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未知-趣味化学
47970100000026

第26章 弹跳冠军

你知道世界上的“弹跳冠军”吗?这个弹跳冠军,不是别人,它就是我们今天随处可见的橡胶。就像一个橡胶压力圈,无论你怎么用力挤压它,最后它总能够回复原位,它的弹性如此之好,以至世界上再没有一种物质具有如此优良的弹性而能与之媲美,因此它又荣获了“弹性之王”的荣誉称号。

橡胶可以拉伸到原来长度的7~8倍,体力一消失,它又迅速恢复到原来的模样,我们想想看,人类已知的物质中,钢铁、铝、铜塑料……哪一种在弹性方面比得上橡胶呢?橡胶不仅有优异的弹性,还具有绝缘性、不透气性、耐腐蚀性、抗磨损性等宝贵性能,因而它成了现代工业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人类最早认识橡胶的是美洲最古老的居民——印第安人。1493年,航海家哥伦布第二次航行到美洲印度群岛的海地岛。他看到岛上的居民印第安人的儿童,一面哼着歌曲,一面合着节奏欢乐地把一个黑色的球扔来扔去。这球落到地面后,竟然会弹跳到和原来一样的高度。哥伦布大为惊讶,仔细地向印第安人打听,才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弹性非常好的物质——橡胶。

橡胶是从含有橡胶的树皮里流出来的白色树汁,印第安人把它叫做“卡乌巧乌”——意思是“树的眼泪水”。将这种树汁的水分晒干,就成了会蹦会跳的黑色橡胶球。当地居民有时把脚放在树汁里,浸上树汁,晒干后就成了不透水的鞋子,这真可称得上是胶鞋的老祖宗。

哥伦布把橡胶带回了欧洲。但是人们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因为橡胶是在热带地区生长的,欧洲的人们都没有见过,当然更不知道它的用途了。所以橡胶只好含冤忍屈在博物馆冷落凄凉地呆了300多年。虽然曾有人用它作为擦字迹的橡皮及雨衣制品,但是这些工作对于橡胶来讲,正好比用合金做大头针一样——大材小用。

用树汁晒干成的橡胶,叫做生橡胶。它生性娇气,稍一受热,就变得像湿面团似的,又软又粘。天气一冷,它又变得像玻璃一样又硬又脆。这就使得橡胶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难怪它孤独地在博物馆躺了三百多年了。

直到1838年,美国有个叫古德意的工人发现,在生橡胶中掺入一些硫磺粉,并像揉面团一样的将它们揉合起来。再放在炉子上适当加热,生橡胶就会脱胎换骨,成了熟橡胶。熟橡胶比生橡胶弹性更好,无论严冬、酷暑,它又都能保持柔软和弹性,既不发粘又不变脆。

为什么生橡胶进行硫化处理以后,它的本领会突然增大那么多呢?原来,在生橡胶中,有很多分子量大的橡胶分子,它们的分子量为几十万到几百万。橡胶分子里的碳原子一个连着一个,好像一条长长的碳原子链条,长度是直径的5万倍。可以这样设想:一根长度为直径的5万倍的线,放在那里,必然会卷曲而且纠缠在一起。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就会伸长,外力去掉后,它又恢复原状。这就是橡胶恢复弹性的原因。

但是,生橡胶的“线型结构”有很大的缺点。一受热,橡胶分子的运动加剧,各自散开流动,橡胶就发粘变软。一遇冷,分子运动呆滞,互相挤成一团,橡胶就发硬变脆。当生橡胶中掺入硫磺粉并加热以后,硫在橡胶分子之间搭起了“硫桥”,使原来像一团乱麻似的结构,变得像编结好的毛线衣一样,具有一定的形状,强度大大提高,受热遇冷,不粘不硬,更加富有弹性。从此默默无闻的橡胶走出了博物馆,到现代文明的天地里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