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29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再度发射,进行了第17次航天飞行。在这次飞行中,美籍华人科学家、宇航员王赣骏博士,成功地进行了他的液滴动力实验。
所谓液滴动力实验,也被称为“零地心引力的液态状况研究”。换句话说,就是液体在无地心引力和无容器状况下的动态研究,所以,也叫“两无”实验。
我们知道,在地面对液体的物理状态进行研究是不能离开容器的,而容器对实验是有很大影响的。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由于受容器“污染”的影响,许多实验只能限制在理论研究方面。直到人类登上太空之后,在“两无”条件下进行金属液滴实验,才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正如王赣骏自己所说:“二百年前牛顿就曾设想过在失重情况下进行无容器冶炼试验。等了二百年,我运气好,‘祖上积德’,终于让我等到了!”在太空进行的液滴实验,人们看到的是:一滴滴形状各异的金属溶液,它们不是盛在容器里,而是悬浮于半空中。王赣骏说,只有在太空中才能做出这种无容器的耐高温或超低温的金属材料。
当航天飞机进入轨道后,王赣骏来到太空实验室,谁知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液体动力仪失灵了,致使实验无法进行,这意味着十几年的准备工作很可能前功尽弃。王赣骏心想:“第一个上太空的中国人不能失败,我一定把它修好,争这口气!”他立即与地面的助手联系,几乎把仪器全部拆卸了一遍,终于用两天又八个小时的时间找出了故障——一个线路短路。故障排除之后,兴奋万分的王赣骏每天工作15个小时,抓紧有限的时间进行液滴动力实验,取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和资料;同时,还为别人完成了14个项目的实验。王赣骏液滴动力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使科学界感到震惊,对整个流体动力学的研究、无容器冶炼先进技术的开发,以及天文物理和地球物理理论的运用等,都作了突破性的贡献,为今后这方面的实验打下了基础,为未来的“太空工厂”,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