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神山瑰丽美姿
48118100000010

第10章 普贤道场--四川峨眉山(1)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境内,面积154平方千米,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

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着称于世。

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自古就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

画中姑娘幻化的峨眉山

从前,在峨眉县城的西门外,有一个西坡寺。有一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画家在寺内留宿,主持和尚自幼喜欢书画,时间一长,就和老画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天,风和日丽,绿柳低垂,画家邀请和尚同游乐山乌尤寺。和尚笑着推辞说:这里离乐山有几十里路,来回要一天时间,很不方便。

画家见和尚不去,便独自去了。不到半天工夫他就回来了,还带回来几幅乌尤寺的画送给和尚。

和尚心里十分高兴,但是同时也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画家不到半天就游完乌尤寺回来了?这个谜和尚一直猜不透。

又过了几天,画家来向和尚告别,并付给食宿费用。和尚坚持不收。

画家见和尚不愿收钱,猛然想起和尚喜欢画,便拿出笔墨纸砚对和尚说:你不收钱,那我就画几张画送给你。

和尚听了,满心欢喜。

不一会,画家就画好了4幅画,每一幅上都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姑娘。第一幅画的是一个身穿绿衣绿裙,头上披一条白色纱中的姑娘;第二幅画的是一个身穿红衣红裙,头上披一条绿色纱中的姑娘;第三幅画的是一个身穿蓝衣蓝裙,头上披一条黄色纱中的姑娘;第四幅画的是一个身穿黄衣黄裙,头上披一条红色纱中的姑娘。

因为古时候称美丽的姑娘叫娥眉,所以画家把4幅画题名为《娥眉四女图》。

画家把画交给和尚,并且嘱咐他:你把画放在箱子里,等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以后再拿出来挂。

画家走后,和尚想,这样好的画放在箱子里太可惜了,何不挂出来让大家观赏观赏呢?于是就把这4幅画挂在了客堂里。

一天,和尚从外面回来,忽然看见有4个姑娘正坐在客堂里说说笑笑。

和尚看着这几个姑娘很面熟、又觉得很奇怪,刚才出去时并没有见到过这几个姑娘呀,就问:你们几个姑娘是来游庙还是拜佛呀?

4个姑娘并不答话,只是嘻嘻地笑着往外跑。

这时,和尚忽然发现壁上4幅画上的美丽姑娘都不见了,原来跑出去的4个姑娘就是画上的呀!

于是,和尚就在后面追。3个姐姐跑得快点,跑到前面去了,四妹跑得慢,拉在后面。姐姐们回头一看,见四妹还在后面,就停下来等她。

这时,和尚已经追上妹,抓住了她的裙角,要拖她回去。四妹见不得脱身,就喊:大姐、二姐、三姐,快来救我!

3个姐姐见四妹被和尚拖住不放,就生气地骂:这和尚真不害羞!

四妹因为隔得远,只听到不害羞3个字,以为姐姐们在骂她,羞得满脸绯红,无地自容,便立刻变成一座山峰。

和尚忽然不见了姑娘,面前却出现了一座大山,心想,你变成山我也在旁边守着你,反正不能放走你。

3个姐姐见四妹变成了一座山,也变成3座山等着她。后来,和尚死在山旁边,变成了一个瓷罗汉,仍然守着山。人们在那里修了一个庙子,就叫瓷佛寺。四姐妹变成的4座山峰,一座比一座美。

后来人们就把娥眉的娥字改写成山字旁的峨字。大姐就叫大峨山,二姐就叫二峨山,三姐就叫三峨山,四妹就叫四峨山。从此,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并肩站在一起,只有四峨山隔了一段距离。后来,人们就把这4座山峰合称为峨眉山。

【旁注】

笔墨纸砚我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笔、墨、纸、砚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笔、墨、纸、砚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笔、墨、纸、砚则特指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

客堂为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负责对外的联络,宾客、居士、云游僧的接待,本寺院各堂口的协调,僧众的考勤和纪律,各殿堂的管理,以及寺院的消防、治安等。客堂集外交、内务于一体,事情十分繁杂。

【阅读链接】

关于峨眉山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前,峨眉山只是一块方圆百余千米的巨石,颜色灰白,高接蓝天,寸草不生。一个聪明能干的石匠同他的妻子巧手绣花女,决心用他们的双手将巨石打凿成一座青山。

天上的神仙被他们的决心和努力所感动,就下凡帮助他们。

在神仙的帮助下,石匠把巨石凿刻成起伏的山峦和幽深的峡谷,绣花女把精心绣制的布帕和彩帕抛向天空,彩帕飘向山顶,变成艳丽无比的七彩光环,布帕飘舞在石山上,变成苍翠的树林、飞瀑流泉、怒放的山花,变成欢唱的飞鸟、跳跃的群猴和游走的百兽。因为这座青山像绣花女的眉毛一样秀美,所以人们把这座青山叫峨眉山。

佛、道、武术的交融发展

峨眉山原是道家的仙山,春秋战国时期,一批又一批道家人物来到峨眉山,他们有思想、有文化、有精神境界与追求。

东汉时,道教的张陵在峨眉山周围地区设有六治,其中的本竹治就在峨眉山地区。后来,张陵的孙子张鲁于198年增设八品游治,其中的第一治就是峨眉治。

至汉代,当东汉王朝通过各种途径与西域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佛教随之传到了乐山地区。

晋代,佛教开始传入峨眉山,这些僧人在峨眉山开始修建寺庙,弘扬佛法,使峨眉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佛道并存的局面,宫观交错其间,僧人、道士竞相发展。

中峰寺创建于西晋,原先是道教的乾明观。至东晋时,观中开始出现了派别纷争,高僧慧持、明果禅师等先后到峨眉山修持。

僧人明果受到菩萨的开示来到峨眉山的宝掌峰,偶尔听说观中有妖孽作怪,并经常残害愚弄百姓,明果就来到乾明观,弄清人们所说的妖孽其实只是蟒患,经过整治,乾明观附近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这件事对山民的影响非常大,观中的道士也对僧人明果十分钦佩。

后来,明果大师剃发游山,回蜀后来峨眉山修住,被乾明观道士迎请为住持,主持观中的各项事务。

明果主事之后便改道观为寺,观中的一部分道士也随之皈依佛门,并更新殿宇,逐步扩大寺庙的规模。因寺后的白岩峰居中,故取名为中峰寺。

中峰寺是山中道观改寺的初始,至后来的唐僖宗中和年间,慧通禅师将中峰寺改建后更名为集云寺。北宋仁宗时茂真禅师又扩建寺宇,更名为中峰禅林或中峰古刹。

中峰寺坐南朝北,为四合院式布局,进门右侧兼有跨院,中轴线对称,由前殿普贤殿、后殿大雄宝殿及厢房组成,内外施回廊。

普贤殿和大雄宝殿当心间为抬梁式梁架,其余为穿逗式,重檐滴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殿前有圆月儿台连接上下踏道,素面台基高4米多,3级平台,前后高差7米左右,是峨眉山习静的难得之地。

东晋时期,陆陆续续有高僧来峨眉山结茅修住,讲经布道,对佛教在峨眉山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教。

相传从印度来的宝掌和尚在梁武帝时来到了峨眉山,在宝掌峰结茅住锡,取名为宝掌庵。

之后,又有西域僧人阿罗婆多尊者来峨眉山游历,看到峨眉山山水环合,和西域化城寺的地形极为相似,就决定在此修建道场。因当时山高无瓦,而且易冻裂,所以就用木皮盖殿,称为木皮殿。这时,淡然大师也在峨眉山弘传佛法。

至唐代,一些帝王支持并信奉佛教,带动了许多下属官员,镇蜀的官吏也开始信佛,在朝廷和官府的双重影响下,四川民间的崇信佛教现象较为普遍,促进了佛教在峨眉山的发展。

这一时期,外地僧人西禅、白水、澄照、正性、灵龛和尚等相继来到峨眉山结茅建寺,传教弘法,牛心寺、华严寺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

牛心寺位于牛心岭下,唐僖宗时,江陵慧通禅师将其改为卧云寺。

965年,宋太祖赵匡胤召开封天寿院的僧人继业三藏等去往天竺求取舍利以及《贝叶经》,继业一行从印度带回大量的经卷和佛骨舍利敬奉给朝廷,并令继业选择一座名山将这些圣物修持典藏起来。

继业周游了普天下的名山大川之后,选在峨眉山安身,并新修了一座寺院以供养终身,寺院建成后取名前牛心寺。

至1369年,安徽凤阳凤凰山龙兴寺的僧人广济禅师来到峨眉山。相传广济和明太祖朱元璋交往甚密,朱元璋称帝后,广济不愿接受朱元璋的宣诏,便入峨眉山禅隐于此。

广济禅师根据寺周山水怀抱的天然风貌,又见亭、台、楼、阁与流水潺潺和谐相融,就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中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两字,改寺名为清音阁。

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堂内供奉华严三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堂前建有接王亭。

根据《峨眉伽蓝记》记载:

阁下旧有接王亭,王者孰谓,谓御前头等侍卫海清伍格也。

意思是说,当年,海清伍格亲王奉康熙皇帝命朝拜峨眉山,僧人为了迎接他,就拆掉旧亭,重建新亭,取名为接王亭。

清音阁是上山朝拜的必经之地,寺庙虽小,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气势逼人,山环水绕,景色优美。整体布局体现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被称为我国佛寺园林建筑的典范。

后来,慧通禅师发现山相属火,于是改华严寺为归云阁,改中峰寺为集云寺,改牛心寺为卧云寺,改普贤寺为白水寺,改华藏寺为黑水寺,以三云二水压抑火星。经过慧通禅师等高僧大德的苦心经营,为佛教名山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传,唐代着名的道士和医学家孙思邈曾来峨眉山采药炼丹,牛心寺后药王洞就是他的炼丹之地。根据《峨眉县志》载,被称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也曾到二峨山的猪肝洞隐居,那里的八仙洞就是八仙的聚会之所。

唐诗中,也有许多是以道观和道士为题材的,如鲍容的《赠峨眉山杨炼士》就是其一,他在诗中写道:

道士夜诵蕊珠经,白鹤下绕香烟听。

夜移经尽人上鹤,天风吹入青冥间。

反映了唐代峨眉山道教的兴盛。

至唐宋交替时期,佛教在峨眉山的发展较快,寺庙增多,高僧辈出,影响很大,帝王也时有敕赐。唐代诗人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这个时期,峨眉山的道教发展昌盛,与佛教旗鼓相当,道教将峨眉山称为第七洞天。

至宋代,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都对佛教进行了大力的支持。

伏虎寺位于瑜伽河与虎溪汇流处,是峨眉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

伏虎寺原为一小庙,名为药师殿,由行僧心庵开建。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伏虎寺得名,一说寺院附近山中有虎伤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于是改名伏虎寺;一说因伏虎寺的后山形如伏虎而取名。

清顺治年间,贯之和尚率弟子可闻大师重建寺院,历时20多年,更名为虎溪禅林,也称伏虎寺,为当时峨眉山最大的寺庙之一。

后来,可闻大师的徒弟寂玩上人在寺周广种杉树、桢楠、柏树,按《法华经》一字一棵,称布金林。布金林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伏虎寺整座寺院均掩映在密林之中,有密林藏伏虎之称。

然而,寺院的屋顶上却终年无败叶堆积。于是,清康熙皇帝赐伏虎寺离垢园3个字,为佛教圣地远离尘垢之意。

到伏虎寺朝圣,进入寺门便是弥勒殿,殿内供有金身弥勒佛坐像,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坐像。弥勒殿后是韦驮殿,内有韦陀菩萨金身坐像。

普贤殿内供有普贤菩萨金身像,背龛供奉阿弥陀佛圣像。大雄宝殿内正龛上供有三身佛,佛像十分庄严。按照佛教的信仰,三身佛是释迦牟尼佛的3种不同表征,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殿内左龛供奉文殊菩萨像,右龛供奉普贤菩萨像,左右两侧是十八罗汉,后龛为观世音菩萨渡海像。

伏虎寺内有全山唯一的罗汉堂。罗汉堂高大雄伟,恢弘庄严。殿内供奉的五百阿罗汉均按照佛教传统塑造,造像生动,流金异彩,佛教氛围十分浓郁。

洪椿坪位于宝掌峰下的一片丛林之中。其中,必经90多折共计3200多级台阶的蛇倒退长坡才能苦尽甘来,抵达峨眉山中最佳的避暑胜地洪椿坪。

洪椿坪上建有洪椿寺,最初由宋代僧人楚山性一禅师所建,原名千佛禅院,也称千佛庵。后来在明代崇祯时期扩建,在清乾隆年间毁于大火,不得不再一次重建。因寺前有3棵洪椿古树,所以重建后的寺庙也因此被叫做洪椿坪。

这3棵洪椿,一棵在寺院的南面,在大火中被焚,但枯木屹立百年而不倒;;另一棵在高岩边,约在百年前的一次岩崩中掉于山下;最后一棵在寺门左侧的密林中,一直都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这棵洪椿的树龄至少有1500年了,被人们称为长寿树。洪椿属栋科落叶乔木,可几人合抱,有10多米高。传说,洪椿树500年开一次花,500年结一次果。

洪椿坪建有殿宇三重,气势巍峨,蔚为壮观。廊庑简洁,宏阔宽敞。洪椿寺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观音殿、千佛楼以及林森小院和禅堂、僧舍等。

大雄宝殿中供普贤像,左右为十八罗汉像,雕塑俱佳。藏经楼内中存有一件宝物,那就是悬挂于楼内的一盏七方千佛莲灯,紫檀木雕琢精工彩饰。千佛莲灯高近两米,直径一米,七方翘角,上下刻有几百尊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