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蔚蓝旖旎的海洋
47972400000033

第33章 海洋探秘篇(1)

海洋的年龄有多大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海底是很古老的,它几乎和地球的年龄一样古老。然而,近几十年人们对深海的考察研究发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那么,海底的年龄究竟有多大呢?科学家普遍认为,洋底是年轻的,其年龄最老超不过2.2亿年,和地球45亿年的寿命相比,洋壳的历史不过是地球演化史上最近的一章。科学家对海洋年龄问题的研究还在继续之中,人们对海洋的性质和年龄等方面的认识分歧较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海洋是原生的,它早在地球的地质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已经存在了。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海洋是古老的,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看法。第二种看法认为,各大洋的年龄是不相同的,太平洋的年龄最古老,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而其他各大洋的年龄比较年轻,它们均在古生代末期或中生代形成。第三种观点是,世界各大洋的年龄都很年轻。根据陆地地壳的海洋化假说,世界各大洋都是在古生代的末期到中生代的初期于各大陆原来的地区产生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赞成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按照这种新概念,可以肯定地说,世界各大洋均在中生代形成。所以有“古老的海洋,年轻的洋底”之说。

海盐来源之谜

海水中的盐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和海水起源问题一样,始终是人们探讨的难题。直到今天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没有停止过。绝大多数的科学家认为,海水中的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盐是海洋中的原生物,在地球刚形成时,由于大量降雨和火山爆发,火山喷发出来的大量水蒸气和岩浆里的盐分随着流水汇集成最初的海洋,海水就咸了。不过,那时的海水并没有现在这样咸。后来,随着海底岩石可溶性盐类不断溶解,加上海底不断有火山喷发出盐分,海水逐渐变咸。二,陆地上河流流向大海的途中,不断冲刷泥土和岩石,把溶解的盐分带到了大海之中。据估计,全世界每年从河流带入海洋的盐分,至少有30亿吨。

可是,这两种解释都有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海盐主要来自陆地河流的输入的理论。因为人们对海洋物质组成、化学性质和江河输入的计算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数值差非常之大。近几十年,科学家们为了说明这些差异,曾提出过种种理论加以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们从新发现的海底大断裂带上的热液反应中,似乎找到了解释的新证据。科学家对海底热液矿化学反应过程研究后发现,通过海底断裂系的水体流动速率,虽然只相当于河川径流的千分之五,但是,由于断裂聚热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却比经河川携带溶解盐所引起的变化大数百倍。海底热液反应是海盐的重要补充的说法,已经为许多海洋科学家所接受。但是,这种解释并没有最终解开海水中盐来源之谜。它只是提供海水中盐来源的一个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的。

古老的海水到哪里去了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海洋是古老的,而洋壳是年轻的。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海洋里应该有45亿年以前的海水才对。

然而,这么古老的海水至今还没有找到。迄今为止,确定海水年龄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碳-14放射性元素衰变测定法。在世界海洋的许多区域,由于温度下降或含盐量增加,形成表面水的密度不断增加并向深处下沉。所以,一定的水体在海面上存留的时间应该反映海水的实际年龄。结果测得的各种水体年龄并没有像想象的那么古老。北大西洋中层水为600年,北大西洋底层水为900年,北大西洋深层水为700年。测量到的南太平洋深层水所得到的年龄范围在650~900年之间。这里就产生一个疑问了:与地球年龄差不多一样古老的海水到哪里去了?从理论上说,海水应该是古老的,起码要比洋壳老得多,然而测得的结果却令人迷惑不解。难道说古老的海水真的在海洋中消失了吗?

厄尔尼诺之谜

很早以前,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的居民发现,每到圣诞节的前后,随着东南信风的暂时减弱和南美沿岸海水涌升现象的减退,太平洋赤道逆流的一个分支海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下。随之,南美西海岸附近海域的海水温度增高。起初,人们只知道这种自然现象出现在圣诞节前后。而且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在这一海域里生活的适应冷水环境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因水温上升而大量死亡,使得世界著名的秘鲁渔场的鱼产量大幅度减产。

于是,沿岸居民对海面水温升高的自然现象感到迷惑不解,称这是“圣婴”降临了。圣婴在西班牙语中的发音为厄尔尼诺。这样,厄尔尼诺就成了秘鲁沿岸海水温度异常变化的代用名词了。在近几十年里,人们还发现,世界各地的灾异现象多与厄尔尼诺现象有着某种联系。有人甚至认为,世界各地大的自然灾害都是由于发生厄尔尼诺而引起的。因此,海洋学家、气象学家都在研究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规律。

直到今天,人们对太平洋中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仍有许多迷惑不解之处,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那巨大的暖水流是从何处来的?它的热源在哪里?过去人们提出过种种假说,如:其热源来自地心,或是因为海底火山爆发等。但是,往往在没有发生大的火山爆发时,也曾发生过厄尔尼诺现象,因此这种假说不能令人信服。这是其一。

其二,太平洋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有没有自身发生的规律?例如,它的发生周期长短受什么制约?它的发生与消衰,以及强度变化,是否有代表性的信号。如果有征兆,反映在哪里?

其三,无论是厄尔尼诺现象,或是反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都是大洋暖水团大范围运动的结果。那么,这种暖流水团运动和北太平洋发生的顺时针大洋环流,以及南太平洋中发生的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是否有某种关系?特别引起中国海洋气象专家关注的是,厄尔尼诺与发生在西太平洋上的黑潮暖流又有什么关系?因为黑潮对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气候有较大影响。

其四,厄尔尼诺一旦发生,范围大,时间长,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破坏性极大。

因此,能否利用海洋中各种要素的变化规律来预报它的发生呢?

其五,发生在太平洋的南方涛动与厄尔尼诺之间有必然联系吗?如果有联系,其内在的机理又是什么?等等。

总之,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不是单一因素所能解释的,它的形成机理也许是大自然中海洋水体—大气—天文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厄尔尼诺之谜一定能解开。

探索赤道潜流的奥秘

1951年,美国年轻的海洋学者克伦威尔和他的同事,在太平洋的赤道海域进行鲔鱼生活习性及环境条件的考察研究。考察的方式并不复杂,就是把玻璃浮子串在一起,布放在16~20千米长的海面上。每个玻璃浮子下面,挂上铅锤和若干鱼钩。白天放下去,晚上收回来。按照一般的常识,既然海流是向西流动的,布下的钓鱼工具自然应当向西漂才对。然而令人不解的事情发生了,克伦威尔布放的沉到海面下的钓具一反常规,竟一个个向海流的反方向漂着。细心的克伦威尔以为自己没有放好钓具,收起来后,又重新布放,结果还是一样的。

漂浮在海面的小船受海流影响,向西漂着,而沉入海中的钓具却向东漂去。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大量的资料对比,他断定,在赤道海域的表层海流之下,存在着一支像湾流那样巨大而稳定的逆向海流。这就是赤道潜流。经过各国海洋学家的艰苦努力,最终查明,赤道潜流在三大洋中都存在。它的表现形式是,沿亦道方向由西向东流动,横越三大洋。其范围是北纬2°到南纬2°之间的海域内,形成一支与赤道对称的狭窄海流。它的垂直厚度在200~300米,全年流速稳定。

虽然人们对赤道潜流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仍然有不少问题有待人们去探索。例如,人们在赤道以南约南纬6~8°之间,曾多次发现另外一支与赤道潜流平行的潜流,也为逆向海流。这支海流和赤道潜流又是何种关系?另外,赤道潜流与表层风海流的能量转换关系是如何进行的。这些都有待于人们去重新认识。赤道潜流对热能量的储存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机制,以及它与西部边界流的能量转换关系,这些也都是摆在海洋科学家面前的难题。

大洋中尺度涡之谜

1958年,英国海洋学家斯罗华为了研究海流,研制了一种自由漂浮监测系统——“中性浮子”。利用这套系统对大西洋百慕大海域的底层海流进行测量。按照平常观测到的资料分析,湾流区域内的海流,应该是一支比较稳定而且是流速较为缓慢的海流。可是利用这套新系统获得的资料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这里的海流比预想的快了10多倍,而且发现有的海流出现反向流动。同时,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海流还显示出相当大的时间变化。这一发现,震惊了海洋科学界。前苏联和美国的学者对此大惑不解,先后派出考察队进行调查,结果完全一样。显然,用传统的风海流理论无法解释这种反常现象。到了1973年,美国成功地发射了载人“天空实验室”航天器。利用这座航天器,宇航员们拍摄到了大西洋西部热带海域内的大涡旋。这个大涡旋纵横60~80千米。同时还发现,在大涡流海域,有较强的上升流,冷的海水从百米深处不断向上涌升。由于海底的营养物质被上升流带到海面,使得大涡流海域形成了一个绝好的渔场。“天空实验室”还在其他大洋中发现类似的中尺度涡流。例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一带海域、非洲东海岸、印度洋西北海域和南中国海海域等,都能看到这种涡流存在。这许多涡流,小的直径仅几十千米,大的直径达数百千米;存在的时间有长有短,时间短的十几天,长的达半年之久。这些涡流与大洋中的环流相比,虽然只是个局部,并不显著,但它与人们在近海能见到的小旋涡相比,就非常之大了。

所以,海洋科学家们称这种涡流为“中尺度涡”。大洋中尺度涡流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海流形成机理的传统看法。它是近二三十年来人们对大洋环境的突破性认识。

大洋中尺度涡的旋转速度一般都很大,而且一面旋转,一面向前移动。它的移动方式,很像台风(气旋或反气旋)。科学家估计,中尺度涡有巨大的动能,约占整个海洋流动能的80%以上。这个数字实在大得惊人。台风带来的气候变化和灾难,尽人皆知。那么,大洋中尺度涡的出现,将给海洋带来哪些变化呢?它对海洋中的动物、植物是福是祸?这些问题有待于科学家们去继续研究。

中尺度涡的发现,使传统的大洋海流理论受到挑战。由于海洋中中尺度涡的出现,大洋环流的动力结构完全改变了。假如中尺度涡也像大气中的气旋或反气旋那样,是由气压不稳定的因素所引起的,那么,大洋环流的动力有可能是由中尺度涡来维持的。这就从根本上修正了风生环流的观点。

阿特兰蒂斯古陆之谜

关于阿特兰蒂斯古王国的传说,最早出现于柏拉图笔下。他是这样描述的:“这个岛上植物茂盛,物产丰富,它的首都有十分漂亮的城墙和房子。高高的城楼上镀着铜和锡,庙宇的神像上镀着黄金和白银。它同周边国家进行频繁的海上贸易。为获得更多的财富,统治者派出军队去征服直布罗陀海峡以东的国家。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它的军队在雅典城下惨遭失败。紧接着,发生一场强烈地震,阿特兰蒂斯便沉没于大海的深渊……”在柏拉图死后的900年间,人们曾对现实世界是否存在过阿特兰蒂斯古陆的说法,进行过争论。但后来渐渐被人遗忘了。进入16世纪,一位意大利医生弗拉卡斯特罗,又旧话重提。从那个时候起,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开始热衷于寻找所谓的阿特兰蒂斯古陆,于是出现了后来的“阿特兰蒂斯国学”、“科学阿特兰蒂斯大陆学”等等。归纳起来,关于阿特兰蒂斯在哪里有以下几种推断:

一、阿特兰蒂斯原来位于高加索的西部海域,后来沉没于黑海海底。其理由是:传说古希腊人曾前往高加索寻觅过金羊毛,而且这两地的神庙也有某些相似地方。第二种说法是,传说中的诺亚方舟从洪水中救活了阿克农和制纳,而阿克农的父亲是“盗火种者”普罗米修斯。他与宙斯可能都是阿特兰蒂斯人,而且宙斯很可能是阿特兰蒂斯的国王。第三种说法是,1896年俄国人在黑海边发现了古碑和古墓志铭。

二、阿特兰蒂斯王国曾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古王国,后来沉没于海底。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地区有可能就是阿特兰蒂斯王国沉没的海域。许多考古探险家都声称自己在这一地区发现了“海底古城”、“水下古城墙”、“海底金字塔”等等。

三、阿特兰蒂斯在爱琴海的桑托林岛附近的海域。其理由是,在公元前1470年,这里曾发生过一次破坏性很大的火山喷发。许多村镇被掩埋于地下和海底。阿特兰蒂斯就是在这次大地震中沉入爱琴海的。

对于阿特兰蒂斯的沉没,直到今天,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显然,要获得足够的科学根据,并非一日两日的事。要使阿特兰蒂斯的原貌大白于天下,科学家们还要付出更艰辛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