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市场学教程(第二版)
48096700000007

第7章 金融市场概论(5)

3.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与发展阶段

1957年,欧洲货币市场出现于伦敦。二战后东西方冷战的升级、美国严格的金融管制及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促成了美元资金向欧洲集聚。20世纪50年代,英国发生英镑危机。为保卫英镑,英格兰银行提高利率,加强外汇管制,防止英镑外流,导致伦敦商业银行大力吸收美元存款,并贷给客户以摆脱业务紧缩的困境,于是出现了在美国境外的美元资金借贷市场。与此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持续逆差,大量的美元、黄金储备流向境外,美元地位岌岌可危。美国政府为防止美元外流,采取了严格的金融管制措施,有些西欧国家为防止美元流入过多,也采取了一些限制性的措施。西欧国家的商业银行为躲避本国的金融管制,纷纷将资金移至国外,于是形成了欧洲美元、亚洲美元等离岸金融市场。与传统的金融市场相比,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参与者及交易货币均与市场所属国、交易货币所属国无关,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国际化。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使国际金融市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又形成了大量石油美元,在石油输出国较集中的中东和亚洲地区也出现了新加坡、香港等离岸金融市场,这些后起的金融市场与加勒比海地区的簿记型离岸金融市场一起,有力地推动了新型国际金融市场向全球扩散,并促使美国放松金融管制,开放本土的离岸金融市场。

这一阶段,东京凭借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以及位于纽约、伦敦之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全球金融市场24小时不间断交易的连接点,并发展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与纽约、伦敦并列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金三角”。

4.新兴金融市场的崛起和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新兴的金融市场也逐渐建立与发展。

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工业化初期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是新兴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因;而这一阶段全球金融管制的放松、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强、技术革新、金融创新、筹资证券化的趋势,则是推动新兴金融市场发展的外部条件。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巴西,东亚地区的韩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是新兴国际金融市场的典型。这些新兴的金融市场正在向国际性的金融市场发展,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也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法制监管不完善及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在金融自由化趋势和国际游资充斥的背景下,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和危机。20世纪90年代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都与新兴金融市场有关。在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控、防范,以及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是保证国际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中国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旧中国的金融市场

(1)旧中国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货币信用历史。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已出现了兼营银、钱的邸店、质库等。进入明朝中叶,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在浙江杭州、宁波等地出现了市镇勃兴、商业繁荣的局面,同时也带来金融业的兴盛,出现了金融市场的萌芽形态——钱业市场。钱业市场是钱庄之间兑换货币和调剂资金余缺的场所,从开始的交易量不多、没有固定场所的无形市场逐渐发展为定期交易的有形市场。到了明末清初,在浙江等地已形成宁波、绍兴、杭州、湖州、温州等多个钱业市场。清代中叶,钱业市场在浙江、江苏等地普遍发展,其中上海、宁波、绍兴、杭州、苏州等地逐渐成为钱业中心市场。这些钱业市场与当地工商业联系紧密,是我国金融市场的最初形态和旧中国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封建社会迅速分解,一方面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金融势力随之迅速入侵我国,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来华设立银行、发行货币,很快成为旧中国金融市场的垄断势力。同时,中国民族工业和金融业也有了初步发展,1897年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办的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银行业的兴起对以银行业为主体的新兴金融市场的出现提出了要求,并创造了条件。我国的金融市场就以上海为中心,由大城市到中等城市,由浙江一带到沿海其他城市,又由沿海城市到内地逐步发展起来。

上海自1843年对外开放、1845年开辟租界以后,很快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的对外贸易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许多全国性银行的总行设在上海,其余全国性银行的绝大部分在上海设立分行。全国近半数资金在上海集散,各地的存贷款利率和金融行市围绕着上海的利率和行市变动。上海有全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黄金交易量在远东首屈一指,外汇交易量也很大。

抗日战争爆发,我国大片领土,包括上海、北平、天津、广州、武汉等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先后失守,国民党政府西迁到重庆,使重庆成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自然也成为金融中心。但当时全国处于战争状态,在大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丧失和重庆金融市场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重庆金融市场中心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与原来的上海金融中心相提并论。

抗日战争胜利,上海等沦陷区收复,国民党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上海重新设立证券交易所,接着开放外汇市场,逐步恢复了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很快发生内战,经济进一步衰落,通货恶性膨胀,金融市场不仅无法恢复兴盛状况,而且愈加衰败,到上海解放前夕已濒临崩溃。

(2)旧中国金融市场的特点。旧中国的金融市场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外国金融机构居统治地位。外国金融机构在华设立分支机构,外国货币在中国市场大量流通,金融市场被外国金融机构垄断。第二,金融市场业务畸形发展。在金融市场上,黄金外汇交易量较大,货币兑换也较发达,证券市场规模较小,而且以公债为主,银行借贷不多,票据贴现不发达,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第三,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帝国主义势力范围的划分,使东南沿海城市的商品经济和金融市场比较发达,而内地一些城市的金融市场发展非常缓慢。总之,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使当时的金融市场既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也有难以避免的局限性。

2.新中国的金融市场

(1)改革开放前的金融市场。解放初期,生产停顿、经济萧条、通货恶性膨胀、金融市场极度混乱。为稳定经济和金融,人民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整顿金融市场。主要的措施有:将官僚资本主义金融机构收归国有;对私营金融机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肃清国民党货币和在我国流通的外国货币,统一货币发行;禁止金银计价流通和私相买卖,由国家统一购销管理;由国家统一管理集中经营外汇;建立新中国的金融机构;遏制通货膨胀等。经过一段时间整顿,金融市场秩序恢复正常。

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金融市场不起作用,只能逐渐消亡。

(2)改革开放后的金融市场。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确立,金融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也得到确认。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和微观经济主体地位和利益的逐步确立,不仅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经济货币化程度逐步提高,而且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和投融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市场的作用相应加强。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我国的货币市场已发展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和货币基金市场的市场体系。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我国债券市场已形成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证券交易所市场为辅、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为补充的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债券的品种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中央银行票据、金融债券、企业债、公司债和资产支持证券等。我国的股票市场已逐渐形成由沪深交易所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三板市场)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提供融资和投资的平台。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的融资规模、总市值、成交总额在国际市场上已位居前列,对外开放的程度也日渐扩大。我国的基金市场规模日渐扩大,品种逐渐增加,截至2009年中已有60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520只基金,基金的品种包括封闭型基金、开放型基金,按投资对象划、分已有股票基金、指数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混合基金、保本基金、伞形基金、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上市开放式基金(LOF)、QDII基金等,基金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重要的投资主体。随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不断完善,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机制不断健全。外汇市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进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我国的黄金市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除了传统的金饰品、金币、金条市场外,已成立黄金交易所,推出黄金现货交易、远期交易、延期交易和白银、铂金交易,上海期货交易所还推出黄金期货交易,黄金价格已实现市场化。我国的衍生品市场也取得初步发展,除了商品期货外,已有债券、利率、外汇远期交易、人民币互换交易、可转换债券、权证和少量的资产证券化品种。不久的将来,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还将推出金融期货、期权交易。可以确信,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欧洲货币市场,现在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近几十年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若干发展趋势,但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是最本质、最主要的趋势,其他趋势或者是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动因,或者是表现、影响,它们都围绕着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这一主流趋势而展开。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是国际金融市场之间,以及国内和国外金融市场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影响日渐加深,逐步走向统一的全球性金融市场的过程。

(一)金融市场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

整个20世纪,世界经济经历了全球化的过程,进入新世纪,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线。经济全球化表现在三个方面:贸易自由化、生产跨国化、金融市场一体化。

贸易自由化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及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现象,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内容是各国对外开放本国的市场,主旨是限制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正式生效运转,并取代了关贸总协定,是世界贸易一体化的雏形,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形成的重要标志。贸易自由化对金融市场一体化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贸易自由化首先带动双边和多边的支付业务和外汇交易活动;其次带动围绕贸易而进行的国际融资和投资活动,进而引起国际信贷资本和证券资本的流动,促进国际金融业务开展。贸易自由化经历了从商品贸易自由化向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过程。在服务贸易开放谈判的初期,涉及的主要领域是交通运输、旅游业、技术贸易、教育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服务贸易谈判开始涉及金融领域,1997年世界贸易组织通过的服务贸易开放协定明确了各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原则,要求各成员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生产跨国化是主要动力。生产跨国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生产过程日益形成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产业链条。国际分工的细化和深化,使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成为推动生产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跨国公司不仅在生产总值上成为全球的重要部分,而且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并主导着全球的投资活动和科技开发和应用。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上升,成为推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重要力量。首先,跨国公司是国际外汇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生产经营、资金调度、套期保值及境外销售活动产生对外汇交易的需求。其次,跨国公司对国际结算的需求与日俱增,需要相应的金融机构和清算系统准确、快速地完成。

再次,跨国公司对融资的需求快速增加,跨国公司的投资通常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常常寻求国际融资,包括在国际证券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国际信贷市场筹措资金;同时跨国公司对所设分支机构所在地的融资需求也不断加大,这又密切了当地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跨国公司还通过并购重组向新兴行业和新兴市场经济区域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