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寺庙
48111200000010

第10章 重要的佛教寺庙(7)

该塔是一座密檐楼阁式砖塔,八角九层,创建于宋淳化五年(994),竣工于嘉祐二年(1057),历时63年完工,其工程之浩大,结构之复杂,不言而喻。塔高55.7米,塔基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镌刻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塔身为青砖砌就,塔内一至四层设塔心,内辟券洞,砌有台阶,可拾级而上。自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登塔须沿塔壁外腰檐左转90度进入上层门洞。塔身上置铁质塔刹,由覆钵露盘、组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自宝盖下垂八根铁链,由第九层塔檐角上的八尊铁质金刚承接,在塔内延续到地下。起避雷作用。辟支塔造形匀称,比例适度,精细壮观,雄伟挺拔,宋代大文学家曾巩曾形象地描绘道:“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从辟支塔往西走不远,便是墓塔林,即灵岩寺历代高僧的墓地。塔林中有北魏、唐、宋、金、元、明遗物。规模可与嵩山少林寺的塔林相媲美。与少林寺不同的是灵岩寺塔林是石塔,石塔之多,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每座塔一般都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呈方形、圆形、八角形,一般都有浮雕装饰。塔身一般较高大,上刻僧入法名年号。塔刹则有相轮、覆盆、仰月、宝珠等图案造型。每座墓塔旁通常还有一通墓碑。记载着高僧的经历,是研究佛教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灵岩寺中泉水众多,有甘露泉、卓锡泉、白鹤泉等。寺周围景色秀美,著名景点有朗公石、明孔洞、御碑崖、一线天、可公床、对松桥、滴水崖、十里松、黄茅岗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绝好去处。

1961年,灵岩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济南兴国禅寺

兴国禅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千佛山上。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虞舜曾躬耕于此,故有“舜耕山”之称。寺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原名“千佛寺”。唐贞观年间(627-649)重修,改名兴国禅寺,并沿用至今。

兴国禅寺依山而建,共有五座殿堂,分两个院落,禅院深邃幽静,殿宇雄伟壮观,殿堂分布错落有致。从山下望去,整个寺院似嵌镶在山腰的一幅壁画,令人赏心悦目。游人由千佛山西盘路拾级而上,经过古木掩映中的唐槐亭、“齐烟九点”坊、“云径禅关”坊,迎面就是兴国禅寺山门。门楼西向。上面雕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兴国禅寺”四个金色大字。大门两侧是一副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寺内最吸引人的是千佛崖。这里有九个石窟,是隋开皇年间(581-600)所造的佛教凿石造像,还有部分是唐代贞观年间造像,今尚能看出全貌的有130余尊,这些造像镂刻精湛,栩栩如生,是研究隋唐石刻艺术的重要史料。悬崖上有三个大佛洞。其中极乐洞中的佛像最为宏伟精湛。极乐洞内有佛像20余尊,正面石壁上刻有西方三圣,中间阿弥陀佛像高3米,跏趺而坐,左右侍立观世音、大势至二位大士像,各高2.5米,三圣像神态安详,雕工精细,线条优美,是隋代石刻精品。由于千佛崖终年受不到阳光照射,崖壁十分阴湿,布满青苔藤萝。佛洞中有山水渗出,水滴似银珠落下,声有琴趣。水最多的是龙泉洞,该洞内有水深3米之泉,浮雕佛像20余尊。黔娄洞,是春秋时齐国高士黔娄隐居之所。洞深数丈,高约2米,中镌黔娄坐像,洞内原六尊佛像已残缺不全。

三洞之东有石坊矗立,名“洞天福地”坊。此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青石雕砌,飞檐起脊,脊两侧饰有花纹。檐上雕有瓦垄,檐由四朵云头斗拱承托,拱下额坊有二龙戏珠,狮子舞球等精美浮雕。寺内藏经楼一名“对华亭”,因向北面对华不注山而取名。该楼像悬挂在峭壁上一般,双檐起脊,给人们以飞动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现一楼为寺院客堂,二楼收藏经书。

1983年,兴国禅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七、河南

(一)洛阳白马寺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郊,距市区十二公里。这是我国历史上修建的第一座佛教寺庙。我国的第一部佛经也在这里诞生。1961年,国务院把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因我国的第一部佛经是用白马驮回的,故名白马寺。其建筑时间之早,在全国位居第一。从西方取回的第一部经书《四十二章经》也在这里翻译完成。因此,白马寺也被尊为“释源”。白马寺自建成之后,备受封建皇帝重视,历代均有程度不等的维修或扩建,其中以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修缮的规模最大。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又增修了一座高35米的13层砖塔,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齐云塔。1972年,人民政府又对白马寺进行了全面修复,使古寺恢复了旧观。

白马寺占地面积四万平方米。其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祖堂、客堂、碑堂、方丈院、摄摩腾殿和竺法兰殿等住居两侧。

大雄殿是白马寺的主殿。殿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像。东西两侧,排列着十八罗汉的夹纻脱沙漆像。这是元、明时期的遗物,非常珍贵。

建于清凉台上的毗卢殿,位于寺的后部。两侧有摄摩腾殿和竺法兰殿。摄、竺2人,是汉明帝刘庄派人从西域请回的高僧。白马寺就是他们居住和翻译佛经而修建的。为纪念他们对我国佛教发展做出的贡献,人们在寺中为他们建殿塑像。现在,不仅殿、像皆存,而且,埋葬他们遗骸的坟墓,也还留在寺的山门内。

白马寺中历代碑刻甚多。其中,较为著名者有:金代的《释源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碑、《断文碑》,元代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明代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清代的《白马寺六景》碑等。

(二)登封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登封县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此寺建于少室山麓的丛林茂密之处,故名“少林”。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所以又称“少林禅寺”和“大少林”。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间,另一印度僧人达摩来中国,修禅于嵩山少林寺。少林寺原有建筑较多,分布较广。

现在少林寺包罗的范围除主体建筑常住院、塔林,还有寺西北阜地上的初祖庵,少溪河南岸的南园,钵盂峰下的二祖庵,寺东太室山麓的三祖庵,以及分散在寺周围的古塔、碑刻等。常住院是少林寺的主体建筑,位于少溪河北岸,院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毗卢阁)和地藏殿等,常住院自山门至最后大殿南北长300余米,现有面积约4万平方米,分前后六所院落。

山门是少林寺最前面的建筑,创修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额悬“少林寺”黑漆方匾,为清康熙皇帝御书。入少林寺山门,是一条宽阔的慢斜坡形雨道,两旁有许多历史重要的碑刻,有武则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还有日本僧人邵元所撰的息庵禅师道行之碑。寺内还有《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唐嵩岳少林寺碑》、《宋苏东坡观音赞》等。另外还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如米芾、赵孟兆页、董其昌、蔡京等人书写的碑刻。这些碑刻不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都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特别看点

碑林的尽头是“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即藏经阁),1928年这3座重要建筑都毁于军阀的兵火。

新中国成立后,天王殿、紧那罗殿、六祖堂、东西禅房和僧院已重修复原。寺内的中心建筑--大雄宝殿,重建工程于1986年6月完成,1985年7月寺内还新建了拥有14厅的拳谱堂,堂内塑造有坐禅、念经、练功、小洪拳、大洪拳、六合拳、通臂拳、罗汉拳、朝阳拳等204身拳武僧,形象逼真。特别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明代小山和尚挂帅平倭寇等,英姿飒爽,给少林寺大曾风采。

穿过法堂是方丈室,它的面只约有250多平方米。清乾隆皇帝于十五年(1750年)游祭中岳庙,路过少林寺,当晚即以方丈室为行宫。

方丈室后是达摩亭,又称立雪亭,相传这里是禅宗二祖神光为求佛法、恭候达摩、雪没双膝的地方。檐下有雕花柱,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单檐庞殿式建筑。此亭建于明代,石柱上有题记。亭内神龛中供奉铜质达摩坐像。龛上悬有清乾隆皇帝所题“雪印心珠”四字匾。此亭现为寺僧做佛事的场所,内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铸造的铜钟及其他鼓、钵等法器。白衣殿位于千佛殿东,清代硬山建筑。因殿内绘有少林拳谱壁画,所以又称“拳谱殿”。殿内神龛中供奉白衣菩萨铜像。南北山墙画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场面。北墙绘寺僧徒手搏斗图共16组。这些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少林拳的风姿。

地藏殿位于千佛殿西侧,原为清式建筑,近年重修。神龛内塑有地藏菩萨及左右二侍者像。

(三)开封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位于河南开封市,为我国著名佛教寺院之一。大相国寺相传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齐天保六年(555)在此创建寺院,初名“建国寺”,后被毁。唐睿宗时,僧人慧云重建新寺,因睿宗登基前曾为相王,延和元年(712)睿宗敕令改名为相国寺,并赐“大相国寺”匾,该寺名沿用至今。

北宋时相国寺为开封最大的佛寺,深得厚遇,寺院住持由皇帝册封。当时的相国寺占地545亩,殿阁庄严绚丽,僧房鳞次栉比,花卉满院,被赞为“金碧辉映,云霞失容”。相国寺成为皇帝平日观赏、祈祷、寿庆和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被誉为“皇家寺”。

相国寺的建筑布局为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式,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由南至北沿中轴线分布,大殿两旁东西阁楼和庑廊相对而立。相国寺门前有一古色古香的牌楼,极有民族特色。进山门迎面为天王殿,内有四大天王像和弥勒佛像,弥勒佛像两旁有一联:“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过天王殿为大雄宝殿,殿宽七间,重檐复宇,斗拱飞翘,顶覆黄绿琉璃瓦。檐下“大雄宝殿”匾,金色滚龙镶边,蓝底金字,字体工整雄浑。殿周围及月台边沿,围汉白玉石栏杆,每一立柱上镂刻有一小狮子,姿态各异。殿前石阶上有螭龙盘绕,雕工异常精巧。阶下有一小花园,园中立有太湖石,传为宋代艮丘遗物。八角琉璃殿建筑别具一格,外面是环绕一周的八角殿,附檐周围为游廊,下安雕栏,屋顶覆黄绿琉璃瓦,挑角上均悬铃铎。八角殿中间为一小院,院中耸立一亭,高约13.3米,亭顶有一个1.67米高的铜宝瓶。八角亭中置木雕密宗四面千手千眼观世音巨像,高约7米,全身贴金,相传为一整株银杏树雕成,工艺之精,令人赞叹。八角琉璃殿北为藏经楼,其楼垂脊挑角处饰琉璃狮子,下安铃铎,四周出厦,犹如游廊,门窗隔扇,皆有雕饰,十分精美。钟楼内存一口清朝巨钟,重万余斤,钟声宏亮。“相国霜钟”,为旧时开封八景之一。

八、辽宁

(一)千山龙泉寺

坐落在辽宁省千山北沟的半山腰上。这是佛教、道教圣地。著名风景区千山中的一座重要佛寺,西距鞍山市二十公里。

龙泉寺始建年代不详。传说,早在唐代这里就有了寺院。因为唐太宗东征时喝过这里的泉水,寺内泉流如龙,故名龙泉寺。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都对龙泉寺进行过修缮。以后,人们对该寺也多次维修,终使龙泉寺成为千山的一处宗教活动场所和名胜风景区。

龙泉寺现有大小建筑二十余座。全寺依山而建。主体建筑分布在三层台地上:一层有法王殿、斋堂、客堂;二层有观音庙、东西配殿;三层有大雄宝殿等。山门、钟楼、鼓楼、藏经阁、弥勒殿、韦陀殿、毗卢殿、僧房等,则布于主体建筑四周。值得一提的是,弥勒殿坐南朝北,与其他佛教寺庙相反。弥勒像也面向北方,人称倒座弥勒。为何如此呢?千山风水很好,惟北边是一个山口。为了不让好风水跑掉,人们便让弥勒佛面朝北方、镇住风水,倒座弥勒便因此出现了。

龙泉寺周围泉水清澈,松柏密布,石怪峰奇,景色优美,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游览区,至今仍吸引着八方游人。

(二)沈阳实胜寺

实胜寺,全称莲花净土实胜寺,据史料记载,沈阳实胜寺始建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当时是皇太极下令建造的,竣工于清崇德三年(1638年),从始建之日到现在已有367年历史,它是沈阳乃至东北惟一一座皇家寺院。所以民间又称它为“皇寺”,又因它属藏传佛教中的黄派,所以也被称为“黄寺”。

寺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山门门顶覆盖黄琉璃瓦,金光夺目,原有建筑,最南东西大道上有一对飞檐斗拱的木牌楼,无论几品官员到此均须下马,因为实胜寺是皇家寺院,它享受的是一品官员的待遇。正南是三楹黄绿琉璃瓦顶山门。门内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中有天王殿,后有大殿。在天王殿和大殿之间,东西都有配殿。在天王殿后两侧各有一座碑亭,内立满、汉、蒙、回四体文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