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
墨斗鱼,看上去身体很软,好像没有骨头一样,其实在墨斗鱼(又称乌贼)身体内有很薄的内骨骼,组成一个软的内壳。虽然称它为墨斗鱼,其实它不是鱼,而是属于具有内壳的软体动物头足类。
那么它们的祖先是个什么样子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大概还得借助它们祖先留下的遗体化石来说明。在我国东北找到过一种化石,个体很小,像一支小牛角,所以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直角石。还有一类化石,身体像古代人射箭时用的箭头,人们就叫它为箭石。它们都像蜗牛似的有一个坚硬的外壳,把软体部分包在里边。通常直壳的种类较多,卷壳的很少。在5~4亿年前这段时间里,它们几乎遍及世界,到了3亿5千万年前左右,又几乎全部灭绝了,所以人们很难确切知道它们的全貌。直到1832年欧文教授对现生的鹦鹉螺作了详细报道之后,人们才把已经灭绝的种类如直角石、箭石、菊石和它们的现代后裔乌贼等有机地联在一起。
鹦鹉螺,属软体动物的头足类,它的壳体背腹旋成圆盘状,个体较大,直径可达20厘米,壳口长达8厘米。壳体表面光滑,呈灰白色或淡黄色,其上具有红褐色呈放射状的斑纹,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真是漂亮极了。旋转的壳是由许多壳室组成的,各个壳室之间的隔壁简单,只是中部都向后凹成一短管,各短管之间相连成一个管子,并与被旋转在圆盘中心最小的壳室相通。有一个壳室是它的软体居住的地方,其他各室均充有空气,叫气室,有减轻身体重量的功能。通过对气室内空气的调节,或沉于水底或浮出水面。它的这种结构与早已在地球上灭绝了的直角石、箭石完全是一样的,这证实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根据含现存的鹦鹉螺非常珍贵有鹦鹉螺化石的岩石性质判断,过去在地质史时期它们就一直生活在广阔的海洋里,而现生的种类也生活在海洋,说明它们祖祖辈辈就一直没有离开过海洋。现在的鹦鹉螺通常生活在数百米深的海底,壳体向上而头向下,凭借着众多触手在海底岩石上或珊瑚礁上爬行。受到海浪的冲击,它们也常常漂到海面上来,但不久即沉入海底,在那里过着宁静的隐居生活。
它是一种极为稀少的生物,因此非常珍贵。海员每当在茫茫大海上拾到一支漂浮上来的鹦鹉螺,都将其视为珍宝。这种动物雌的较多,雄的很少,但个子要大些。它们多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印度洋及菲律宾附近的太平洋水域。它们从不吃植物,而是以小鱼为生。
从化石记录看,最早的头足类都具有坚硬的外壳以保护身体。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生物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那些具有笨重外壳类型的就逐渐被淘汰掉了,今天只剩下可怜的鹦鹉螺孤单单地生活在大海之中。而那些把坚硬外壳变成柔软内壳的种类,如乌贼,不仅减轻了重量,而且也适于过游泳生活。因此,现在生活在海洋中的鹦鹉螺和乌贼相貌虽相差甚远,但它们是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
海底鲜花——珊瑚与海葵
珊瑚石是大家所熟悉的珍贵观赏物。它是由海里的低等无脊椎动物珊瑚虫的骨骼沉积聚集而形成的。由于生物及其骨骼共用一个名称,为了区别二者,人们称其骨骼为“石”,称其生物体为“虫”。一些珊瑚虫聚在一起,成为群体,由于群体的不断聚合,其骨架亦在不海葵是一部原始而又简单的吞食机器,只能对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产生反应。它貌似一朵无害的柔弱的鲜花,但实际却是一种靠吃其他生物为生的动物断向宽度和高度发展,从而形成了形状万千、生命力巨大、色彩斑斓的珊瑚礁。
群体生活的珊瑚虫,它们的骨架联在一起,肠腔也通过小肠系统联在一起,所以这些群体珊瑚虫有许多“口”,却共用一个“胃”。而能建造珊瑚礁的珊瑚虫大约有500多种,这些造礁珊瑚虫生活在浅海水域,水深50米以内,适宜温度为22~32℃,温度低于18℃则不能生存。所以在高纬度海区人们见不到珊瑚礁。
珊瑚虫的触手是对称地生长的,根据触手的数目,可将珊瑚虫分为六放珊瑚和八放珊瑚两个亚纲。
珊瑚虫一般都是肉食性的种类,用水螅芽的触手捕食。在珊瑚虫的身体内,存在着一种很小的动物——虫黄藻。虫黄藻与珊瑚虫构成一对共生的伙伴,如果一方遭到破坏,另一方也无法生存。
除上面介绍的珊瑚虫外,颜色鲜艳,如花朵一般舒展触手的海葵也属于珊瑚纲。海葵大多是单体生活的,体态比一般珊瑚虫大得多。海葵是肉食性种类,靠鲜艳的色彩吸引小动物珊瑚自己无法移动来寻找配偶,水成了它们的媒介,触手上有刺细胞,可以分泌出有毒物质,海葵就是利用这些刺细胞捕食和御敌的。一般的小鱼小虾都不是它的对手。海葵触手毒性较大,所以在珊瑚礁海域游泳和潜水一定要注意安全。
但是有一种小鱼叫作双锯鱼,它却能与海葵和平共处。这种小鱼身上有着美丽的条纹,在海葵的触手间自在地游来游去。其他小生物往往被这种现象所迷惑,而不知危险。一旦触及海葵,就会被立即捕获,成为一顿美餐。双锯鱼与海葵的共生现象,以及海葵毒为何对双锯鱼毫无影响,这些问题都是科学家们所感兴趣的课题。
夏眠动物——海参
海参是潜居于从深海到浅海底部泥沙里的一种棘皮动物。在它那细长的、肉乎乎的身上,长满了肉刺,颇像一根黄瓜,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海黄瓜”。在海参身体前端的中央有一小孔,这是它的嘴。它从嘴里吸进海水,再从肛门喷出。在海参嘴的四周,有一圈圆柱状像茉莉花似的触手,这是它取食的工具。在它身体的腹面上还有许多管足,它凭借着这些管足,可在硬底质的海底爬行。
海参约有900种,分布在世界各海洋里。我国的海参种类较多,其中有20多种可以食用。像刺参和梅花参是中外闻名的海产珍品。
不少人都觉得海参软绵绵的,没有骨头,其实不然。海参是有骨头的,只是它的骨片大多退化而且埋在体壁内,又非常小,要在显微镜下放大几十倍才能看清。据统计,有的海参体内有近2000万个小骨片呢。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这些骨片中较明显的是石灰环,它像一圈项链围在海参的咽喉四周,有的海参在泄殖腔附近还有薄薄的肛板。
海参的身体像个长圆管,它肌肉发达,可以自由地延伸和卷曲。海参行动迟缓,很难逃脱水中善游的食肉动物的袭击从海参的小骨片上,可以了解到它们发展的历史。早在6亿多年前,海参就出现在地球上了,它们生活在细沙海底、岩礁底或珊瑚沙底等地方。经调查研究发现,深海海参的种类很多,在4000米深处,它们占那里总生物量的50%,而在800米深处,则高达90%,可见深海海参有极强的适应深海环境的能力。
海参不爱活动,行动缓慢,在生存的竞争中,“练”出了一套特殊本领:一旦遇到敌害,在万不得已的时刻,它能从口中把内脏吐出来,“送”给对方,自己趁机溜走。请不用担心,它不会死。这种动物的再生能力极强,过不了多久又能长出新的内脏。
说来有趣,不少动物到了秋末冬初,由于气候寒冷及食物来源断绝,先后躲到树洞、岩洞、泥土下去“冬眠”。海参却相反,它有个夏眠的习惯,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海参是以浮游生物为生的。当小生物多的时候,它们就大吃大喝,生活过得很愉快。然而,入夏以后,上层生物都浮到海面进行一年一度的繁殖。这时生活在海底的小生物也浮到了海面上,以吃小生物为生的海参都饿得爬不动了,作为应付这一期间挨饿的对策,它们除了“睡眠”外,别无办法。既然一般动物在冬季迫于食物中断可以进行冬眠,那么,海参迫于夏季的食物中断,又何尝不可以进行夏眠呢?
美丽的软体动物——海兔
软体动物中有一种是裸鳃类,它们的身体上具有十分鲜艳的彩色条纹,形状奇特,而贝像胶状气球的海兔,靠吸水膨胀改变自己的形状。它头上的角状突起用来品尝食物壳则都退化了,藏在体内。其中最美丽的一种裸鳃类就是海兔。海兔的头上长有两个角状突起,像长耳朵的兔子,所以得名。这两个角状突起是它们的感觉器官,一旦遇到危险,就会马上缩回身体里去,同时还会排出一种有毒的紫色烟雾,起到了驱逐敌人的作用。因此,许多鱼类都不敢欺负海兔,这也是它们的一种避敌手段吧!
海兔是草食性动物,除了海草,什么也不吃。它们和陆地上的蜗牛一样,有一条长长的舌头,上面布满了细锐的牙齿。海兔的胃里也有“牙齿”,可以进一步磨碎食物。
和许多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一样,海兔等裸鳃类动物也是雌雄同体的,这样可以增加生存的机会。它们为了自身的发展,也需要不断进化,所以即使雌雄同体的生物仍然需要异体受精。海兔产卵、繁殖以及小海兔孵育成长的全过程,人们还不甚了解。
海星与海胆
海星和海胆都属于棘皮动物。海里的棘皮动物种类非常多,除了大家所熟悉的海星、海胆、海参外,还有海蛇尾(即筐鱼)、海百合等。棘皮动物是一种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具有五辐射体制。
海星分布于太平洋区域,生活在海底,过底表爬行的生活,它的五辐射体制十分明显,海星代表着比海葵更高一级的进化发展阶段五条触腕伸出,真像美丽的五角星。
海星的体内有水管系,一直分布到触腕上,触腕上有管足,可分泌黏液。海星靠腕足上的吸盘形成真空,就可以牢牢地吸附在基质上。海星的腕具有非常强的力量,可以拉开双壳类动物紧闭的贝壳。也有的学者认为海星还能分泌一些化学物质,麻醉双壳类的闭壳肌,然后将胃翻出把贝壳动物和软体动物包起来吃掉。
海星是一种肉食种类,主要吃软体动物的腹足类或双壳类。海星吃东西很奇特,它依靠体壁收缩,喷出贲门胃,贲门胃翻出体外,包住食物消化,再缩回,把食物送入口中。
由于海星主要以双壳类动物为食,所以它对养殖扇贝等危害极大,被认为是养殖业的敌害。
海胆,体形为圆球形,长满棘刺。观察空的海胆,也就是石灰质胆壳,可以看到扇圆的胆壳上也有明显的五辐射痕迹。
海胆分布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为暖水性种类,喜欢栖息在潮间带以下的海区礁石间,或是较坚硬的泥沙质浅海地带,凿穴钻洞,潜伏海底生活。
海胆浑身是刺,有的种类的棘刺上还有毒腺。海胆运动只能用棘缓慢调整,所以它的活动范围很小,只在洞穴附近觅食。
海胆由于种类不同,它们的“食谱”也各不相同。有些种类是“素食主义者”,以海藻为食;有些种类是杂食性的,从原生动物到微生物等都可作食物;另一些种类是腐食性,以其他动物的尸体为食;还有一些是肉食性的种类,它们以石头上或珊瑚礁上的附着生物和爬行缓慢的小动物为食。有些海胆也是养殖业的敌害。
棘皮动物的经济价值也很大。除了名贵的海参外,海胆也可食用。每年夏秋,海胆的生殖腺成熟时,是采捕海胆的黄金季节,食用海胆即是食用其生殖腺(海胆黄)。经过加工的海胆是出口创汇的珍贵食品。许多国家已将它们摆上“国宴”。
章鱼
章鱼并不是鱼类,而是软体动物,属于头足纲。它有8只像带子一样的脚,弯弯曲曲地漂浮在水中,所以渔民们又把章鱼叫作“八带鱼”。
章鱼力大无比,残忍好斗,足智多谋,不少海洋动物都怕它。章鱼是一种敏感的动物,它的神经系统是无脊椎动物中最复杂、最高级的,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在脑神经节上又分出听觉、嗅觉和视觉神经。它的感觉器官中最发达的是眼,不但很大,而且睁得圆鼓鼓的,像猫头鹰似的。章鱼眼睛的构造很复杂,前面有角膜,周围有巩膜,还有一个能与脊椎动物相媲美的发达的晶状体。此外,在眼睛后面的皮肤里有个小窝,是专管嗅觉用的。
章鱼之所以能在大海里横行霸道,是与它有着自卫和进行攻击的“法宝”分不开的。
其一,它有八条感觉灵敏的触腕,每条触腕上约有300多个吸盘。每个吸盘的吸力为100克。一条体重20千克,触腕长3米多的章鱼,它的总吸力可以达到200千克以上。若是被它的触腕缠住,便难以脱身。章鱼的腕和人的手一样,有着高度的灵敏性,用以探察外界的动向。它休息的时候,总有一两条触腕在“值班”。即使它睡着了,“值班”的触腕也在不断地向四周移动。如果外界有什么东西轻轻地触动了它的腕,它就会立刻跳将起来,并从墨囊里放出浓厚的墨汁,把自己掩藏起来,趁机会观察敌情、准备进攻或撤退。章鱼可以连续6次往外喷射“墨汁”,过半小时后,又能积蓄很多“墨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