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饮食
48111600000018

第18章 食俗纵观(3)

端午食粽的来由,有多种说法。但民间最普遍的说法还是与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相传,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悲愤而死,楚人得知后甚是悲哀。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年端午这一天,楚国人便以竹筒贮米做成筒粽,然后投入江中以祭屈原;就这样,年年如此,从未间断。到了东汉刘秀建武年间,有一天,长沙人区回曾遇见一位自称三间大夫屈原的人,对区回说:“你们每年对我的祭祀是很好的,但是我却常常苦于筒粽被江中的蛟龙所窃食希望你们以后祭祀我的时候,可以将菰叶把竹筒塞上,再缚上彩丝,因为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后采人们遂改用菰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

粽子,又名角黍,其风味、形状、大小等各地不尽相同。北方以北京的江米小枣粽子为最佳;南加,以苏、杭一带的豆沙、火腿粽子闻名。其形制有的呈三角形、四角形,比馒头还小;有的呈长条形,足有一尺多长。

端午节除吃粽子之外,各地应节食品种类颇多。江西萍乡一带,端午节必吃包子和蒸蒜;山东泰安一带要吃薄饼卷鸡蛋,河南汲县一带吃粽子和油果;东北一些地方节日早晨由长者将煮熟热鸡蛋放在小孩肚皮上滚一滚,而后去壳给小孩吃下,据说这样可以免除日后肚疼。

在我国许多地方,流行有端午节食“五黄”的习俗。这“五黄”是指:雄黄酒、黄鱼、黄瓜、咸蛋黄、黄鳝(有的地方也指黄豆)。

雄黄,其色澄红,有解毒杀虫之功,可治痛疮肿毒,虫蛇咬伤。俗信端午节时有“五毒”之说,所谓“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民间认为,饮了雄黄酒便可杀“五毒”。《白蛇传》里写到端阳惊变的故事,许仙误信法海谗言,端午时强使白娘娘饮雄黄酒,致使白蛇显露原形。因此,民间广泛传信饮雄黄酒后能够解毒。但是,雄黄如果和烧酒同饮,稍不留意也会引起中毒。难怪清人梁章钜在《浪迹丛谈》中说:“吾乡每过端午节,家家必饮雄黄烧酒,近始知其非宜也。”现代饮雄黄酒之俗逐渐消亡。

粽子不仅是端午节的应节食品,而且还是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清代河北一些地方,端午“追节”的礼品是粽子;湖南一些地方“探节”,也是以粽子为礼品;江西许多地方,端午节走亲访友,人们都要拎一串粽子。

端午节食品,除了粽子,各地还有其他一些品种,如粉团、枣糕、糯米粥、咸鸭蛋、大蒜子、雄黄酒等等。

在江西,端午节一般都要吃粽子和咸蛋;一些地方则有“吃五子”的习俗。“五子”即粽子、包子、鸡子(鸡蛋)、油子(油炸食品)和蒜子。

在山东,人们除了吃粽子,还要吃鸡蛋。民间认为,端午吃鸡蛋不腰痛,把煮熟的鸡蛋趁热在小孩肚子上滚动,可以防治肚子痛。海阳县旧俗,年轻人端午节必携鸡蛋登山,在山顶吃鸡蛋。

说到吃蛋,有必要介绍一下浙江桐乡石门一带农村端午吃煨蛋的习俗。端午节这天,各家备好一只火盆(养蚕用来生炭火的瓦盆),同时准备好干燥的蚕豆壳,花形似蚊虫的蚊子草,以及叶似蛤蟆皮的蛤蟆草等。待午时一到,人们将蚕豆壳用火点着,接着再把蚊子草、蛤蟆草、菖蒲草等覆盖其上,使火盆生烟。俗信这种烟能熏杀蚊虫,故人们称此火盆为“驱蚊盆”。当驱蚊盆烟火旺盛之时,人们便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青壳鸭蛋,在蛋的一端敲出一个小孔,向孔内塞进一只小蜘蛛,将小孔封闭好,再将鸭蛋放进驱蚊盆中煨烤。鸭蛋煨熟后,将蛋内蜘蛛取出,即可让孩子们吃。据说,小孩子吃了这种煨蛋可以驱毒,夏天就不会生痱子和疮疖。据清顾禄《清嘉录》载,古代人们将蜘蛛列为“五毒”之一,端午有贴“五毒符”的习俗,人们将蜘蛛放人鸭蛋中煨食,可能有以毒攻毒之意。此俗在石门一带农村流传已久,至今个别地方仍有流传。

因民间有五月是“恶月”的说法,于是有在端午这天采药、制药的习俗。

温州民间在这天正午用陈皮、柴胡、藿香等制作一种中药,叫“午时茶”,药性平和,是治疗暑热的有效药。在瑞安、平阳等地,人们则取中草药和食盐及茶叶制之,所炒的盐曰“重午盐”,其茶则曰“天中茶”,也叫“重午盐茶”,此药能化食散风,十分有效。养牛之家,则驱牛上山吃草,谓可避疫病。

江西樟树的老百姓,这天都到野外挖草药。俗信药王菩萨于端午日下界,这天采挖的草药最灵。所以,用端午时挖的草药如车前草、串竹青、夏枯草、淡竹叶等中草药煎成的“午时茶。”倍受人们青睐。在峡江县,人们早饭后要上山采山楂,晾干后留夏天泡茶;据说有解渴防暑之效。

总之,端午节的食品及进食方式,有的是为纪念先贤,有的是为祛病强身而设计、传承的。人们在吃粽子、鸡蛋、大蒜、喝雄黄酒及采挖草药的时候,不仅表达了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流露了禳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食俗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

中秋佳节食月饼,是我国各地普遍盛行的习俗。

月饼作为正式节令食品,始于宋而盛于明清。苏东坡有“小饼嚼如月,中有酥与饴”之句,诗中的“酥”与“饴”道出了月饼的主要特点。专门记载宋代民俗的《梦粱录》说:“市食点心,时时皆有……芙蓉饼、菊花饼、梅花饼、月饼……就门供卖。”不过,那时的月饼还没有成为中秋佳节的节令食品。

明代,中秋节食月饼成为时尚。这是因为它与推翻元朝的统治有关。传说,元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在每十户人家中便安排一名蒙古奴隶主的爪牙,十家人只许使用一把菜刀。阶级压迫把人民推到了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便暗中串联,把“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这号召起义的纸条藏在月饼中作为联络信号,举行民族起义,十举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样月饼便成了中秋佳节的必食食品了。

明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里说:“八月十五日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说明在中秋这天吃月饼,有以圆如满月的月饼来象征月圆和团圆的意义。所以中秋节这天,家人有在外未归者,分月饼时也要替他留一份。北方天冷,月饼可以一直留到过旧历年也不坏--过年总得回家团圆吧!

我国的月饼种类繁多,因产地不同而风味各异。其中的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最为著名。京式月饼多施素油,中含素馅。著名品种红白月饼皮松馅甘,清香适口。苏式月饼油多糖重,层酥相叠。它的传统品种是吸取了江浙各地月饼之精华,如苏州的玫瑰、扬州的椒盐、平湖的枣泥等。其中以豆沙制作的最为考究,味香细腻,最易消化,尤适童叟食用。广式月饼重糖轻油,多以豆蓉、椰蓉、五仁等为馅,味道清香爽口,具有隽永的岭南风味。潮式月饼源于广东潮汕,重油重糖,馅心近似广式,辅料以糖渍冬瓜为主,质地软润,带有葱香味。其著名品种有“老婆月饼”,《清稗类钞》中有一段关于此饼冠名的来历:“广州有饼,人呼之为老婆饼。盖昔有一人,好食此饼,至倾其家,后复鬻其妻趵饼以食之也。以梁广济饼店所售者为尤佳。”

在中秋节之夜拜月、赏月之时,月饼又成了最重要的祭品。当圆圆的月亮刚刚升起时,人们就在庭院中对月设香案,摆上月饼、西瓜或其他水果作为供晶。布置完毕,即烧香礼拜。因为月亮属阴,民间素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所以拜月的都是女性。拜月之后,一家人分吃月饼。

中秋佳节除食月饼外,江南一些地方还有食“桂花糕”、“桂花酒”的习俗。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吃些花蜜糕,乃是中秋之夜饮食风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九歌》中“援北斗兮酌佳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表明我国很早起就用桂花酿酒了。在我国的长江三角洲一带,每到中秋前后,店肆中卖桂花酒的生意总比平时好得多。,人们喜食桂花,将桂花作为食品制作中添香的作料。人们用糖或食盐浸渍桂花,长期保香于密封容器中。或者在制作糕点时,和人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烧食山芋时撒上一撮,色香俱美。还有用桂花熏茶,或在袍茶时将其加进去,称之为“桂花茶”。此外,上海、苏杭人还很喜欢在节日吃糯米桂花甜酒酿。

不同民族,其节令食俗多姿多彩。布依族人中秋节晚上,有偷老瓜(即冬瓜)煮糯米饭的习俗。他们将偷来的老瓜用红布包好,一路鸣放爆竹送到缺子女的人家,主人要请他们吃酒消夜。孩子们还要到地里偷葵瓜子、花生,拿到无子女人家去炒着吃,据说这样会给无子女人家带来子女。

青海土族人每当八月十五晚上,各家把特制的大月饼、瓜果等放在当院的一个方桌上,皓月当空,全家围坐方桌,边吃边聊天。他们认为,吃得越多,吉祥越多。

壮族人家每逢中秋佳节都要赏月、吃月饼。孩子们则用柚子皮自制成各种奇形怪状的鬼脑壳,化装成高公、矮婆,到村里富裕人家桌上取食月饼。青年男女结伴到田地里象征性地偷回一些瓜果蔬菜,俗称“偷青”。认为吃了这些偷来的瓜果蔬菜以明目。

浙江湖州一带,还吃小红菱、莲子、鲜藕以及柿子等。在嘉兴、嘉善一带,则有特殊的吃黄瓜习俗。杭州民间则吃石榴、瓜果,取其种瓜得瓜,多子多福之意。绍兴人祭月,除供如盘的月饼外,还有老南瓜,个,而且必须是长形南瓜;祭祀完毕,凡有新嫁娘的人家,婆婆必将此长形南瓜塞到新妇的被窝中去,以图吉利。第二天,有的人家还要把这个南瓜煮给新妇吃。据说吃了这个采了月华的、颇似男根的南瓜,更具繁衍子孙的能力。

在山东,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晚上都要举行家宴;早餐、午餐也较平日有所改善。济南早餐米饭,中午水饺;胶东中午蒸饽饽、包子;即墨做一种特殊食品--麦箭;诸城从这天起开始吃芋头、地瓜、花生、萝卜和雏鸡,谓之“尝新”。

中秋节的饮食习俗,还有一些别的内涵。旧时,在浙江永康等地,商家都于中秋节摆酒,邀伙计、学徒上桌吃团圆饭。席间,老板以各种形式(如鸡头朝向等),来暗示对方来年是留用还是辞退。因此,伙计、学徒在席间忧心忡忡、无心吃喝。这种食俗,当地称之为“吃耽心酒”。

重阳节食俗

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因为正值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日阴并应。古时,人们把“九”作为阳数,所以也称重阳节。

重阳节的节令食品是“饮菊花酒”和“吃重阳糕”。

“登高”是古人在重阳节里的一项主要活动,而登高最初又必饮菊花酒。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方士费长房学道。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灾疫降临,你赶快在全家人的臂上都带上盛着茱萸的小布袋,然后到高山上去饮菊花酒,就可以避开这场灾难了。桓景赶紧去照办,但当晚他回家时却发现,家中的鸡、犬、牛、羊都死光了。他对着这些动物不禁叹道:“此代之矣!”据说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重阳登高饮酒,唐宋时极盛。《千金月令》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讙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白居易有《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诗:“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

重阳菊花酒,制法见《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

重阳赏菊、饮菊花酒给佳节增添了无限情趣。菊花除了具有观赏价值之外,还具有除疾祛病的功效。汉武帝时宫中每逢重阳必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风俗通义》中载:古时候河北郦县的甘谷村庄,山上遍生大菊花。菊花落英于山泉小溪,使水充满了菊花的清香。谷中30多户人家由于饮用菊花水,成了“长寿谷”。长寿者一百二三十岁,中寿者百余岁,下寿者也七八十岁。这与菊花的延年益寿之功有一定的关系。

菊花药性甘寒微苦,有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之功科学实验证明,菊花有扩张血管的功效,可以降血压,对冠心病也有一定疗效。菊花可以食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酒。”可见,保健养生才是重阳节饮菊花酒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