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的阶梯
48081600000010

第10章 没有不受伤的鸟(2)

几天后,迈克尔的腿好了,父亲见他还不回训练营,就问:“你的腿还没好吗?”迈克尔说:“好了。”父亲说:“那你怎么还不回去训练?”迈克尔说:“爸,我不去了,我想在家陪你们。”父亲摇摇头,说:“你啊,肯定是受不了训练的苦。”迈克尔低下头。

这时,一只鸟儿从头顶飞过。父亲抬头望着天空,问:“看到鸟儿了吗?”迈克尔点点头。父亲慢慢地说:“没有不受伤的鸟,你别看它现在翱翔在天空中,其实,刚飞上天空时,它的翅膀也受过伤。”迈克尔抓着父亲的手说:“爸,我懂了,我这就回去训练。”

当天,迈克尔就回到了训练营。从此,无论多大的苦,多难的动作,多大的障碍,多恶劣的环境,他都要努力完成,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有一个动作,他愣是摔坏了三辆摩托车。

几年后,迈克尔参加了美国华盛顿州组织的摩托车障碍赛,他越过重重障碍,第一个冲过终点。

鸟儿飞上天空,难免在风雨中折伤翅膀。但正是风雨,使翅膀变得更加加强。我们人类也一样。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就要有一双坚强的腿,如果你想飞向天空,就要拥有一双坚强的翅膀。

人性的弱点

艾弗森十七岁时,在家乡的中学读书,他所在的学校每学期都有一场野外军训活动,每次军训,艾弗森都充当教练的助手,尽兴地耍着小聪明,捉弄同学们。

有一次野外军训,艾弗森提议到原始森林去,教练有所顾虑,虽然,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人性拓展,但是,原始森林里毕竟存在着不可知的危险因素,同学们也面面相觑。艾弗森胸脯一挺说:“只有家禽才在笼子里生存,雄鹰是要在天空飞翔的。”这句话刺激了同学们,连教练也动容了,因为在艾弗森的家乡,家禽是一种极为懦弱的比喻。

“我去。”“我去。”“我去。”同学们纷纷要求去,教练只好点头说:“那好吧,我带你们一起去。”教练虽然答应了他们,却把军训的范围限制在原始森林的外区谷口一带,因为再往里就太危险了。

同学们在教练的带领下出发了,从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到自然风格的原始森林,果然是两种不同的感受,尽管森林内披着一层诡秘的外纱,同学们还是好奇地在谷口走来走去。

艾弗森趁大家不注意,悄悄地从一侧向森林内走去,然后绕了回来,躲在一棵树后,变着嗓音,冲着谷口的方向,发出一种古怪的嚎声,而且,两只手还在树后伸张着。

惊叫声响成一片,同学们朝山外跑去,有几个女生吓得坐在地上,两腿酸软,站也站不起来了。看到这里,艾弗森得意极了,他哈哈大笑着,从树后现出身来。几个女生听出他的声音,看清是艾弗森后,才松了口气,纷纷大骂。教练和跑得快的同学停了下来,接着,都跑了回来。艾弗森原以为教练会训斥他,然而,教练只是一叹,说:“好了,该回去了。”有个同学对艾弗森不依不饶,追逐着要打,被教练阻住了。教练说:“算了,他会有报应的。”在教练的催促下,同学们纷纷往外走。艾弗森担心同学们找他的麻烦,所以慢慢地走在队伍最后。教练走了几步,回过头来,突然望着艾弗森的身后惊恐地喊:“艾弗森,小心狗熊!”

艾弗森嗷地一声大叫,身子像弹丸一样,几下就跳到教练和同学们身边,回头一看,森林里却静悄悄的,哪来的狗熊。教练冷笑着说:“艾弗森,你可以取笑大家,别忘了,你也是一只狗熊。”艾弗森惭愧地低下头,他不得不承认,人性的弱点他也有。

通过这次教训,之后艾弗森不再捉弄同学们。周末,他常常一个人到海边冲浪,去蹦极,去坐过山车。几年后,艾弗森当了一名炮兵,在炮火密集的实战演习中,他泰然处之,以镇定和从容的大将之风,受到战士们的敬佩。

当艾弗森一次次被评为虎胆英雄时,他却毫不掩饰地说:“其实,我也曾是一只狗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因此,当别人暴露出弱点时,要查找一下自己身上是否也有。如果有,就要想法去克服,而不是去嘲笑别人。

忍辱负重写《史记》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其父司马谈,当过史官。素有远志,在教育子女上也是毫不松懈。司马迁从小就跟父亲读书写作,通晓明理,对史学产生了较大的爱好。为了培养儿子的素养,司马谈鼓励他去向董仲舒学习。董仲舒是汉代的大思想家和政治家。董仲舒见司马迁聪明好学,谦恭与礼,便给他讲述《春秋》等著作。董仲舒遍览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等学说,并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当然,他的思想仍以儒家为主。

一天,司马谈病重,将儿子喊到床前,问他人生的理想是什么。司马迁深受董仲舒的影响,便说,要研究儒学或者伦理学,继承孔子之道。司马谈深深地看了儿子一眼,摇摇头说:“我死之后,你要继续在太史的位子上做下去,把我的愿望完成。”司马迁知道父亲一直要修著史书,也深深地感到,做为史学家的责任和使命,便向父亲保证:“一定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件事业。”

后来,司马迁向董仲舒请教史学知识。董仲舒知道他们父亲立志要编撰历史,记载古往今来的真实故事,便谈了自己的历史观。董仲舒认为,历史是按照赤黑白三统不断循环的。每一新王受命,必须根据赤黑白三统,改正朔,易服色,这叫新王必改制,但是“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司马迁不以为然。其时,在他的思想中,已经渐渐形成了一套观点。他虽出生于景帝之时,当时,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剧烈。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他认为,许多史学家一味按照封建帝王的意图编撰图书,很多民间尖锐的问题不能现实地呈现,他要用事实说话,让史学成为醒世的鞭子,时刻提醒帝王达官,鞭策他们的所作所为。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做上了太史令,开始阅读大量史书,整理资料,104年,正式著述《史记》。自始至终,司马迁谨守原则,每写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都要反复考察研究,为此,他遍访各地遗迹,到民间了解。无论是帝王还是将相,司马迁秉持公正,不抹杀其光辉的一面,但也不避开其阴暗的一面。对功劳大书特书,对过失猛批狠批。远到舜帝,近到武帝,无一遗漏。

公元前99年,发生了李陵事件。当时,满朝文武多数攻击李陵兵败投降一事,武帝也自愤恨,瞥眼看到司马迁,便问:“对李陵的事,你怎么看?”司马迁已对此事,有过详细的推敲,认为李陵是迫不得已,便说:“李陵只有几千人马,匈奴兵十几倍于他,胜算寥寥,兵败是很正常的,他或许并非真要投降,只是想等待机遇。”武帝大怒,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在狱中,司马迁长叹不已。一个狱卒平素很敬佩司马迁的为人,便小声问他:“太史公,你不过只说了几句公道话,为什么圣上要如此待你?”司马迁摇头不语。狱卒想了一下说:“我明白了,这次战争是圣上决定的,李将军兵败,他自然觉得颜面大无,你替李将军开脱,显然是说圣上的不是。”司马迁轻叹一声,坐了下来。狱卒说:“太史公,难道你不想出去吗?你有什么话让我传达,尽管说吧,只要能帮助你,拼了我这条老命也值。”司马迁说:“你不知道,圣上要我进来,就没想我活着出去。”狱卒大惊:“难道圣上要治你死罪?”司马迁点点头说:“我想会的,他这次动怒,并非因李将军一事,而是因为我编撰史书。”狱卒茫然说:“你身为太史令,编撰史书是你的职责啊,圣上怎么会恼怒?”司马迁说:“因为我和以往的史官不同,他们或多或少要看当朝帝王的眼色,很多史事夸张其辞,而我记录真实,赞正义,批邪恶,直抒胸臆,有许多地方冲撞了圣上。”狱卒终于听明白了,说:“太史公,你放心,这些天,我尽量好好照顾你。”说着,叹息着离开了。

不久,朝中传闻李陵带着匈奴兵侵犯汉朝边境,武帝大怒,对着满朝文武说:“事实就在眼前,那李陵果然负我,谁还为李陵辩解?”遂下令杀了李陵的家人,司马迁也被判了死刑。传刑官来到狱中,问司马迁:“你还有什么后事要交代?”这一段时间以来,司马迁虽然想过随时会死,但是,当死亡突然来临时,他还是震撼不已。倒不是司马迁是个怕死的人,因为他突然想起了父亲病危时说的话,以及父亲深望着他的眼神。“我不能死?不能。”司马迁喃喃地说。传刑官说:“你不想死?那么,你只有选择免死的方式了。”在汉朝当时,是可以选择免死的,但是,一个条件是用重金赎罪,一个条件是接受腐刑。司马迁一身清贫,自然拿不出钱来。他沉默了半晌,咬咬牙,说:“好,我愿接受腐刑。”腐刑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法,很多人宁可选择去死,也不甘受其辱。但是,司马迁知道自己不能死,他要完成父亲的愿望,继续编著史书。于是,他接受了腐刑,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从此,司马迁忍受着来自身心的巨大痛苦,发愤著书,到公元前93年,一部五十几万字的史书,基本完成,又两年修改完毕。这部书上自皇帝,下至武帝,含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计五大部分,共一百三十篇,成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就中国史学的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立志著“通鉴”

司马光小时候发生了砸缸的事件后,他的事迹便在民间流传下来。

一天,司马光正在树下玩耍,远处过来一位老先生。老先生走过来后,便坐在树下,从随身的行囊中拿出一本《左传》,一边看一边问司马光:小朋友,你读过此书吗?司马光摇摇头:没有。老先生说:那我读给你听吧。老先生读了几页,见司马光目光散乱,已经心不在焉,便问:为什么不认真听?司马光说:我想去找伙伴玩。老先生不依,说:舍老人而去,是大不孝,违背老人意愿,是大不敬,我老人家连日行路,肩背胀痛,来,给我捶一下。司马光只好走到老人背后,为其捶背。老人一手捋着胡须,一手持书,又读了起来。

不知不觉间,日色已晚。老先生索回《左传》,起身要走。司马光正听得入迷,便问:老先生要赶往哪里?老先生说:无家之人,四处为家。司马光望着他的书,吞吐着说:这本书能不能送给我?或者,我央求大人买下来也可。老先生摇摇头,说:不行,此书乃我随身携带之物,视若生命,倘若一日不读,便觉乏味,不过……你既然想读,也不是没有办法。司马光忙问:什么办法?老先生说:我可以为你滞留十日,在这十日内,你须“卖身”于我,每天为我捶背,我给你读书。司马光说:行,我答应你。

于是,两人约于树下,每天午时相聚,傍晚散去。十日后,一本《左传》读毕,老人欲去。司马光仍有些不舍,因为老先生虽然通读《左传》,但是,里面很多细节司马光弄不明白。老人一笑,将书送给他,算是十日来的报酬。司马光不忍夺人所爱。老人笑道:其实,我是听闻了你砸缸的故事后,有意寻访而来,正要以此书相赠。原来,老人是一史官的后人,因祖上嘱其以史为鉴,警醒世人,而其终身没有考取功名,引以为憾,听闻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后,对他报以殷切的期望。老人郑重地说:此书可以传你,但你必须立志发誓。于是,司马光郑重立誓,继承老先生的家训,考究史学,警示后人。

司马光20岁靠中进士甲科,仕途有成,一生牢记着自己的誓言。1071年,王安石为相,开始推行新法。司马光与王安石志向不和,便要求在洛阳做了一个留守的闲官,之后,与一干史学家,历经十九年,终于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内容从公元前403年的周王朝,到公元959年大宋成立前,共计1362年的历史,全书294卷,另附目录30卷,《考异》30卷,与司马迁的《史记》并为中华史学的瑰宝。

志当存高远。古人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必先有远大的志向,并为之不懈努力。

握紧手中的铁剑

有一个少年,生来喜欢练剑,但是,在他的附近没有一位剑术名家。

那天早上,少年开门出来,自己到山坡里练剑。少年没有钱买剑,他手中舞动的只是一根树枝,而且少年只是胡乱舞动,一点招式也没有。过了一会儿,少年舞出了一身汗,于是,他到树下歇息。少年刚坐下,只见旁边的石头上坐着一个老人,老人仿佛早就来了,正捋着胡须含笑望着他。

少年说:“老人家,你是路过的吗?”老人点点头,说:“是啊,老夫正巧路过此地,看到你练剑,就坐了下来,你的剑术是和谁学的?”少年脸一红,说:“不怕您笑话,没有人教我,我是自己胡乱练的。”老人说:“看样子你很喜欢剑术,却没有名师指点,这样吧,我送给你一把剑,凭着这把剑,你可以去访名师,学到高超的剑术。”少年慌忙站了起来,向老人作揖道:“多谢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