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又译为丹纳,1828-1893),法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史学家,生于律师家庭,一生深受浪漫主义、黑格尔、圣西门和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生物进化论的影响。1878年当选为法兰西院士,1883年进入巴黎美术学校讲授艺术史和美学,用自然科学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学艺术现象。理论代表作有《拉·封丹和他的寓言诗》、《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起源论》等。在西方文论研究领域,泰纳通常被视为自然主义批评理论的奠基者,但事实上,就其批评精神的实质而言,他也体现出浪漫主义的一面,这不仅因为他的思想深受黑格尔气势恢宏的历史辩证法体系的影响,还因为,像圣伯夫一样,他们都是1830年法国浪漫主义理想的继承者,以至于美国文艺批评家白璧德认为泰纳的《论巴尔扎克》比《《克伦威尔》序言》更有资格作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书。但从理论体系、有影响的具体见解以及批评方法来看,泰纳的文艺观体现的主要还是科学实证主义立场。
一、文学发展的三要素
在西方文论史上,泰纳引人注目的成就是:他一直在致力于艺术社会学体系的构建。关于文艺作品的特征,泰纳的基本看法是:文艺作品既是个人想象力的发挥,同时也是一个时代人情风俗的再现。其生成与发展、价值与意义,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要素密切相关。这三个要素也就成为泰纳艺术社会学体系建立的三个支柱。
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泰纳将种族界定为“天生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泰纳认为,种族作为一种先天因素,会决定事物的一些不变属性,比如有些狗生来会打猎,有些生来会放牧,这些都是先天决定的。同样,这种生物习性也可见之于人类,如古希腊人的民族习性决定了他们具有开朗、活泼、恬静、健康的精神个性。一个古老民族尽管会经历历史演变,但其骨子里总会保留种族的相似习性。而种族和民族的这种相似习性也必会决定其文学艺术的相似性。
泰纳所说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由不同族群所生活的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构成的。泰纳正是由这些自然环境因素的差异入手,区分了希腊-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在精神个性及文学艺术方面的差异性。他认为,由于阳光明媚的地中海气候,希腊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学艺术中亦表现出开朗、外向、乐观之类特征;相反,生活于寒冷潮湿地带的日耳曼民族,则体现出忧郁、好战之类的性格特征。从社会环境方面看,泰纳主要强调的是政治、宗教、道德环境,认为这些也会影响到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
泰纳所说的时代主要是指时代精神。泰纳认为,作为一种精神气候,时代精神是文学艺术赖以发展的后天条件,会使文学艺术打上特定时代的印记。如埃斯库罗斯时代和欧里庇得斯时代的希腊文学艺术,达·芬奇时代和乔托时代的意大利文学艺术,高乃依时代和伏尔泰时代的法国文学艺术,都体现出与不同时代氛围相关的精神差异。
泰纳认为,上述三要素中,种族是内部原因,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泰纳相信,在研究文学艺术时,只要有对三种要素的考察,就能找到作品之所以诞生的所有力量。我们在作品中找到的人的心理,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和一个种族的心理。《艺术哲学》书影在泰纳看来,这也正是文学艺术重要性的体现,即文艺作品是作家留给后人去解读和理解他所处时代的精神的素材。与之相关,一部文学作品越是能够表达它那个时代深刻和伟大的情感,文学价值也就越高。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泰纳将文学的认识价值抬高到了历史之上,他甚至说,一首伟大的诗、一篇优美的小说、一部高尚人物的忏悔录能够提供给人们的教益要远胜过历史著作。
泰纳所强调的三要素对于人类文学艺术的影响是有重要理论意义的,在某些方面也是切合客观实际的,但将之绝对化地视为文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就不无片面性了。如通过考察三要素,的确有利于区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学艺术的不同特征,但如果拘泥于此,则难以解释同一民族、同一环境、同一时代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又何以会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通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提供的内容来研究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如今已成为一种近乎常识性的研究方法。然而这种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存在严重问题的,这就是:容易产生简单化的机械决定论弊端。像泰纳所主张的那样,将艺术作品完全看作由时代环境或民族意识决定的产物,虽然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厚重意蕴,但会忽视作家独一无二的个人创造性。正如白璧德所批评的:泰纳“把自己限制得太死了,以至于他在历史中就没看到个体的行动,而只看到与之相比个体近于无力的集体原因”。
二、理想艺术的标准
怎样才是理想的艺术作品?这是泰纳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对此问题,泰纳的基本看法是,理想的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是:某一显著特征是否居于支配地位。越接近这个标准,艺术作品也就越完美。具体来看,泰纳所说的这一标准又有三个重要指标。
第一,特征是否重要。泰纳对以精神生活为对象的文学艺术的特征的重要性的评价,完全是根据生物学的类比原则来分析的。正如生物学中某一种属的生物都有代表其突出特征的种类和属类,泰纳给人的精神也分出了时间和重要性的类别:一是只能持续三四年的流行风气;二是可以持续几十年,能够代表一代人精神气质的时代特征;三是可持续几个世纪的一段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如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等;四是更为久远的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五是创造文明的高等种族所固有的特性,即创立社会、哲学、宗教、艺术的特性等。泰纳认为:无论在生物界还是人类中,“特性从属的原理所确立的是同样的等级;最稳定的特性占据最高最重要的地位;而特征所以更稳定,是因为更接近本质,在更大的范围内出现,只能由更剧烈的变革加以铲除”第二,特征是否有益。在泰纳看来,特征的重要与有益实际是一个特性的两个面,这个特性就是“力”。即特征的是否有益,要看其特性是在削弱自己还是具有帮助自己生长之“力”。用之于评价艺术作品,就是特征越重要,也就越有益。这样的特征不仅决定着艺术的价值,也决定着艺术发展的方向。当泰纳将决定发展方向的“力”理解为“有时,特征是一种原始的机械力,这种力便是事物的本质;有时,特征是一种后起的,能扩大的力,这种力就表明世界的动向”时,可以更为明显地看出生物决定论对其的影响。事实上,决定艺术发展的动力要远比泰纳理解的复杂。泰纳的错误是太喜欢从一个大的抽象的观念去简化艺术发展,这种抽象必然会导致为思想的形式去牺牲现实的弊端。
第三,效果是否集中。泰纳所说的效果集中,实际上是强调艺术作品中的各要素应集中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个别要素不能用错,更不能喧宾夺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体现出艺术的突出特征。比如“一幅画,一个雕像,一首诗,一所建筑物,一曲交响乐,其中所有的效果都应当集中。集中的程度决定作品的地位”。在泰纳看来,只有做到效果的集中,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世界才能比现实世界更分明,才能发挥最为充分的艺术力量。泰纳这里强调的效果集中,尽管主要侧重于外在形式方面,带有机械论的倾向,但他所强调的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以整体形式起作用的见解是正确的。那个著名的罗丹因学生夸奖而砍去其作品“巴尔扎克”手臂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
在泰纳关于理想艺术标准的论述中,不乏真知灼见。他所提出的特征层次,对于理解艺术精神价值的高下也是有重要启示意义的。其内在意旨与歌德曾经论及的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关系有相通之处。泰纳更为明确地强调:民族文学在最深层的特征意义上是与世界文学具有相同精神内涵的。这类论述可进一步证明文学艺术为什么“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另外,泰纳提出的使一显著特征居于支配地位的艺术理想,亦含有艺术典型范畴的精神实质。
三、总体性文学批评观
泰纳对文学的理解决定了他的批评观,其突出特征是“总体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将不同的作品作为一个总体来理解。用他的话说,不同的作品,就好比一个父亲所生的儿女,相互之间必然有相像之处,通过对其相像之处的考察,可以为理解其内容、认识其价值提供方便,可以更为准确地判定他所说的“艺术品等级的高低”,“它表现的历史特征或心理特征的重要、稳定与深刻的程度”。显然,这样一种批评观仍是根源于他所重视的影响文学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
其二,将社会、作家、作品联系贯穿,作为一个总体来理解。泰纳自己的批评实践正是从这样的批评方法出发,常常将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描绘成一幅象征性的时代画面。如他在《拉·封丹和他的寓言诗》中,将拉·封丹分析为由于气质缘故而脱离同时代人的某种漂泊者;在《论巴尔扎克》中,将巴尔扎克的贪财、好色、有雄心、勤奋、有才干与他所生存的社会、他想象中的世界以及他的哲学观贯穿起来分析,从而令人信服地呈现出作家、作品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之间对立而又有机的联系。《英国文学史》的论述也始终贯穿着社会、作家、作品相互交织论证的批评方法,并借此更为深刻地揭示出英国的民族特性。
其三,将他所处时代的各种复杂思想融合统一,综合用于文学批评。在文艺研究方面,泰纳希望建立一个融生物学、实证科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文学于一体的艺术社会学体系,正如其所言:“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泰纳正是由此总体观出发,力图通过对一个时代的政治、地理、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考察,探究作品的精神。
在重视理论概括与对宏阔文艺精神的把握方面,泰纳的确体现出一个体系性批评家的才华。其立足于艺术社会学体系的总体性批评观,至今亦仍具重要理论启示与批评实践意义。但实证主义立场所伴生的决定论弊端,以及重普遍精神的把握而忽视具体作品分析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对此,美国批评家欧文·白璧德的批评不无道理:“任何东西一旦进入他的批评榨汁机,他就会从它身上挤出最后一滴对他来说是普遍真理的东西。”
如果以泰纳提出的“三要素”说来分析他自身的批评理论的话,会发现泰纳的批评观有着特殊时代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虽导致其具有一定历史局限,但又使其有超越历史、开拓未来的独创性的一面。他在一个伪浪漫主义的时代崇尚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实际上为后来更为合理的批评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后来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及其对四者相互之间关系的强调,与泰纳的“三要素”及艺术社会学体系之间应当是存在某种内在关联的。
本章关键词
浪漫主义(romanticism):发轫于18世纪末的德国,后席卷整个欧洲的文艺思潮。其特征是:反对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崇尚自我意志的绝对自由,倡导激情、创新和想象力,不断突破传统的樊篱,注重开拓新的生活和精神空间、新的题材和艺术形式。
现实主义(realism):继浪漫主义而兴起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其理论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现实主义通常将法国作家司汤达于1823-1825年写作出版的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视为理论宣言。现实主义的主张是:真实地描绘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注重人物和环境的细节和典型刻画。
形象思维(imagery thinking):俄罗斯批评家别林斯基提出的重要文论概念。别林斯基认为,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与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相比,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后者运用的是论证性的逻辑思维,前者运用的是显示性的形象思维,即用感性形象去呈现理念,以直观的方式去把握真理。
文学发展三要素:指种族、环境、时代,是法国理论家泰纳提出来的重要文艺观念。种族是指先天遗传因素,环境指自然和社会环境,时代指的是影响文艺发展的精神气候。泰纳认为,三要素中,种族是内部原因,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泰纳“三要素”说揭示了文艺发展的一些普遍规律,具有深远的影响。
思考题
1.雨果是如何论述滑稽丑怪的美学意义的?
2.如何评价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文艺观?
3.如何评价别林斯基的“形象思维”论?
4.如何评价别林斯基提出的美学和历史相统一的批评标准?
5.如何评价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观点?
6.如何评价泰纳文学发展的三要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