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中部地区斯摩棱斯克州境内,奔流着一条乌格拉河。河畔,有一座梨树成林,长满鲜花、绿草的美丽的村庄,它就是苏联当代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1900—1973)的故乡。在这个诞生过诗人和他的不朽作品的小村庄里,耸立着具有俄罗斯传统木屋特征的建筑物——一座不同寻常的纪念碑。在纪念碑的一边,有一块圆球形的巨石,石上嵌着一块金属牌,上面刻着两行诗句:“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在另一边,还竖着一段形状奇特、很像竖琴的松树杆。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座纪念碑呢?原来这里面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
1938年初,38岁的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在他的家乡——乌格拉河畔,深深为美丽的景色所感动,欣然写下了题名《喀秋莎》诗篇:“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后来,他把这首诗交给了作曲家勃朗捷尔谱成歌曲。
这首词曲优美的歌曲一问世,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那优美的歌声像盛开的梨花,飘向四面八方,成为当时苏联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无数苏联妇女唱着它,送自己的亲人走上保卫祖国的战场。在前线的战壕里,《喀秋莎》的歌声,又伴随着苏联红军战士,度过了战斗的日日夜夜。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红军第一次使用一种新式武器——火箭炮,沉重地打击了德国法西斯。为了表达对歌曲《喀秋莎》的热爱之情,红军战士把自己心爱的武器——火箭炮,亲切地称为“喀秋莎”。
为了纪念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及其代表作《喀秋莎》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功绩,诗人家乡的人民自筹资金并亲手建成了这座有历史意义的歌曲《喀秋莎》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将伴随着梨花飘香的村庄而永远耸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