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谎言并不是最重要的内容,微反应可以处于更积极的应用层次上,比如说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但谎言依旧是微反应的一个重要讲点,不仅仅因为微反应是谎言的有效线索,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谎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就总会说谎。在本节的内容中,我们将谎言的反应形式大致分为几类。
谎言特征一——内容空洞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智慧的萌芽,谎言也开始悄然滋长。谎言并非完全贬义,一部分善意的谎言可以使人类获得更多的价值、避免人为的灾难,但同时也存在着恶意的谎言,打乱了他人的生活,骗取了不义的财富,造成了世界上种种的不和谐。生活中,喜欢甚至擅长说谎的“大话王们”不在少数,前面几章的内容不乏测谎动作的介绍,但事实表明,人们在交往时往往过于倾向从肢体表情判断他人所言真假,反而容易忽视对语言的直接观察,同时说谎者也往往倾向于将精力集中在表情动作的伪装上,很容易在言语中“露馅”。本节将介绍的正是如何通过观察语言粉碎谎言的假面具。
有句老话说得好“说了一个谎,就需要再说一千个谎去圆它”。谎言一旦开始,便会为了不被揭穿而变得无休无止,但是人脑毕竟不是电脑,有限的逻辑能力和短时的记忆力总会让说谎者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差错”,因而很少会有说谎者故意编织太多冗长复杂的细节,这样会为自己以后的圆谎增加难度,于是谎言内容空洞的现象便经常出现。
案例:钓鱼还是打麻将
小明周末去找朋友打了一下午麻将。回到家中遇到妻子盘问,他决定以钓鱼为借口,那么他多会说:“我和朋友去钓了一下午的鱼,可惜没有收获。”
出于不给自己找麻烦的心理,小明不可能说:“我和小张、小李、小王一起去钓鱼。小张先钓到一条1斤重的大鲤鱼;小李也钓到1条,好像是草鱼,但是提钩的时候还是让那大家伙逃脱了;小王和我一样没有钓到鱼,可是他抓了好多龙虾;我们在渔场租了渔具,花了20块钱,但是玩得很开心。”
分析:
尽管后面的答案显得更加充实并且有真实感,但无疑会为自己种下一颗隐形的不定时炸弹。首先得提防妻子去小张家做客时,突然问起上次那条鲤鱼的味道如何,或是去小李家时为那只逃脱的草鱼感叹一番;其次当几天后妻子问起渔场的消费情况,多说上三五块钱便使谎言不攻自破了。同时,太详细的叙述更容易引起妻子对细节的询问,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编剧,在极短的时间内反应出一个逻辑缜密的答案,还是颇具挑战性的。
由此可知,当对方对我们叙述了一件笼统而空洞的事情,却又不愿多加解释时,便要怀疑它的真实度了,除非此时涉及隐私。同理,如果对方为我们叙述了一个细节丰富的故事也未必一定是真话,如果真有心辨识真假,记住一个细节,隔上几天,再询问一次,想必一切就可见分晓了。如果不愿意等上那么久,另一种识别方法也是十分受用的:只要请对方把事情从某个节点开始倒叙一次,谎言大多也会现形,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人会为一次说谎做逆向的“备课”。
谎言特征二——否定句式
这世上,说谎的人并不在少数,但是说了谎又能保证自己“胸中坦荡荡”的人可谓是寥寥无几。简单地说,说了谎的人会“心中有鬼”,他们在欺骗别人之前,最先要做的其实是欺骗自己,让自己在心中坚持自己编造的“真相”,才能够保证谎言听起来更加真实。
叙述同样一件事情,对没有说谎的人而言是心安理得的,但对说谎者而言,他们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扭曲所叙述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境中,“否定陈述”出现的频率将会大大增加。
例如在一次考试中,已经查出一位考生存在作弊行为但并未指出。将其与另一名没有作弊的学生一同询问,并告知作弊需要接受很大的处分,此时为了自保,作弊者多半会说出假话。因而问及考试中是否诚信作答时,未作弊的学生大多会回答“是的”或“我诚信作答了”,而作弊者往往会说“我没有做不诚信的事情!”他们会在不经意间用否定句的形式代替完全可以肯定表述的答案,我们可以理解为,那个“否定”是针对他们内心“真相”的封杀,因为他们明明知道事实,却必须逼迫自己说出与之相悖的话,首先要对自己说“不”。
在相关的询问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即使答案表明了相同的意思,真话也大多显得简单明了甚至语气轻松,假话却容易变得语气强烈,赘述不断,同时增加了不少强调词,如“当然”“一定”“总是”“毫无疑问”等。理由很简单,说谎者需要这些强硬的语气词来弥补自己的心虚。因而经常在两个连续的问题中,由于回答有真假,我们可以听到被试完全不同情绪及表达方式的回答。
案例:绝对没有
在电影《霸王别姬》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中年的段小楼因曾对攻进城的八路军随口说了一句“他们就是天王老子我也照打不误”而在文革时遭到了批斗,当别人问起他是否说过反动言论时,他接连说了一串“没有!绝对没有!肯定没有!我以人格担保,这是绝对没有的事情!”当最终被人指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时,他不再挣扎,低头认罪。
分析:
段小楼那一串赘述而强烈的否定,与我们所介绍的规律不谋而合。
这样的例子不止在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在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家教,负责教一个顽皮且有些懒惰的孩子,每次问起作业是否独立完成、有没有抄袭的时候,他的答案总是“怎么可能呢!当然没有啊!我从来不做这种事!”云云。而当单纯地问他作业有没有做好时,答案则变得很坦然,通常是“做好了”或者“嗯”之类简短的答案。对比之下,谎言也就清晰现形了。
谎言特征三——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是兵法中一招十分巧妙的心理战术,意为故意先放开敌人,使他放松戒备,然后再把他捉住。在现实生活中,对“欲擒故纵”的运用在政治活动、贸易往来中频频可见。同时,在大话王们的语言技巧里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际上,谎言中的“欲擒故纵”就是一种免责申明,通俗而言,便是在谎言开始之前,给自己戴一顶“清白”的帽子,告知对方事情可能听上去有些离奇,但是却有其事,以使对方放松警惕。常见的免责申明有“也许这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是……”“我敢保证这是真的”“不管你信不信,这就是事实”等等。
俗话说“越危险的地方就是越安全的地方”,欲擒故纵的说谎技巧在于并没有对发生的事情矢口否认,而是坦言事情已经发生,但是又对所做事情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这样的解释虽然难以服众,但又无法被推翻。
那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就是对欲擒故纵的谎言技巧的无奈反应,并很快成为网民们吐槽抱怨的经典语句。
延续上文的道理,对于一个诚实者而言,说得心安理得,因而无需过多的辩解和激动的言行。当然,如果问题本身过于犀利,刺痛了当事人的软肋,自然另当别论。但在一些当事人的答案“无伤大雅”,而言行却异常激动、急于澄清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敏感度在“矛盾”中看出破绽。同时,面对大量运用免责声明的言论,也应当调动我们足够的戒备,毕竟在关键时刻避免被欺骗,也是一种合理的自卫。
谎言特征四——声东击西
你可曾有过这样的概念,当你向某人询问一件事时,他似乎总是避重就轻或者转移话题,在一番“偷换概念”后你似乎也得到了答案,但是转念一想,答案多不是你最初想要询问的,甚至到最后已经弄不清自己到底想要问些什么。
这是狡猾的大话王们惯用的招数——声东击西。它不像我们所介绍的前几种方法那样带有明显的说谎意味,有时甚至不用说半句谎话,只单纯借助对你思路的牵引,就轻轻松松地躲过你的询问。这是一种比较高明的手法,其高明之处在于运用得当且不易被发觉,即使被揭穿,也不用担起“说谎”的骂名,毕竟当事人也许从未说谎,只不过是跑题而已。而声东击西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永远也不会正面回答问题。
无论在金融界或是娱乐圈,2011年都不能算是个太平年,尤其是娱乐圈,大波小浪此起彼伏,一时间涌现出各种“门事件”,曾一度轰动网络的“浴室征婚门”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相信关注娱乐新闻的朋友,对“浴室征婚门”的主角及其母亲都不陌生,母女俩可谓是两朵奇葩,大小娱乐节目,但凡有她们的出现就少不了观众们的瞠目结舌。当然,我们所要介绍的是大话王的声东击西法,对于无关内容不多赘述,且将注意集中到“浴室征婚门”的情节之中。
案例:“浴室征婚门”事件
最初的“浴室征婚门”源于网络上流传的一段视频,内容是一位母亲在女儿洗澡时为其拍摄了一个短片,并与其对话,表示要用此为女儿征婚。短片中女儿几乎赤裸,网友们惊呼“尺度之大,超出理解”。在后续的人肉搜索中,大家发现女主角乃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裸模,而此行为也迅速被视为炒作。当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得一发不可收拾时,母女开始采取行动,上某访谈节目接受观众提问,并欲对此事加以澄清。嘉宾迅速提出疑惑,指戳重点,即“根据母亲的动作和画面的转移,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摄像机不是掌握在母亲手中,因而摄像机后有一幕后黑手,即是我们所怀疑的炒作者”。根据这一质疑,“聪明”的母亲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一再强调拍摄女儿从小到大的生活点滴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她没有摄影专业经验,完全是拍着好玩,这样的家庭短片还有很多等等。眼看就要把话题转移至别处时,嘉宾又一次直击问题要求解释画面“不合理”的转移,母亲哑口无言,此时女儿立刻大哭大闹,声嘶力竭,甚至出现意欲自杀的危险言论,最终成功地脱离了这一问题的询问。
分析:
母女二人的做法就是声东击西的典型,但相比而言,母亲要明智得多,她试图平和地在我们不自觉的情况下转移问题的重点;而女儿却采取了极端的近乎“滑稽”的方式,使得自己试图掩盖真相的“丑态”暴露无遗。当我们遇到这样声东击西的交谈对象时,如果询问的问题相当重要,对方开始声东击西则说明你已经触及“罩门”,因而坚持所问便是“王道”。如果所问的问题并不太关键,而对方开始闪烁其词时,不妨放他一马,就驴下坡。毕竟,被揭穿的滋味并不好受,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答案得罪了人,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谎言特征五——生硬重复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打破花瓶又在慌忙中将残渣藏到床下的孩子,当面对家人的询问时,哪怕外表很镇定心中也不免忐忑;而孩子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他的眼睛往往会频繁地瞄向床下——藏着他“秘密”的地方。说谎者也是一样,当一个人与他人交谈,其中夹杂着几句谎言时,他们的注意力也会尽可能地集中在那几句谎言上,因而便造成了语句的生硬重复。
例如,逃课上网的小明被老师叫到办公室问话,老师问,“你是不是又逃课去网吧了?”小明的回答是“没有,我没有逃课去网吧。”原本“没有”二字便可以概括的答案,小明却将老师的发问生硬地重复了一遍,实则反映出的是小明对那句话的“重视”,因为自己逃课上网的事情被一语中的,所以回答时心虚也在所难免。其原理和偷瞄床底的孩子如出一辙。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做贼心虚”,此规律在谎言的辨识上几乎无处不在。生硬重复便是说谎者心虚的一大表现。在很多时候,“生硬的重复”与“否定句式”会同时进行,很多时候表现为“没有,我并没有这么做”,而很少出现“有,我这么做了”的回答。
谎言特征六——语调抑扬
心理常识较为丰富的人都应该了解测谎仪的工作原理,当人们在说谎时各项生理指标均会出现非常态的变化,当皮肤电(指在皮肤表面测得的直流电压,可用来测定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情绪反应)、血压、脉搏等这些人类本身难以控制的生理因素会发出“异常”的信号。在没有身体疾病或者其他特殊情况的基础上,我们便可以对发言者的言语真实度提出质疑。实际上,测谎仪并不是上帝,不能判断谁说了假话,只能判断谁的身体发生了不合理的变化,而智慧的人类才是建构起“异常”与“谎言”之间联系的“幕后神仙”。
既然谎言会引起生理指标的波动,生理变化又直接波及情绪的动荡,同时动荡的情绪难以遏止地影响着外部言语的表达,所以语调作为语言的“脉搏”用来判断一个人言论的真伪也未尝不是上上之策。
近几年,晚八点档似乎特别青睐家庭伦理剧,婚姻问题成为影视作品的一号宠儿。而既然是影视作品,没有一点噱头自然说不过去。婚姻的噱头,无非是婆媳、财产、婚外情。其中婚外情高居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榜首。这一现象,可以说是为我们心理观察爱好者创造了巨大的契机。准时守候电视机,每天都有新收获。
案例:经典镜头
在关于婚姻出轨的戏码中,有一出镜率高达99.9%的经典镜头——接电话。通常是夫妻其中一个人躲在阴暗处对着电话窃窃私语,当另一半“闻声而来”时,一小部分人选择直降音调、以手捂之,甚至直接挂机,面对另一半的询问闪烁其词;而一大部分人则会放大音量,做出一副“不自然”的“自然之状”,口中“嗯”“啊”不断,不时爽朗地大笑几声,挂机之后,兴高采烈地告诉另一半是朋友、同事、生意伙伴云云。
分析:
这类实例发生在男同胞身上的情况较多,他们的妻子撞到这样的电话,大多刨根问底,一探究竟,最终顺藤摸瓜,成功“破案”。让广大男性不由感叹,女人的直觉真可怕!事实上,揭发他们的并非是女人的直觉,而是他们突然改变音调的异常反应。
当然,生活中如果全无谎言也是十分可怕的,有些谎言不得不说,我们称之为“善意的谎言”。在陈述一个善意的谎言时,控制情绪和语调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做事、说话时不经意间的情绪流露往往最让人深信它是真实的,正如故意将某事突然“说漏嘴”,很少会有人去怀疑这“漏出”的是假话。切忌刻意地假装高兴或悲伤,即使装得再神似,不恰当的情绪变化也会使你露馅。简而言之一句话,淡定才是王道。
谎言特征七——假哭掩饰
俗话说得好,“欺人难自欺”。骗过别人或许可能,但骗过自己就是难上加难了,除非说谎者得了选择性失忆症,或是给自己以强烈的心理暗示,使内心黑白颠倒,最终达到“庄周梦蝶”的境界。其余情况,凡是说谎者必定有清楚的认知——自己说了假话,因而在说谎时他们最迫切、最渴望的事情便是使对方对其假话信以为真,甚至为之不择手段。
很多男士都爱说一句话,“我最怕女人哭”。事实也正是如此,不只是男性,凡是有同情心者见到他人哭泣,心理防线也会明显降低几个台阶。因而这个软肋便被造谎者牢牢抓住,不时加以利用。
案例:哭泣的背后
我的一位男性朋友,结识了一位同校女生,两人一开始就以男女朋友的身份相处。但不久后,男生发现其女友时常与另一男生举止亲密,电话短信密切。忍无可忍后开始咄咄逼问,而其女友通常一言不发,蹙眉俯首,嘤嘤而泣,见此情况,此男愧疚之感、自责之心汹涌而至,甚至主动道歉,不再追问。几次纵容后此女一发不可收拾,越演越烈,每每面对男友的询问时,总是第一时间拿出制胜法宝——眼泪,化险为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分析:
此类事例可以说随处可见,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可当事人却总是被几滴眼泪蒙骗过去。其实,当事人也未尝不得知事实,但往往抱着甘愿自欺的态度,不愿揭穿。
换个角度,当我们询问某人某一问题时,其对答不上便开始哭泣,此事大多因为哭泣而翻篇。在这种情况下,残酷的现实通常表明,事实就是你所预想的情况中最糟糕的那种。真欲得知真相,便大可不顾眼泪刨根问底。如果对方“打死不招”,坚持采取眼泪攻势,其“难言之隐”往往见不得光,你也就可以将其哭泣看做是一种默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