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寺庙
48111200000019

第19章 重要的佛教寺庙(16)

大佛背靠凌云山,脚踏三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气势雄伟。大佛取弥勒造象,体态端庄,比例匀称。不仅体型巨大,且雕刻技术高超。佛体头部和身上还巧妙地暗藏排水系统,以避免水流冲蚀,减弱风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六)安岳卧佛院

安岳卧佛院(遗址)位于安岳县城北面25公里的八庙乡,因其所属巨大卧佛而得名。此卧佛是全国现存盛唐时期最完美的摩崖造像,也是全国最大的左侧全身卧佛。它比大足宝顶卧佛镌刻的时间要早400多年。卧佛院内40多万字的石刻经文,是玄奘传下来的全国最早的译经版本,堪称国家瑰宝。1998年,国务院公布安岳卧佛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佛院摩崖造像位于八里乡卧佛沟。造像分布于呈“几”字形沟内的南北两岩崖壁,在长达O.5公里的范围内凿有139个大小龛窟,共造像1593尊。这些作品刀法明快,简洁洗炼。其中,尤以北岩第4窟的“释迦牟尼涅桨图”最为恢宏壮观,人们俗称“卧佛”。卧佛镌刻在距地面5米的崖壁上,全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它背北面南,头东足西,左侧而卧,两手齐腿,自然平放,面部丰盈,神态安祥,双目微闭,似睡非睡。卧佛形体修长,身着袈裟,袒胸露肌,头蓄螺髻,耳戴圆形绽花环,头枕扁形荷叶枕,维妙维肖地展现出释迦牟尼“涅¤”时那超脱一切的意境。

卧佛头顶后方,立一半身守卫力士,高1.9米,上身赤裸,左手握拳,环眼而视,洞察四周。卧佛的足踝处挺立3米高的护法力士,右手攥拳,左手五指大张,横眉怒目,威严逼人。卧佛上方刻有释迦牟尼说法图及“天龙八部”等,图中20余尊菩萨、弟子、鬼王、力士造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既烘托出他们恭听佛法、护卫佛法的严肃场面,又把释迦牟尼最后解说涅经时,诸弟子八部众悲泣、嚎哭、愁楚、凝重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卧佛院最具规模和价值的,当数南北岩壁上开凿的55个藏经洞内的大批石刻佛经。经文刊刻在洞窟的正面和两侧,总面积达150多平方米,有40万字。有《佛说报父母恩重经》等20多部,其中《檀三藏经》是现存佛经中的绝版。

二十五、贵州

(一)贵阳弘福寺

弘福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西北郊约1.5公里的黔灵山上,主创僧为赤松和尚(1634--1706年),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寺内殿宇巍峨,布局严谨,金碧辉煌的古建筑掩映于绿树浓荫中,分外雄伟壮丽和庄重肃穆。是全国重点开放的寺观之一,全省最大的佛教丛林。

该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玉佛殿、弥勒殿等可供瞻礼,并有石狮、石幢、铜宝鼎、铁鼎、钟鼓、幢幡宝盖、金字匾联等,设有法物流通处、素香斋、茶室。近年修复历任方丈灵骨塔10余座;新建贵州首座法华塔、开山祖师纪念塔、九龙浴佛石壁、钟鼓楼、天王殿、藏经楼、地藏殿、禅堂、斋堂、僧寮、尊客寮、方丈苑、碑廊等。寺内文物还有贴金佛像27尊,缅甸玉佛10余尊,《乾隆大藏经》、《中华大藏经》、《房山石经》各1部。

登临弘福寺之盘山古道“九曲径”(全径383级),沿途有“古佛洞”、“洗钵池”、“亭”、“灵官亭”等古迹;有“多行好事广积阴功”、“虎”、“黔南第一山”、“正法眼藏”等摩崖石刻。

法华经塔矗立于前山门外右前方,塔七级六面,高15米;奉藏《妙法莲华经》,塔上刻36佛及佛经摘录;塔后有《建塔因缘功德碑》。正对大门是九龙浴佛石壁,据传释迦牟尼佛诞生时,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大山门上有赵朴初所题“弘福寺”、“南无阿弥陀佛”;董必武题“黔南第一山”。入门两侧有钟鼓楼,铜钟重1500公斤,铸于明成化五年(1469)。首重殿为天王殿,供弥勒佛及护法四大天殿,殿的南侧有《地藏经》碑刻,殿外侧两壁有巨幅绘画;二重殿为观音殿,奉三十二臂观世音;第三重殿为大雄宝殿,奉释迦牟尼、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及十八罗汉,均贴真金;墙上有佛陀画传。玉佛殿释迦牟尼玉佛为缅甸籍华尼宏慧法师请自仰光。坐像高1.5米,宽1.2米,重900公斤,玉质优良,慈祥庄严。殿中还有弥勒、观音等玉雕10余尊。“放生池”旁有“曲尺亭”和长廊,亭前有樱花,春来繁花似锦。“双桂楼”前桂花绿荫如盖,入秋桂香四溢。寺后毗卢峰下有塔林,为弘福寺历代祖师及僧人、居士之灵骨安藏处。

1983年,弘福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二)贵阳黔明寺

黔明寺位于贵阳市中心区阳明路中段。贵州省佛教协会和贵阳市佛教协会均设于此。该寺是贵州省和贵阳市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寺建于明末,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重修,清末至民国及文革期间,屡遭毁环。1983年贵州省和贵阳市拨款进行修复和扩建,现有大雄宝殿、大悲阁、藏经楼等建筑。

大雄宝殿中,塑有释迦牟尼佛坐像,高2.3米,左右两旁立迦叶、阿难。后墙左右分别塑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坐像。两侧挂十八罗汉像。

大悲阁塑有千手观音菩萨像,高2.85米,善财、龙女待立两旁。阁侧建有客堂、僧寮、香橱。

藏经阁第一层为玉佛殿,供玉佛一尊,高1.5米;第二层为方丈室;第三层供玉卧佛一尊,四周排列藏经柜,珍藏有《中华大藏经》、《敦煌大藏经》、《大正大藏经>;、《房山石经>;、<;频伽大藏经>;共五部和其他佛经千余册。

该寺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对外开放,接待过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信众和游客。由于该寺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方便,每逢节假日和佛教节日,信众和游客络绎不绝,香火旺盛。

二十六、云南

(一)昆明筇竹寺

昆明筇竹寺位于昆明市玉案山,始建于元代。关于筇竹寺名称的来历,该寺弥勒殿前明朝宣德九年(1434)立的《重修玉案山筇竹禅寺记》碑记载:宋代大理国时期,鄯阐侯高光、高智兄弟到西山(指今玉案山)狩猎,看见一只犀牛奔入山中,引出一群梵僧。兄弟俩跑到跟前,僧人却无影无踪,只见他们的筇竹杖插在地上,无论怎样用力也拔不起来。第二天,高氏兄弟又去观看,只见那些筇竹仗已长出了枝叶。他们惊讶不已,认为是神仙显灵,于是便在此建寺,取名为筇竹寺。

筇竹寺的开山祖师释洪镜,俗姓李,祖籍鄯阐(今昆明)。他23岁时出家为僧,师事大理国师杨子云,1254年到中原学习禅宗教义,历时25年。1279年返回云南,在滇池地区用少数民族方言讲解大乘经典,筇竹寺从此成为云南省第一座佛教禅宗道场。

筇竹寺的主体结构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及两厢两庑组成。布局与一般寺院相近。该寺最富有特色的是500罗汉泥塑。在全国同类泥塑中首屈一指,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这些作品分别陈列在大殿两壁、天台莱阁、梵音阁,分上中下三层,上下两层多为坐像,中间一层多为立像,排列讲究对称,如左为降龙,右为伏虎;左为腾云,右为驾雾等等。所塑人物人体比例适当,肌肉骨骼、服饰衣纹皆与实人实物相近,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雕塑家在设计组雕时,大胆地运用圆圈形和集体行进的队列组合,这些罗汉似相邀到某座名山赴会,各显神通,腾云驾雾,骑豹踏鳌,往前赶去,犹如行云流水,造成强烈的动态感。整个罗汉堂既有单个的雕塑,又有组雕,多种形式,交互使用,在统一中求变化,既多姿多彩,又有完美的整体效果。塑像上的不少颜料,是雕塑家们用矿物自己研末配制,久不变色。衣饰的贴金,系用纯金打造,片薄纹美,熨贴自如,至今仍闪闪发光,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天王殿正中央塑弥勒佛像,背面为韦驮菩萨,两旁塑四大天王。大雄宝殿内有元代塑的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两壁有罗汉塑像68尊,后檐下塑关羽像,左为关平,右为周仓。梵音阁中有千手千眼观音坐像。

华严阁后的板栗园中,有筇竹寺开山祖师洪镜的舍利塔,底座为四方形,塔顶圆形。旁边还有洪镜弟子玄坚的墓塔。寺后有海会塔、梦佛大和尚灵塔、尘空大和尚灵塔、传临济正宗33世半生和尚灵塔以及传临济正宗15世性兴和尚灵塔。

距筇竹寺西北方0.5公里左右,有禅宗曹洞正宗第39世真公和尚墓塔,清道光十年(1830)立。此外,在玉案山山腰及沟壑谷地还有不少历代住持僧的墓塔。

2001年,筇竹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昆明圆通寺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城内。寺庙建筑富有江南园林特征,人称“水院佛寺”。元代的壁画和三世佛像,明代的泥塑蟠龙,是圆通寺的文物珍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此寺始建于公元八九世纪的唐代南诏时期,初名补陀罗寺。补陀罗、普陀罗,均是梵文的音译,所指的都是观音菩萨住地普陀珞伽山。因此,这里是我国较早的观音菩萨道场。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大修,改为今名。明代以后,数度维修。1977年,又全面整修,使圆通寺的面貌焕然一新。

坐北朝南的圆通寺建筑,前高后低。其中心为放生池。池中有岛,岛上有亭。岛岸之间,有石桥相通。池岸之上,回廊、亭榭环绕。其他殿堂、山石和花草树木,均以此处为中心展开。整个寺庙就是一座构思精巧的园林建筑。这在全国的所有佛教寺庙中,是独具一格的。

圆通寺的重要建筑山门、圆通胜境牌楼、天王殿、弥勒殿(八角亭)和圆通宝殿,依次布列在中轴线上。配殿、僧舍,散布两旁。

弥勒殿又称八角亭。这是矗立在放生池岛上的一座两层八角的重檐亭式建筑物。高约十米。南北两侧,各有一座三孔汉白玉石桥,与池岸相通。碧水、花树与亭榭、廊庑互相映衬,使这里不但成了圆通寺的一组中心建筑,而且也成为了一处布局得体的园林景区。这是佛寺建筑与园林建筑巧妙结合的一件杰作。

圆通宝殿也叫大雄宝殿。殿中有元代留下的三尊三世佛像。殿内两侧,排列着十二尊神像。三世佛神像前的两根立柱上,有明代留下的两条蟠龙泥塑像。墙上,有元代壁画《文殊待法图》残部。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圆通宝殿后,有数百米长的石壁。石壁之上,保留着许多古人刻写的诗文和题字。这是云南省的一座重要的古代石刻艺术宝库。

二十七、福建

(一)福州涌泉寺

涌泉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的鼓山。鼓山是福州著名的风景区,因山巅有巨石如鼓,每逢风雨大作,颠簸激荡有声而得名。涌泉寺前临香炉峰,背枕白峰,名山古刹交相辉映,风景十分秀美。

涌泉寺始建于五代梁开平二年(908),时称“国师馆”。宋时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改为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清圣祖御书赐“涌泉寺”匾额。

涌泉寺目前的建筑,多属明、清两朝以后重建和扩建,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间的格局,中轴线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主,两侧辅以其他殿堂楼阁,计有大小殿堂25个,占地16650平方米,以气势宏伟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