,左右皆惊走”。翌年二月,宋军攻占广州,刘投降,而农民起义军仍斗争不息,宋王朝以曹光实为岭南诸州都巡检使,将义军镇压下去。

此外,在刘崇(公元895—954年)创建的北汉(公元951—979年),由于“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其民反抗,“逃入(后)周境者甚众”。乾祐七年(公元954年),后周世宗征讨北汉时,“其民争以食物迎周师,泣诉刘氏赋役之重,愿供军须,助攻晋阳。北汉州县继有降者。”可是,后周军抢劫钱财,北汉百姓大失所望,遂相聚山谷反抗。

在马殷(公元?—930年)创建的楚(公元896—951年),朗州(今湖南常德)也有农民起义。

尽管五代十国时期农民反抗斗争均被封建统治者残酷镇压下去了。但是,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促使这些王朝一代比一代更快地倒台,这一点,在五代表现得特别明显。后梁兴亡只有十六年,后唐减至十三年,后晋减至十一年,后汉仅及四年就覆灭了。后周太祖郭威及其后继者周世宗柴荣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统治而实行的。正是这些改革,使唐末、尤其是后梁以降在刑法、赋役、盐麴、营田、租牛、影占人户和寺院等各方面酌弊病有所革除,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对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使中国复归于统一,都有重要作用。

特别应当一提的是,五代农民抗击契丹统治者的英勇斗争,不仅极大地教训了契丹统治者,而且遏止了他们的铁蹄蹂躏江南,使这个广大地区的人民免遭空前浩劫,保障了江南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