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无算计不诸葛(上)
48083000000006

第6章 赤壁之战(1)

鲁肃认为,荆襄九郡与东吴邻近,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最好的帝王之资。曹操席卷荆襄后,鲁肃认为必须正当刘备诸葛亮束手无策之际,孙权主动派鲁肃借吊唁刘表之名来探听消息。

很多人以为鲁肃老实有余,能力不足。但其实他是三国谋士中最具雄心的一个。像诸葛亮周瑜之辈,一直是以“兴复汉室”为抱负的。但鲁肃却一直鼓励孙权代汉而立,自称帝王。

事成后,刘备兵微将寡,是无法和东吴匹敌的。鲁肃是想借力刘备,实现孙权称帝的蓝图。

尽快和刘备联合,击退曹操。这样,既可以避免曹操觊觎江东,又可趁势坐拥荆州。

但不幸的是,鲁肃遇到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打好了算盘,要说服鲁肃带上自己去江东,使曹操孙权两虎相斗。孙权胜,则可将曹操驱回北方,自己则坐拥荆州。曹操胜,自己则借机取江南之地。

我兵微将寡,一听说曹操来了,立即逃到夏口。哪里知道曹操的情况啊!我不知道。

皇叔在新野刚和曹操交过锋,怎么会不知道呢?

诸葛亮这么做的目的有二:第一,抬高自己的地位,让自己成为天下唯一的“治曹专家”(权威的树立);第二,让鲁肃觉得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极为尊崇。

只有这样,鲁肃才能对诸葛亮肃然起敬,诸葛亮到东吴的人身安全才有保障,孙刘联手抗曹才有可能。

鲁肃与刘备宾主相见。诸葛亮则避而不见(这也是他自我包装计划中的一环)。

诸葛亮最善于利用第三方力量来推崇、包装自己。这次也不例外。

等鲁肃来了,如果探听曹操虚实,主公只推说不知。等他再三问时,就将一切推在我身上。

后来也正是鲁肃出力,多次保得了诸葛亮的平安。

听说皇叔与曹操会战数次,曹操兵马多少?

猛将有谁?是否有意吞并天下?

那只有问我的军师诸葛亮了。

这一切都是他谋划安排的!

刘备吊足了鲁肃胃口,这才吩咐请诸葛亮出来相见。

我是诸葛子瑜的老朋友。早就听说先生您的才德,无缘相见,今日有幸相会,希望能够听先生讲讲当下的安危形势啊!

他开门见山就说“我是你哥哥的好朋友”,通过一个双方都熟悉、亲密的第三方来作为中介,立即就拉近了自己和诸葛亮的距离。紧接着,他又给诸葛亮戴了一顶大高帽。

诸葛瑾听渡江到东吴的人说,皇叔在新野两把火,烧得曹操魂飞魄散。这恐怕是曹操新近最大的失败了。皇叔您就别谦虚了,快把详情说一说吧!

当你被别人公开定义为一个能力超强的高人,出于“一致性”的内在要求,你会努力保持这种外在形象,从而通过宣示某些东西来证明自己确实是高人。最后,鲁肃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直接目的,丝毫不给诸葛亮拒绝的机会。

鲁肃和诸葛亮素不相识,但却有求于他。一般情况下,这种破局是有难度的,不可能轻松快速地达成。

诸葛亮早已洞察鲁肃的动机,加上时机确实紧急,也就不再绕圈子。

曹操的底细,我全都知道。只恨力量薄弱,只好暂时避他锋芒!

接下来,刘皇叔有什么打算呢?

皇叔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交,正打算去投奔呢!

标准的不情愿卖家策略再次出现!刘皇叔有的是选择,不一定要和你东吴联合的。这是暗逼鲁肃主动伸出橄榄枝,发出联合抗曹的邀请。

吴巨粮少兵微,自身难保。皇叔去投,恐怕也难长久吧。

江东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占据江东六郡,兵精粮足。皇叔为什么不派人去和他联合呢?

先生长兄就在江东,深得重用。

鲁肃不才,愿请先生和我一起回东吴去见孙将军。你意下如何?

没什么,这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到时候,我们另有打算。

鲁肃果然中计。

皇叔和孙将军素无交情,去了怕也是白费口舌。

共保东吴!

孔明是我的老师,片刻不可相离。怎么能跟你去东吴呢?不行不行!

诸葛亮连续以弱胜强,可谓是曹操的克星。如果由他出面说服孙权,那自然是手到擒来。鲁肃的这个想法,也是对第三方说服策略的一种运用。

但刘备却坐不住了。

但孙权从未经大事,诸谋士久享安平,恐怕会使“投降”之议成为主流舆论。

单靠自己的力量势单力薄,是不能说服孙权和其他众谋士向曹操宣战的。

鲁肃主动发出邀请,并不是存心要为诸葛亮做嫁衣裳。

鲁肃判断,曹操心雄天下,征服荆襄后,必然会对江东下手。

第三方说服策略诸葛亮见自己树立权威、确保平安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就对刘备暗示。

事情已经很紧急了。我还是到江东去一趟吧。

诸葛亮面对危机的这种抉择心理,已经被现代的心理实验所验证。有意思的是,他的这种抉择心理,和一江之隔的孙权几乎如出一辙。

心理感悟: 机运是超越一切的力量。

刘备的这一真情流露,毫不作假,却正好大大助力了诸葛亮的不情愿卖家策略。鲁肃只好使出浑身解数来劝说。

诸葛亮知道,这次不冒险是不行了。

自己的平生大志全在这一次冒险上。

如果孙权选择投降,那诸葛亮的这一次冒险就要以惨败告终。但如果孙权选择宣战,又哪里需要刘备这一点微不足道的兵力呢?

诸葛亮和鲁肃乘舟前往东吴。鲁肃猛然警醒,有些后悔带诸葛亮回江东了。诸葛亮是个能言善辩之士,这次我带他去江东,要是惹出什么是非来,岂不是要归罪于我?

这也说明了诸葛亮要刘备故弄玄虚、抬高自己的重要性了。

若非前番不情愿卖家策略的充分铺垫,说不定鲁肃根本就不会提出请诸葛亮同回江东。

先生见到吴侯,一定不要讲曹操兵多将广。如果吴侯问你曹操是否要下江南,你只推说不知。

子敬无须叮咛,我心里有数,到时自有应答之语。

鲁肃放心不下,叮嘱再三。诸葛亮只是含笑,不置可否。鲁肃此时已经起意,不想让诸葛亮去见孙权了。

回到江东,鲁肃将诸葛亮安置在驿馆中,自己来见孙权。孙权正聚集文武,在大厅上议事。

原来,曹操的檄文已于昨日送到。孙权将檄文给鲁肃细观。

曹操檄文中的威胁恐吓之意,让孙权及所有江东之人内心波澜激荡。

主公意下如何?

未有定论。

曹操现率百万大军,所向披靡。我们所能借力的只有长江天险。而荆州水军的精锐已经全部落入曹操之手。我们哪里还有什么优势呢?不如投降吧。

孙权知道张昭说的是实情,但还是沉吟不决。为什么当组织内部已经出现压倒性的倾向意见,孙权却没有表示赞同呢?孙权内心深处是想冒一冒险的。这和此前诸葛亮的心理颇为相似。

张昭倒也不是毫无骨气的投降派,他的分析也是从双方实力对比的客观实际出发的,其出发点也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东吴和孙权的利益。

特维尔斯基和卡尼曼在1981 年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的第一部分,被试要从选项A 和B 中选出一个。A:肯定会获得240 美元。B:25%的概率获得1000 美元,75%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同样,在实验的第二个部分,被试也要从选项C 和D 中选出一个:

C: 肯定会输掉750 美元。D:75%的概率输掉1000 美元,25%的概率什么也不会输掉。

特维尔斯基和卡尼曼发现,在第一部分中,人们更喜欢选择A,有84% 的被试选择了这一选项。

在第二部分,人们则更喜欢选择D,有73% 的被试选择了这一选项。

也就是说,当人们面临获利时,往往喜欢规避风险,倾向于得到比较固定的收益。而当人们面临损失时,人们则更喜欢冒风险,赌一把运气。

诸葛亮和孙权实际上都面临着损失。诸葛亮的损失将是他精心营造的光晕效应。如果他无法抵御曹操,就会声名扫地。

孙权的损失将是他的江山。如果投降,那么就损失了全部家当;如果抵抗,说不定还有保全的可能。

孙权是倾向于向曹操开战的。但曹操毕竟太强大了,而且孙权毫无指挥重大战役的经验,这也让他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赌博倾向”。

鲁肃知道张昭势大,如果自己公开表示反对,恐怕会被众人的唾沫星子淹没。而更坏的后果是,孙权会屈服于群体压力,听不进自己的意见。

鲁肃暂且忍住,直等到孙权去上厕所,才悄悄跟在后面。

卿意下如何?

他们这些人是存心要耽误将军您啊!

所有的人都可以向曹操投降,却唯独将军不能投降啊!

将军如果投降了曹操,最多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马不过一匹,从人不过十人,哪里有您现在南面称孤逍遥自在呢?而且您现在就已经是侯了。

鲁肃采取的是非常高明的说服策略,叫做相反立场策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如果你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思考行事,争取自己的利益,就很难说服别人。反之,如果你从对方的立场出发,为对方的利益考量,就比较容易说服对方。

像我鲁肃投降曹操,还是能够当个从事的官,还能乘着犊车,带着从人,交游士林。经年累月后,也许还能升迁至州郡的长官。

诸公的意见让我大失所望,唯独子敬你的想法和我一样啊。

但孙权仍不能下决心向曹操宣战。而鲁肃自己也缺乏大战的经验,他只能抚慰孙权孤独的心灵,但却无法为孙权提供充足的“心理钙片”,让他奋起而战!

我要补钙。

卿何出此言?

鲁肃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为他分析利弊得失,自然深得孙权的认可。

鲁肃手中正有一瓶绝佳的“钙片”。他本来已不打算让它发挥作用了,但孙权的微妙心理却让他不得不拿了出来。

相反立场策略我这次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带回了诸葛瑾的弟弟诸葛亮。他深知曹操虚实,主公不妨听听他的意见。

好,今天天色已晚,明天我聚集文武,再来接见他!

鲁肃立即去驿馆见诸葛亮。

先生明日去见吴侯,绝对不要说曹操兵多将广啊!

我自会见机行事,绝不会误你的事。

心理感悟:经历乃人生之钙。

诸葛亮连续两次以少胜多,火烧曹兵,不但带给了他显赫的名声,也给了他勇敢面对曹操的无限勇气。这种勇气,正是孙权最需要的!

鲁肃知道,只要让诸葛亮轻描淡写地告诉孙权,曹操不过是纸老虎,不堪一击,孙权就会毫无畏惧地直面大战。

诸葛亮打定主意,见了孙权,就说曹操如何如何厉害。只有这样,才能显得自己和刘备有价值,孙权也才会联合己方共同抗曹。

切!我要是把曹操说成不堪一击,确实能鼓起孙权的勇气。但我到东吴来不就成了为你做嫁衣裳了吗?我主公就得不着好处了。

诸葛亮是个谨慎细致的人,从来不做无准备之事。这一夜,他在心里反复揣摩该如何说服东吴的众谋士。

张昭等人探知鲁肃请了诸葛亮前来,顿时明白鲁肃是要借助第三方权威人物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说服孙权。他们聚在一起,连夜商议如何杀杀诸葛亮的威风。

诸葛亮打听了一下东吴文武的表现。一听说以张昭为首的谋士集团都是“投降派”,诸葛亮心里一沉。

组织中的冲突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C型冲突,指对于实质性问题的认知不同。另一类是A型冲突,指针对个人的意见不同。C型冲突往往是建设性的、理性的,而A型冲突则往往牵扯很多感情因素,理性的成分很少。

诸葛亮和张昭等人的冲突则是A型冲突。不管诸葛亮说什么,张昭等人的目的就是要打击他、否定他,直到将他赶出东吴。

张昭等人议定,第二天一大早就到议事厅里堵住诸葛亮,用言辞将他“喷”一个灰头土脸,让他无颜去见孙权,只能狼狈不堪地逃回刘备身边。

鲁肃担心张昭一伙人会滋事,也早早地来叫诸葛亮去等候孙权,以避张昭等人的锋芒。无巧不成书。两伙人就在议事厅里遇到了。

鲁肃和张昭等人的冲突就是C型冲突。他们对对方的品行性格并无反感之处,只是在应对曹操的问题上认知不同。

我张昭不过是江东微不足道的人物。我早就听说先生在隆中隐居,好为梁父吟,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啊?

如果诸葛亮否认,就在气势上输了先手。如果诸葛亮承认,张昭则准备好了极其厉害的杀招在等着他。

但诸葛亮却给出了第三种解决方案——气势极大的反攻!

这不过是我谦虚的说法罢了。

张昭明明是江东数一数二的人物,却把自己定位在“微末之士”,这样就进可攻,退可守。而他询问诸葛亮经常以管乐自比的真实性,就是对诸葛亮的试探性进攻。

我听说刘豫州三顾茅庐,请先生出山。刘豫州顿有“如鱼得水”之感,每每想夺取荆襄九郡。

可没想到,现在荆襄却全部被曹操占据了。这是为什么啊?

张昭的杀招就是“捧杀”!他首先让诸葛亮承认确实说过自我溢美之词,然后再用无情的客观事实来攻击他。

事情正在向张昭预料的方向发展。

诸葛亮不但承认常常自比管乐,而且还将“牛皮”吹上更高一层楼。既然你如此之牛,你的光辉业绩又体现在哪里?张昭的发难,也是对说服的中心途径的运用。

张昭虽然摆出了一副低姿态,但确是江东谋士的领军人物。不杀杀他的锐气,怎么能震慑其他谋士呢?

先生这么说,可就言行不一了!

想那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春秋第一霸的伟业。再想乐毅,以一己之力,辅助弱燕,连下齐国七十余城。这两个人可谓是济世之才。

我取荆襄九郡易如反掌,只是我主公仁义过人,不忍心夺取同宗族兄的基业,这才导致刘琮将荆州献给了曹贼。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说服的中心途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

诸葛亮先是昂然而自信地大笑。笑,在这里成了非常好的武器。经由这一笑,一方面切断了张昭一气呵成、咄咄逼人的气势的连贯性。另一方面,行为改变态度,自信的笑确实可以给自己平添许多的底气,来反制对方。

张昭一番话直刺诸葛亮的软肋。

对付这样狠毒的言辞攻击,嘴必须硬上加硬,决不可在气势上输人。

现在曹操横行,先生你自比管乐,就应该帮助刘豫州兴利除害。况且刘豫州没有先生帮助时,尚能纵横天下,可为什么等到请出了先生,曹兵一出,玄德公反而丢盔弃甲,望风而逃了呢?先生自比管乐的本领到哪里去了呢?

刘豫州近来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有燃眉之急。这是自得了先生,反而不如先前了。你的功绩,恐怕连管乐的万分之一也比不上吧!我说话喜欢直来直去,得罪之处,还请海涵!

行为改变态度诸葛亮也是从中心途径发起反击的。刘备目前处境的惨状并不是我造成的。而且,如果没有我,刘备还要输得更惨。

你不是说我没能耐吗?那我火烧博望坡和新野城的这两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又说明什么呢?

诸葛亮还用“对症下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并援用韩信扶汉的例子,将刘备的当阳惨败轻轻揭过,视为伟大胜利进程中的一个小小波折。张昭精心准备的杀招被诸葛亮消弭于无形。

心理感悟:要善于发现并包装逆境中的积极因子。

我主公刘豫州,向日兵败于汝南,寄身于新野小城,兵不满千,将只关张赵云,像极了病重之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火烧博望、新野,让夏侯惇曹仁之辈闻风丧胆。这样的战绩,即便是管乐复生,又哪里能比得上呢?我曾经数次让主公夺了荆州,他只是不忍。刘琮投降,主公事先不知。当阳虽然大败,但主公还是不忍舍弃数十万一路跟从的百姓。这都是大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