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的阶梯
48081600000025

第25章 人生就像弹钢琴(2)

有时,高尔基在抹门窗时,看到大街上有一对对的父子走过,那些孩子的手都被父亲握着,脸上泛着幸福的红光,他就忍不住泪流满面。晚上躺下来,看着浑身的伤寒,他在想,如果父亲还活着,肯定不会让他受苦。

虽然每天生活在困苦的日子里,但是,高尔基仍然坚持读书。只有翻阅书时,他才会忘记内心的屈辱,忘记身上的伤痛。只要一捧起书,仿佛就置身于海洋之中,浑身有软软的液体流动。他知道,书是他唯一活下去的理由。

高尔基没有钱买书,老板娘根本就不会给他太多的钱。为了阅读,他向顾客求借,向周围的店铺老板求借。一些人可怜他,见他喜欢书,便将自己家的书借给他看。

那天晚上,高尔基收拾完老板娘交代的活儿,拖着疲惫的身子爬上阁楼,然后挑亮灯芯,静静地爬着读书。他刚看了几页,就听到楼梯上传来急促地脚步声。接着,老板娘冲了上来,夺过他手中的书,几下就撕得粉碎。“以后不许看书。”老板娘冲着他大吼。高尔基倔强地问:“现在是休息时间,还不能看书吗?”老板娘说:“不行,你晚上熬夜看书,明天哪有精神干活?你不给我出力,我让你在这干什么?”

高尔基没有屈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扑在了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又一次,高尔基从附近的邻居那里借了本书,晚上刚打开看了几页,就听到老板娘的吼声,随后楼梯一阵响动。高尔基赶紧把书藏在被子下,假装睡觉。老板娘一上阁楼,就把书翻了出来,伸手要撕。高尔基说:“不,不要。”老板娘说:“你再看书,发现一次就打一次,发现十次就打十次。”高尔基说:“如果真是这样,我毫无怨言,只要不撕我的书,打一顿我是不在乎的。”

就这样,高尔基忍受着心灵和身体上的痛苦折磨,如饥似渴地畅游在书的海洋里。

从童年到少年时期,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面包师,小小的年纪和弱弱的身体,尝尽了人间的苦难。也正是苦难和辛酸,磨练了他的意志,让他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成功地写出了《海燕》这篇惊世的散文诗,写出了苦难三步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让他成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

不要害怕苦难,不要向困难低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和困难做斗争的,就是为了改造苦难的现实,创造新的、幸福的生活。

从绝地起飞

德国人卡尔·舒曼从小就喜爱活动,十几岁时,有一天他登上了一座山峰,由于突然下了一场雨,卡尔想到山后找个躲避的地方,却不慎从山上滑了下去,幸好,他抓住了一根藤蔓,吊在半空。后来,他发现壁间有块平台,便踏了上去。卡尔在平台上等待救援。然而,他一直等了一天一夜,也没有人来,这原本就是个绝地,连鸟影也很难见。卡尔知道,如果等下去,用不了几天,自己就会饿死在这里。他向对面望着,看到一棵长满果子的树,马上兴奋了起来,但是接下来,他又苦恼不已,因为从处身的平台到对面的树,差不多有十几米,中间隔了一道山涧。不过,卡尔已经别无选择了,他只有冒险一试。卡尔抓起一根藤蔓,拉了拉,很结实,便冲着那棵果树荡了过去,一次,两次,三次,终于,他落到了树上。卡尔将藤蔓缠绕在树上,然后摘了几个果子。在树上坐了一会儿,他觉得从山涧吹来的风刺骨寒冷,于是顺着藤蔓,两手交错着,又爬回了平台。

卡尔在这个绝地的平台上活了下去,他每天爬到对面的树上摘取果子,吃饱后再顺着藤蔓爬回来。几十天后,卡尔被前来搜救的人员发现了。

几乎两世相隔,父母自然悲喜交加,卡尔虽然黑了,但个头似乎高了,人也结实了不少,尤其那双胳膊,看上去坚强而有力。后来,卡尔参加了体操训练,由于臂力过人,很多难度大的动作都能完成。

1896年,卡尔随德国队出发,前往雅典。在奥运会上,卡尔表现出众,一人获得了跳马、单杠、双杠和古典式摔交四枚金牌,成为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的英雄。当人们问及卡尔的成功秘诀时,卡尔说:感谢曾经的绝地,是它锤炼了我,成就了我一双有力的臂膀。

很多时候,我们一旦陷入绝地,就悲观失望。其实,往往绝地就是跨越成功的平台。

站在父亲背上的巨人

他出生在保加利亚,十来岁时,已经知道自己身上流淌着土耳其民族的血。

他问父亲,为什么我们不回自己的祖国?

父亲说,还不到时候。

13岁时,父亲将他送进举重馆。由于道路坑凹难走,父亲一路背着他。到了举重馆,父亲说,孩子,等你练好了,爸就带你回家乡。

他第一次接触举重器械,在教练的指导下,试举了几次,因动作不到位,扭伤了手腕,再抓器械,彻骨地疼。

回到家里,他对父亲说,爸,我不练了。

父亲问,为什么?

他摸着自己的手腕说,太苦了,我受不了。

父亲看看他红肿的手,找了些盐水,给他洗着,始终没说话。

第二天早上,他还在睡梦中,就被父亲拽了起来。他本不想去,但是父亲背起他,就往外走。

到了举重馆,他只好忍痛训练,练了几次,就坐在椅子上休息,教练问起来,就说手腕疼,或者刚练过。接连几天,他都这样应付着,所以,一脸的轻松。

父亲看出苗头来。之后,父亲将他背到举重馆后,就不走了。因为父亲的存在,他无法偷懒。

父亲天天来,他发觉了一件事。由于举重馆属于开放训练,平时也有不少观众,来参观的人见了父亲,都投来歧视的眼神。父亲身材矮小,像个侏儒,他遗传了父亲的基因,虽然13岁了,看上去也只有七八岁的样子。不过,他是孩子,不像父亲那么引人注目。

但是父亲稳稳地靠墙坐着,对那些刺人的目光,视而不见。儿子走到父亲身边,低声说,爸,你感觉到那些目光了吗?父亲嗯了一声,说,你练你的,别管这么多。

儿子本想提醒父亲,让他知羞,以后就不来监督了,他便可以得到自由,没想到,父亲看上去,一点也不在乎。

儿子眼珠一转,想了个主意。

那天,父亲背儿子回家的路上,突然从旁边蹦出几个孩子来,他们围着父亲一圈圈地转着。一个孩子说,瞧你,一个大人,个头还不如我高,是不是和儿子一样,现在还在吃奶?一个孩子说,这么丑陋的父亲,还抛头露面,为什么不在家里呆着?一个孩子说,你知不知道,举重馆的观众都是为了看你去的?

他看到,父亲脸上的肌肉颤抖着,浑身哆嗦,差点闭过气去。回到家里,父亲蹲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母亲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说,有几个孩子,侮辱爸爸。

父亲突然跳了起来,指着他说,无论外人怎么侮辱我,我都不难受,可是你……我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那几个孩子是你叫去的,你这样做才让我伤心。

他低下了头,的确,那几个孩子是他喊去的,目的是刺激父亲,以后不再留在举重馆。

母亲听后,将他拉到身边,说,孩子,知道为什么父母来到保加利亚吗?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不堪忍受家乡人的侮辱,你现在还小,等再大上几岁,就能切身感受到了,父亲把你送进举重馆,就是想让你成为一个巨人,一生中不受到外人的歧视。

他的心蓦地一震。不用再大上几岁,他突然就感受到了。父亲之所以用心培养他,无非想让他用成就去弥补身体上的缺憾,他现在毕竟还是个孩子,一旦成年后,矮小的他会像父亲一样,难以在人群中立足。

从此,他努力训练,不断增加着抓举和挺举的重量,小小的身躯内积蓄着无穷的力量。

15岁时,他就打破了当时的世界记录,没有人再轻视这个袖珍孩子,只要他一出场,观众便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甚至成为无数家长教育子女的范例,而他的父亲,也成为英雄的父亲。

19岁时,他随父亲回到了土耳其。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21岁的他再次打破了抓举和挺举的世界记录,并轻松夺冠。虽然他只有1.47米的身高,却被称为举坛小巨人。

他就是土儿其举重运动员奈姆·苏莱曼诺古。

奥运会后,身材矮小的奈姆,无论走在街上,还是出现在公众场合,都会聚焦一双双钦佩和崇拜的目光。奈姆品尝了被人景仰的感觉,也正因此,他更加深爱自己的父亲,是父亲忍辱负重,用半生的心血,把他背上了人生之颠。

自卑是成功的绊脚石。一个人,无论先天条件如何不足,只要不看轻自己,不断地锤炼自己,就能奋发向上,成为人人崇敬的“巨人”。

残缺也是一种的美

罗丹从小就喜欢美术,只是家庭贫寒,父母无力支持他的学业。后来,在姐姐的扶助下,罗丹才得以进入一家工艺学校,先后跟随荷拉斯、巴耶等人学习绘画和雕塑。

几年后,罗丹去报考巴黎美术学院。然而,一连三年,他都落选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给罗丹下了定语:此生无才,继续报考纯属浪费。罗丹绝望了,心灰意冷后,他进入了修道院,从此,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有一天夜晚,罗丹坐在修道院的门口,久久地望着星空。突然,一颗流星从空划过。罗丹喃喃地说:姐姐,是你吗?那时,罗丹的姐姐因病去世,罗丹正沉浸在痛苦之中,每每坐下来,就不免想起姐姐。这时,有人走到罗丹的身后,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罗丹回头一看,是修道院的院长。院长望了他一眼,说:孩子,我看的出来,你揣着许多心事。罗丹惭愧地说:请原谅我无法静下心来。院长说: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事吗?罗丹说:我有两件事放不下,一是对姐姐的怀念,二是对艺术的追求,虽然我知道放不下也是一种痛苦,但是,除了痛苦,我真的不知道还能拥有什么。院长深深地望着罗丹的眼睛,许久才说:走吧,上帝希望你用艺术为悲苦的人说话。

不久,罗丹离开了修道院,一边打工,一边自学。罗丹的脑子里有许多浪漫的浮像,虽然很模糊,但他希望用自己的手,将它们变成世间最辉煌的作品。但是,罗丹清楚地知道,这一切是不可能的,因为悲苦和贫穷是一对难兄难弟,他请不起高贵的模特。

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罗丹在海滩上漫步。晚风习习,一抹抹晚霞映在人们或卧或坐的身上,泛着一层古铜色的光晕。罗丹突然觉得这是一幅难得的画面,他用手指在沙子上划动着,不多时,一幅颇有立体感的沙画诞生了。突然,一个华贵的女人走来过来,用脚扫乱沙画,厉声说:穷小子,滚开。罗丹低头跑开了。他跑到一条街道口,坐在墙边痛哭。在他的对面,有一个乞丐。乞丐望着罗丹说:你有什么愁苦的事吗?罗丹叹道:我热爱雕塑,却没有人肯当我的模特。乞丐说:你看我行吗?罗丹望了他一眼,见他眼睛不大,鼻子塌陷,样子很是丑陋,从外表上看,是很难诠释艺术美的。但是,乞丐的目光是和善的,像阳光一样,让他心里荡漾着暖流。罗丹想起了那个华贵的太太,无疑,华丽太太很美,但是,她的心灵却是肮脏的。

罗丹的心猛地一动。一直以来,他以为只有看上去美好的东西,才会让人赏心悦目,才能成为艺术的素材。现在,他隐隐感到,由内心滋生出的美,才是永恒的。于是,他以乞丐为模特,从其被岁月耕耘的脸上,刻画出生活的悲苦,从其纯朴的目光中,映射出善良的内心。终于,一幅《塌鼻子的男人》诞生了,它以无声的语言和肢体内涵,冲击着人们的视觉,为罗丹成为雕塑界的大师奠定了基础。

之后,罗丹终生以悲苦和残缺为作品的主旨,抒发自己对底层大众的关注和怜悯之情,用艺术之手,雕刻着内心世界的美。他的《思想者》成为世界性的雕塑标志,留给后人无尽的沉思和启迪。

上帝给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又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生活固然存在着残缺和悲苦,但是,其残缺和悲苦之下,也存在着永恒的美。

只有一次机会

鲍格丹诺夫出生不久,便被父母抛弃了,后来他被人收养,并有了鲍格丹诺夫这个名字,意思是“上帝赐予的”。

或许,上帝特别关照得不到父爱和母爱的鲍格丹诺夫,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射击教练,教练发现鲍格丹诺夫坐在台阶上,目光久久地注视着一个方向,便认为他有射击方面的天赋,于是亲自培养他。但是很快,教练便失望了,当鲍格丹诺夫说出自己的身世后,教练这才知道,鲍格丹诺夫不是精力专注,而是失魂落魄,用通俗的话来说,他是在发呆。

不过,教练不想放弃对鲍格丹诺夫的培养,他坚持每天让鲍格丹诺夫练三百发子弹,对他进行强化训练。谁知,并不见效果。训练场上的鲍格丹诺夫,明显是在应付,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完成训练课程,根本就不珍惜那三百发子弹的机会。

后来的一天,教练把鲍格丹诺夫带到训练场上,这次,他并没有给鲍格丹诺夫三百发子弹,而只给了他一发。鲍格丹诺夫愣愣地看着教练。教练说:“今天,你只有一次机会,如果射不中靶心,就不许你走出训练场。”鲍格丹诺夫默然半晌,将子弹推进枪膛。他端起枪,又放下,然后慢慢端起,又放下,迟迟不敢射出那一发子弹,最后,他凝神看着目标,足足有十分钟,才扣动了扳机。

“嘭”的一声,弹中靶心。

教练欣慰地笑了,之后,他每天只给鲍格丹诺夫一次射击的机会,如果射不中靶心,就要不停地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