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编西方文论教程
48047200000066

第66章 巴赫金的文艺观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Ъахтин,1895-1975)是20世纪苏联最著名的思想家、美学家以及文论家之一。出生于奥勒尔的一个濒临破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一家银行的高级职员,幼年时生活尚称优裕,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但患有致命的骨髓炎。他自小聪慧过人,迷恋哲学、文学,十一二岁就熟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十二三岁就开始阅读包括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内的哲学著作。1915年他从诺沃罗西斯克大学转入彼得堡大学历史语文系读书,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各类文化讨论与学术研究的社团活动。1920年到维捷布斯克市任教,在师范学院讲授文学课程,在音乐学院讲授音乐史与音乐美学。1924年到列宁格勒(彼得堡)的艺术史研究所工作,其好友云聚,不断进行哲学、美学、文学的讨论,被人称为“巴赫金小组”。1928年年底,因其学术团体活动被视为非法而遭逮捕,并被判刑流放五年。1936年他到萨兰斯科市莫尔多瓦师范学院任教,此后不久迫于政治气候的压力离职,一度靠亲友接济生活。1941至1945年,至莫斯科郊区中学教书谋生。1945年复往莫尔多瓦师范学院任教,一直工作到1965年退休。

巴赫金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笔耕不辍,著述浩繁,他思想独特,在人文学科诸多领域都提巴赫金出了创造性的思想见解。代表性著作有《论行为哲学》(手稿,20世纪20年代)、《弗洛伊德主义》(与沃洛希诺夫合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与沃洛希诺夫合著)、《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与梅德韦杰夫合著)、《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言语体裁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拉伯雷的创作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民间文化》等。由于各种社会压力,巴赫金的很多著述都是托友人之名发表或者合作完成,故而其人其说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被“发现”,并迅速被国际学术界所关注,目前,对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巴赫金学。文艺学是巴赫金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其相关见解也已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复调小说理论

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的见解。在这部著作中,巴赫金在细致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诸多人物与情节的基础上,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卓越贡献是:“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我们把它权且称为复调型。这一艺术思维的类型,体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作品中,然而它的意义却不仅仅局限在小说创作上,并且还涉及欧洲美学的一些基本原则。甚至不妨这么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简直是创造了世界的一种新的艺术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旧艺术形成中的许多基本因素都得到了根本的改造。”显然,在巴赫金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型”小说已经超出了文学层面而达到了美学观念革新的意义。

巴赫金这样概括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特征:“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要人物,在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之中,便的确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订》中,巴赫金更为深入地指出:第一,复调小说创造着独立于作者之外的有生命的东西——没有嵌入作者意识的框架之内的他人意识。它们在作者意识之外与之平起平坐,作者无力完成它们。第二,复调小说发现如何描绘自我发展的思想(与个人不可分割的思想)。思想成为艺术描绘的对象,但这思想不是从理论体系,而是从人间事件方面揭示出来。第三,复调小说创造了在地位相等、价值相当的不同意识之间,以对话性为标志的彼此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上述三点实质上是同一现象的不同侧面。

要理解复调理论,首先要了解巴赫金以托尔斯泰等人的小说为例所总结的与之相对的“独白型”小说的传统。巴赫金认为,独白型的小说只有一个声音,即作者的声音。作者是全知全能的,一切主人公的话语、心理和行为都被纳入作者的意识。在这样的小说中,主人公是封闭式的,“整个是稳固坚实的存在,就像一座优美的雕塑”。

要理解复调理论,还要进一步了解巴赫金的对话思想与交往美学。巴赫金始终强调,他不是文艺学家,而是一名哲学家。言外之意,要求人们应在更深层面思考他的文学理论,即文艺学语境下的哲学话语。巴赫金把“对话”看作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认为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无处不在,广泛而深入,在人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的,不仅是以自己的思想,而且是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的。思想不可能存在于孤立的个人意识之中,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就会退化以致死亡。“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人的想法要成为真正的思想,即成为思想观点,必须是在同他人另一个思想的积极交往之中。这他人的另一个思想,体现在他人的声音中,就是体现在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他人意识中。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互相交往的联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复调结构,深刻把握并揭示了社会现实的多元性和矛盾性,使小说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社会内涵。

在充分肯定“复调型”小说的同时,巴赫金亦指出,“独白型”小说(包括自传体小说、历史小说、风习小说及史诗小说等)仍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为人和自然的一些生存领域,恰恰需要一种面向客体的和完成论定的艺术认识形式——也就是独白形式,而这些生存领域将会存在下去并不断扩大。不过,要充分认识到:思考着的人的意识——这一意识生存的对话领域及其一切深刻和特别之处,都是独白型艺术视角无法企及的。另外,在审美思维上不要习惯于把独白形式绝对化。这种倾向表现为在分析作品时,总企图给主人公做出完全论定式的评价,总力图找到作者某种独白型的思想,总要设法到处寻找肤浅的与生活形似的逼真,从而忽视或否定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世界对生活本质的暗示——原则上的不可能完成对生活的论定以及对话的开放性等。

通过对复调理论的阐释,巴赫金主张在艺术及审美活动中,应加强自我与他者的积极对话,应重视主体之间的互动、冲突、互补,因为这一切构成了生命存在的生动活泼的进程。在巴赫金看来,无论是创作者、欣赏者还是批评者,所发出的只能是众多独立平等的声音之一,他没有任何特权垄断一切,更没有权力统治他人的声音。巴赫金的这类主张中,实质上隐含着解构主义的思想质素,其意义显然不仅在于文学艺术活动,更在于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于进一步冲破了主客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模式,在于对权力话语的警惕,对统一性的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等。

二、“狂欢化”理论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与复调小说理论相关,巴赫金还提出了业已引起广泛关注的“狂欢化”理论,此后,他在《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中,结合对拉伯雷作品的重新解读,对此进行了更为深入全面的阐释。巴赫金指出,由于人们习惯于文艺复兴以后的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模式——如高扬理性、精神、理想,强调高雅、规范、标准语言等,以及所谓“美的美学”原则,拉伯雷的作品未能得到真正理解,乃至遭到了错误的贬低。在他看来,拉伯雷小说的怪诞、幽默、讥讽、粗鄙之类特征,代表了欧洲文学的另一传统,即民间狂欢的笑文化。其中表现的是实存的另一方面的现实生活,传达的是另一种世界感受,因而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何谓狂欢的笑文化?巴赫金通过对文化史的研究指出,这样一种笑文化,最为集中地见于人类节庆活动之中的“狂欢节”。“狂欢节,这是人民大众以诙谐因素组成的第二种生活。这是人民大众的节庆生活。”也就是说,正是在“狂欢节”的笑声中,此时此刻的人回到自身,解去了种种束缚,异化消失,乌托邦的理想与现实暂时融为一体;人与人不分彼此,相互平等,不拘形迹,自由来往,从而形成了一种真正属于人的存在形态。巴赫金强调,这样一种“狂欢节的世界感受”,与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与再生和更新,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

巴赫金进而具体分析了“狂欢化”的下列特征:

亲昵的接触——凭此,可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以及与它有关的各种形态的畏惧、恭敬、仰慕、礼貌等,亦即由于人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包括年龄差异等)所造成的一切现象。凭此,人们可以呈现自由随便的姿态,可以具有坦率的语言,人与人之间的任何距离都不再存在。

插科打诨——它同亲昵接触这一特征是有机联系着的。通过插科打诨,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打破得体、礼仪之类的普通生活的逻辑,而得享人性解放的快乐。

俯就——在狂欢节中,一切被狂欢体以外的等级世界观所禁锢、所分割、所抛去的东西,复又产生接触,互相俯就结合,从而使神圣与粗俗、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明智与愚蠢等接近起来,结成一体。

粗鄙——即狂欢式的冒渎不敬,即在狂欢节中,人们可用与世上和人体生殖能力相关联的不洁秽语,对神圣文字和箴言的模仿讥讽等一整套降低格调的言行,使人生转向平实。

加冕和脱冕仪式——此乃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核心所在。这个核心便是交替和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它表现出新旧交替的创造意义;它还说明任何制度和秩序,任何权势和地位(指等级地位),都具有令人发笑的相对性。

巴赫金还以“怪诞现实主义”的称谓来描述狂欢理论,认为在怪诞现实主义中,物质-肉体自然因素是深刻的积极因素,这种自然因素在这里完全不是以个人利己主义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也完全没有脱离其他生活领域。在这里,物质-肉体的因素被看作是包罗万象的和全民性的。它同一切脱离世界物质-肉体本源的东西相对立,同一切自我隔离和自我封闭相对立,同一切抽象的理想相对立,同一切与世隔绝、无视大地和身体的重要性的自命不凡相对立。巴赫金不断强调,物质-肉体因素的体现者不是孤立的生物学个体,也不是利己主义的个体,而是人民大众,而且是不断发展、生生不息的人民大众。在所有这些物质-肉体生活的形象中,主导因素都是丰腴、生长和情感洋溢,具有节庆的、欢宴的、欢乐的因素。而营造这一性质的怪诞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是降格,即把一切高级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的层面。怪诞现实主义具有戏仿化、贬低化、世俗化和肉体化的特点。怪诞使人摆脱深入到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念中的那一切非人的必然性的形式——它们总是表现为某种坚如磐石的严肃的、无条件的和不可克服的东西。

巴赫金正是依据“狂欢化”理论,重新解读并高度评价了拉伯雷小说的独特魅力,并进而指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之后,由于古典主义美学以及官方文化的合谋,人类的狂欢化精神遭到了压抑、鄙视乃至弱化。巴赫金之所以特别推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亦正是因为,与“复调”特征相关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堪称是狂欢化式世界感觉的历史复现。联系巴赫金曾经遭遇的政治迫害与身心压抑,读者不难进一步体悟到,其上述理论见解决非仅针对文学,而是深隐着更为重要的对人性自由、人间平等的向往与呼唤。

巴赫金在论述民间节庆活动时,作为比较,亦分析了官方节日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官方节日“实际上,只是向后看,看过去,并以这个过去使现有制度神圣化。官方节日有时甚至违背节日的观念,肯定整个现有的世界秩序,即现有的等级、现有的宗教、政治和道德价值、规范、禁令的固定性、不变性和永恒性。节日成了现成的、获胜的、占统治地位的真理的庆功式,这种真理是以永恒的、不变的和无可争议的真理姿态出现的。所以,官方节日的音调气氛只能是死板严肃的,诙谐因素与它的本性格格不入。正因此,官方节日违反了人类节庆性的真正本性,歪曲了这种本性。然而,这种真正的节庆性是无法遏止的,所以官方不得不予以容忍,甚至在节日的官方部分之外,部分地把它合法化,把民间广场让给它”。通过这类比较分析与批判,我们可更为清晰地看出巴赫金推重民间狂欢节文化的思想内涵。

本章关键词

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现在零度写作方式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地陈述。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是酝酿于20世纪初,兴盛于60年代的法国,并在欧美各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一种关于世界的思维方式。结构主义者认为存在于整个人类文化中的任何事物,其本质并不在于其客观性自身,而是存在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之中。其研究方法是,不再对社会或知识作本质主义的解释,而是注重从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出发,对事物的内在结构或事物之间的结构关系予以探究。结构主义影响到了文学中关于叙事结构、情节结构、文体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后结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思潮。后结构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和文化领域的话语和符号,是充满着不确定性与变动性的,结构主义所注重的整体性原则难以贯彻,这就从根本上对结构主义方法提出了挑战。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强调通过对文本的话语分析,从而解构人物、情节、主体中存在的本质主义的结构特征。代表人物有罗兰·巴特、德里达等。

镜像(mirror image):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所提出的关于主体形成理论的重要概念,指的是6~18个月的儿童在能够说话、能够控制身体运动之前在镜子面前确认到的自己的形象。镜像阶段对于自我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自我意识的诞生是建立在不真实的幻象基础上的。拉康正是据此为自己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两个基点:自我认同是一种误认;语言为这种误认搭建了一个存在于主体间的普遍性外衣。

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提出的一种重要理论方法。话语指的是“实践的语言”,是一种更加广泛意义上的语言使用。福柯认为,话语分析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息息相关。话语实践既是知识的对象,又是知识的形式,它并不受制于超越于其之上的静止规律的支配,而是受蕴涵于其内部的规则的调节。

复调小说(polyphonic novel):复调小说是苏联学者巴赫金提出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他称之为“独白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巴赫金认为“独白型”小说的特征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人物言行均出于作者统一意志的支配。复调小说则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是由具有独立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作者意识与小说主人公意识亦处于地位平等的关系。

“狂欢化”理论(carnival theory):苏联学者巴赫金提出的另一文艺见解。巴赫金研究了欧洲自古以来尤其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文化,并以拉伯雷的文学作品为主要例证,从中总结出一种与官方或者教会文化相对立的狂欢文化,其特征是突破种种社会等级、秩序、制度等束缚与隔膜,以插科打诨、粗鄙世俗的语言及其形式,戏仿嘲弄一切所谓高贵的、精神的、理想的、庄重的文化。巴赫金认为,这种诙谐文化是真正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与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与再生和更新有着最为密切联系的文化。

思考题

1.举例论述“零度写作”。

2.如何评价巴特的“作者之死”这一观点?

3.如何评价拉康的“镜像”理论?

4.如何理解拉康的“三界说”?

5.如何评价福柯关于疯癫与文艺的关系的观点?

6.如何理解福柯的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话语实践的观点?

7.如何评价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

8.谈谈德里达基于解构立场对文学性的理解。

9.如何理解与评价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10.结合当代审美文化现象谈谈对“狂欢化”理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