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我是曹操,我怕谁(上)一号首长的心理秘密
48083300000007

第7章 翦除吕布(1)

吕布派陈登说动韩暹、杨奉与自己联合。袁术进攻之际,这两个潜伏的定时炸弹就发挥作用,令袁术大败。袁术狼狈逃回淮安。

曹操决定趁袁术新败,将其歼灭,自带三十万大军出征。并派人知会孙策、刘备和吕布等人共同进攻袁术。

曹操行至豫州地界,刘备引兵来迎。一进门,就给曹操献上了韩暹、杨奉的两颗人头。

这两个人在沂都、琅琊两县,烧杀抢掠,百姓怨声载道,被我两个兄弟砍了。他们的军马也全被我收聚整肃。因为先前没有告知明公,今日特来请罪。

韩暹、杨奉两人曾经护驾有功,但在曹操入京后,就去投了袁术,又被吕布策反。经吕布保举镇守沂都、琅琊两县。

但曹操不知道这两人为什么好端端地被刘备砍了脑袋?

一贯老实、忍让的刘备怎么突然下起了狠手?其实这和八杆子打不着的于禁大有干系。

这一事件经广泛传播后,形成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正好韩暹、杨奉撞到刘备的枪口上。刘备觉得自己也可以学学于禁,让曹操更加认可自己,给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

不久前,曹操在宛城吃了张绣大亏,危乱之际,夏侯惇所部抢掠百姓。于禁未经请示,先行镇压。这个冒险之举却让曹操非常满意。于禁随即获封益寿亭侯。

但是,刘备却没有想到,他的这个举动着实吓了曹操一大跳。

人对他人的认知往往落入首因效应的陷阱(第一印象)。刘备一直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满口仁义的敦厚之人,但在乱世中,缺乏强硬、决绝的素质是很难生存的。

要摆脱首因效应的束缚很难,除非这个人做出了颠覆性的惊人之举,这样才会让近因效应取代首因效应,在他人的头脑中改写曾经刻板的第一印象。

刘备的这个举动,暴露了他内心一直苦苦隐藏的东西,曹操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一点,使他深深感觉到刘备的可怕。

一个内心坚硬决绝的人,竟然可以伪装成截然不同的外露形象!谈笑间将韩暹、杨奉这两个枭雄斩首。这样的人难道不比袁绍、袁术、吕布等人更可怕吗?在这一刻,曹操把刘备当成了英雄,也当成了自己未来最大的对手。

曹操忍住内心的真实情绪,夸赞刘备,并给予重赏。刘备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不但不会成为第二个于禁,反而引起了曹操的防范之心,给自己以后的发展增加了很多障碍。

来到徐州边界,由于曹操的调和,吕布、刘备二人也相安无事。在乱世中,分合聚散、战友和敌友的转换就是分分秒秒的事情。

曹操这一招玩得很滑头,其妙处在于悬而未赏,引得吕布不得不发奋争取。若是直接就实授给吕布,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还不知道会提出什么要求来呢?

曹操知道吕布最好什么,当即口头承诺封他为左将军之职,只等击败袁术,班师回许都后,立即颁发印绶。

给予确实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贸然而又过度的施惠,往往收到适得其反的负面效果。这种负面效果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刘备不敢接受徐州的情况。无功受禄,绝大部分人是内心不安,甚至还会怀疑对方是别有用心,布下陷阱。

吕布属于很容易被激励过度的人,得到任何的封赏都可以坦然受之。曹操的这一招,非常管用。吕布信誓旦旦要奋勇效力。

而另一类就是吕布这样的。吕布背弃袁术向曹操输诚,曹操给了他平东将军的职位,但吕布短暂的兴奋之后又派陈登面见曹操,就是还想得到更多的实惠。没想到曹操毫无表示,气得吕布要杀陈登泄愤。

曹操当即兵分三路,大举向袁术进攻。孙策因与袁术争夺玉玺失败,也从水路向袁术进攻。

袁术大败,急忙聚集文武百官商议。

主公应退过淮河坚守,曹操远道而来,粮草供应不易,只要我方坚守城池,曹操久攻不下,军中缺粮,必然退兵。

果然不出杨大将所料,袁术坚守不出。僵持月余,曹操军粮将尽,十分着急,苦思对策。

兵多粮少,该怎么办?

用小斛分发军粮,先解燃眉之急吧。

王垕吓了一大跳,这种做法是兵家大忌,很容易造成哗变,连忙提醒曹操。

如果士兵抱怨,该怎么办?

我自有办法。

曹操的性格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在得意的时候,他往往会忘乎所以,一副小孩脾气。而在危难之际,则表现出老谋深算、城府很深的样子。

而一旦曹操绷紧了警惕之弦,小心应对复杂的危局,他敏锐的直觉和过人的智商就发挥了作用,几乎从不犯错。

心理感悟: 一鸣惊人,既会惊喜了朋友,也会惊醒了敌人。

粮官王垕王垕按照曹操的吩咐,用小斛分发军粮,果然引起了军士们的愤怒。这些用命在浴血奋战的士兵,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军粮或军饷被克扣。曹操暗中了解了情况,悄悄把王垕叫进帐来。

我想问你借一样东西,来安抚军心。你的妻儿老小我会善待抚养,你不用太过担心。

丞相要借什么东西?

丞相,我没有罪啊,我是按你吩咐做的!

我还提醒过你军士会抱怨的。为什么要砍我的头啊?

我要借你的项上人头。

曹操下令将王垕立即斩首,将首级悬在旗杆上示众。并张贴一纸榜文,上面写着王垕的罪状。

就是这只“羊”要比真正的责任者软弱可欺。反之,就达不到“替罪”的效果了。

大王,您丢的肉就是被他偷吃的,嗝—— 而“替罪羊”之所以成为一种现实需要,是因为情势的驱动。人们需要平息某种不良的趋势,或者需要宣泄某种不良的情绪。

我知道你没有罪。但是如果不杀你,三十万军心就要哗变了。

曹操转移了众军士的注意力。

罪魁祸首已经伏法,大家也就没怨言了。

王垕是一只不折不扣的替罪羊。选择替罪羊的重要前提,很多人将这一事件视为曹操大奸大恶的重要例证。但在整个事件中,曹操虽然残忍,却不奸猾。

真正的奸猾之徒应该不由分说就将王垕斩首。

这样,他的的奸恶行为就永远不会为人所知。

但曹操并没有这样做。他对王垕说清自己的意图,还告诉他不用担心家里的老小。

这样说明曹操内心多少有一些率直的成分,并非铁石心肠,毫无人性。

放心去吧。

曹操没有解决军粮匮乏的办法,所以,他要制造一个责任人来承担罪责,以转移军士们的愤怒。而王垕因为职务上的便利性就成了最佳人选。

曹操这样做,体现了他存在残忍、残酷、残暴的一面。他杀吕伯奢全家和在攻打徐州时滥杀百姓这两件事就可以证实。

王垕死后,军士的情绪得到舒缓,曹操抓住时机,终于攻克寿春。

此时,探马来报,张绣与刘表联合向许都进发。曹操担心许都有失,只好下令回师。

曹操休养生息后,又率大军征讨张绣。一路上麦已苍黄,正是收割季节。但百姓听说兵来,纷纷逃窜到山中。

回师之前,曹操让吕布和刘备结为兄弟,并让刘备依旧到小沛驻扎,吕布依然镇守徐州,以便互援互助。

曹操把刘备和吕布都当成了他的棋子,所谓的互援互助,实质上是互相监督,互相制约。

大哥好。

小弟好。

曹操将村中父老,各州郡县的官吏一起请来,当着他们发布一条法令。

我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大小将校,凡践踏麦田者,一律斩首。

首先,曹操一向治军很严,这次冠冕堂皇的奉旨伐罪更要塑造皇师正面正义的形象,与其相应的外在包装是绝不可少的。

其次,如果百姓都逃离到其他地区,后方不稳,前方如何克敌制胜?

最后,这些即将成熟的麦子就是潜在的军粮。百姓逃离,无人收麦,就会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

曹操为什么要颁布这一条法令?

心理感悟:无原则执行上级命令者最容易成为“替罪羊”。

曹操颁下严令,众军士经过麦田,无不小心谨慎,下马步行,百姓称颂不已。

忽然,麦田中飞起一只斑鸠,从曹操的马头旁边飞过。马受惊狂奔,将麦子踩倒一大片。

曹操刚刚下了严令,自己就触犯了。如果放过自己,军令就形同了儿戏,但如果按照命令,就是死罪。

曹操再喜欢砍脑袋,也不能砍了自己的脑袋啊。

曹操知道这件事情越拖越对自己不利。

他当即找来掌管军法的行军司马,问他该如何处置自己的踩麦之罪。

这是曹操的缓兵之计。他制定的军法,哪能不知道该怎么处置呢?曹操知道,自己绝不能砍了自己的脑袋,而下属们也肯定不会同意砍自己的脑袋。

但问题是,既要维系军法的严肃性,又要保住自己的脑袋,需要一个非常过硬的理由。要想出这个理由是很有难度的!

人在着急的时候往往是狗急跳墙,而不是急中生智。所以,曹操找来行军司马,是为手下这帮足智多谋的人才提供一点缓冲的时间。

丞相的话,就是命令。您说了,谁敢不从?曹操等了半天,也没有人站出来为自己提供一个免死的理由。

混蛋!

蠢材一个!

这番话不但没有为曹操提供一个好的借口,反而让情势雪上加霜。因为他把话捅破之后,曹操就更难给自己找台阶了。

曹操这是在假戏真做。在生活的舞台上,假戏是不能假做的,惺惺作态只能增加他人的反感,只有逼真的假戏才能取得良好的收效。

我自己制定的军法,如果自己都不能遵守,那还怎么服众呢?!

不答应嫁给我,我就跳下去!

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

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

曹操知道众人一定会抢夺他的剑,让他自刎不成的,但他最需要的还是一个理由。

理由!我要理由!

曹操闻郭嘉之言,如获至宝,曹操自小不爱读书。《春秋》这本书他根本没有重视过。

但此刻,这本书顿时变得权威、神圣,光辉万丈。

既然《春秋》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那就暂时先记下我的过失吧。

不过,死罪虽免,我还是要割发代首,以示惩戒!

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果有谁损伤了自己的头发胡子,就会被视为不孝之举。所以,曹操当众割发,也确实可以算得上是很严厉的处罚了。

千军万马本来想等着看一场笑话,现在却心服口服了,大军再次开拔,果然是一路秋毫无犯。

一起本来会对军心造成重大影响的恶性事件,竟然变成了军事纪律教育的活教材。曹操此举,可以说是转负为正的鲜活实例。

曹操退至淯水之畔,想起去年在这里被张绣袭击,典韦舍命相救的旧事,如今又遭败绩,令曹操这个本来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号啕大哭起来。

曹操挥师杀向张绣,但张绣的谋士贾诩,足智多谋地坐镇指挥,将曹操击得大败。

曹操在此祭奠典韦、侄子曹安民、长子曹昂,曹操性情流露,痛哭不已,众军也深感曹操对部下情深意重,纷纷落泪。

在哭声中, 曹操所部已经成为了一支哀兵。哀兵必胜, 曹兵将报复的怒火撒向了张绣、刘表联军。曹操又一次上演了“ 转负为正” 的神奇能力, 张绣、刘表再次败退。

原来, 袁绍看到曹操将汉献帝这个绝佳的资源运用得称心应手,不由也眼馋了, 也想攻打许都,“ 奉迎” 天子, 号令四海。

此时,曹操接到急报,说袁绍要趁曹操远征之际,袭击许都。

曹操怎么愿意放弃这个稀世珍宝?当即退兵回都。

心理感悟:在认知上的自我设限会让你错失很多资源与机会。

袁绍得知曹操回师,就改变主意,转而以征讨公孙瓒为由,向曹操借兵借粮。曹操见袁绍口气傲慢,十分不满,想出兵讨伐。但又担心袁绍势力强大,难以取胜。

疑虑之间,曹操先后问计于郭嘉与荀彧,二人意见不谋而合,都提出与袁绍开战的时机尚未成熟,目前应该先消灭吕布。

曹操用封官的方式稳住袁绍,让他去进攻公孙瓒,然后给刘备送去密信,要刘备配合进攻吕布。

但刘备的回信却被吕布获得,得知曹刘二人在暗中勾结对付自己,吕布十分愤怒,立即派高顺、张辽领兵直接杀奔小沛。

刘备闻报,当即派简雍去曹操处求援,自己和关张等人镇守城池。

我和吕布是结拜兄弟,无怨无仇,为什么你要引兵来攻?

刘备为什么要堂而皇之地撒谎?

撒谎一般与罪恶感和羞耻感有关。当一个人做出了与自己形象不符的丑事时,就会有一种罪恶感。

而当这件丑事被外人所知,又会产生极大的羞耻感。为了避免羞耻感,人们往往选择说谎来加以遮掩。说谎之后,则又产生新一轮的罪恶感。

小孩子吃糖对牙齿不好,我是在为他着想。

刘备暗中背叛了结义兄弟吕布。这显然和他一贯标榜的“仁义”背道而驰。

所以,刘备必定会拼命遮掩此事。况且,他还不知道密信已被截获,也就更加理直气壮地说谎了。

我们已经截获你的密信,你勾结曹操,要暗害我家主公,还敢在这撒谎?!

刘备面红耳赤,退下城墙,任高顺如何侮辱喝骂,只是不理,也不出战。

关羽在西门镇守,张辽前来攻打。

缩头乌龟!

不仁不义!

滚出来!

我看你仪表堂堂,怎么甘心追随一个狼心狗肺的贼子?

吕布的名声实在不怎么好,张辽听懂了关羽的潜台词,内心也有些不好意思,因此低头不语,也不令部下攻城。

小辽是位好同志!

张辽改到东门挑战。镇守东门的张飞出城与张辽厮杀。关羽闻报,担心张飞伤了张辽,急忙赶到东门。

张辽看见关羽,心知不是对手,急忙退去。张飞正想追赶,却被关羽劝止。

关羽说了两句话,竟然让张辽愧疚不语,实在有些出乎关羽的预料。张辽的这个举动相当于给了关羽一个巨大的恩惠,让他从此不但高看张辽一眼,而且对张辽充满了回报之情。

张辽怕我而走,哥哥为什么要将我叫了回来?

张辽可不是怕你而走。是我昨天说了他一顿,他有些耻于在吕布手下听命,也有些想归顺之意,所以才会见到我来,就退走了。这兄弟两人都将张辽的退走归功于自己。张飞认为张辽是惧怕自己而退。而关羽则认为张辽是被自己的话打动,不好意思与自己见面才退的。

这兄弟俩无伤大雅的分歧,其实正好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上普遍存在的自利性偏差。人们面对某项成功中自己所起的作用,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贡献。

我的!我的!

功劳夫妻两人总是认为自己做了更多的家务。

公司的管理层总是认为公司的盈利应该更多归功于自己的商业智慧和辛勤付出,而不是其他的高管。

我干得多!我干得多!

是我!

是我!

是我!

甚至连科学家也不例外。班廷和麦克劳德因共同发现胰岛素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班廷声称,作为实验室领导者的麦克劳德更多的时候充当的是研究的障碍而不是助力。而麦克劳德在与该项发现有关的演讲中根本不提及班廷的名字。

他是障碍!

跟他没关系!

吕布见高顺、张辽攻城不下,亲自率兵来攻,并指责刘备背信弃义。

刘备又一次撒谎。

说谎总是这样,当你启动了一个谎言后,为了掩盖这个谎言,你必须一个接一个地继续撒谎,以堵住越来越多的漏洞。

曹操打着天子的旗号,给我写信,我不得不回信啊。我其实是假意迎合。还望兄长能够理解我的难言之隐啊。

撒谎要让人信以为真,并非易事。在短短的瞬间,要顾及很多个细节,诸如用词、停顿、声调、表情、手势、呼吸、脸颊的变色、冒汗等。

最容易暴露谎言的是表情,因为面部表情与大脑中的诸多情绪区域直接关联,当情绪产生时,面部肌肉会不知不觉被激活,说谎者很难控制由此造成的微妙表情变化。

而说谎往往会带来内心的罪恶感,罪恶感的存在直接导致在表情神态上的不自然。这也是谎言会被人识破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