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唠叨容易,真正做到不唠叨却很难。首先,你得需要知道,在哪些事上该说,在哪些事上不该说。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需要我们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但下面这些事,是有关于孩子进行自我成长的必修课。在这些事上,你有必要狠下心,闭上嘴。
唠叨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醒。但其实对孩子来说,越是提醒,就越容易遗忘。因为这样孩子就会认为:反正也有人提醒,自己忘了也没有关系。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小孩子大多数都是丢三落四、没心没肺的。为了让孩子“长心”,很多家长就采用了唠叨的方式进行提醒。
娇娇是一名初中生,她成绩优秀,组织管理能力也很强,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很多同学和家长都很羡慕她。
可娇娇的母亲,在为自己孩子感到骄傲的同时,却也有些担心。因为娇娇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做事拖拖拉拉,能拖就拖,不到迫不得已时绝不行动。
娇娇的办事能力那是没说的,毕竟经验丰富。可是娇娇的规划能力有些欠缺,凡事都需要她妈妈提醒。
“今天,你别忘了到大队委那里去,之前说过要开一个有关‘少年先锋模范’的会议。这个模范我已经替你想好了,就是二班的周晓斌。”
“今天晚上你得早点回来。后天就是艺术节了,你是艺术节的主持人。今天晚上,我和你一起策划一下,看看该怎么主持这个艺术节才好。”
“我看你明天得去周林家做一次家访,他是你们班的班长,人家生病了,你这个大队委员总不能不闻不问。”
娇娇总是说:“妈妈,你真是我的好妈妈,要不是你,我肯定是一团乱麻,得忙得人仰马翻的。”
娇娇的小舅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偶然知道娇娇居然这么大了,还凡事都需要家长帮忙规划,他就强烈建议姐姐,千万不要再这样做了,否则可能会毁掉孩子。
娇娇妈妈说:“从娇娇上一年级开始,我就每天都要提醒她做这做那。你说我做了她这么多年拐棍了,我现在撒手,那才是毁掉她了呢!”
“是,现在你撒手,娇娇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可是你现在撒手,她还来得及发展自己的能力。你要是不撒手,她就永远失去了培养自己能力的机会。”
孩子小的时候需要提醒。但父母一定要注意,这种提醒不要过多,要给孩子一些发展自我的机会。这样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的自我提醒能力才会提高。
有一个农村留守孩子,叫美方,上小学一年级。美方的父母在外打工,她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
有一天早晨,美方的奶奶出去办事。美方醒来后,发现奶奶不在家,而时钟已经指向了七点。
美方吓坏了,大声哭叫着喊奶奶,可是无人应答。眼看上学就要迟到了。美方一边哭,一边自己匆匆忙忙穿好衣服。
穿好衣服后,美方就去找自己的书包,然后背着书包就往外跑。不经意间,美方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居然披头散发的。
美方吓了一跳,又哭了起来。可是哭也没用,她马上翻箱倒柜找梳子和头绳。找到了以后,她顾不得哭,别别扭扭地给自己梳小辫。
梳好辫子之后,美方背着书包冲出房间。可是来到大门处,美方却傻了,原来大门被奶奶从外面反锁了。
这下,美方又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大声喊:“奶奶,你在哪里啊,我就要迟到了。”
哭着哭着,美方想起家里有个梯子。她也不哭了,围着房前屋后转,终于在房后的小树林里找到了梯子。
可是梯子太沉了,以美方的力气,根本就搬不动。她又是拉,又是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梯子搬到了大门处。
就在这个时候,美方的奶奶回来了。美方一听到奶奶的声音,大喊起来:“奶奶,奶奶,你上哪里去了,我要迟到了。”
奶奶打开大门,一把搂住小孙女,说:“哎呀,奶奶知道时间,你看晚不了。我刚经过小强家,他还没有起床呢。”
美方这才放下心来。
如果孩子意识到没有父母提醒,没有父母的帮助,他自然会自己给自己提个醒,自己给自己想办法。
暑假结束后,小迪的妈妈给小迪报了一个英语课外班,是在周六上课。
以前,周五是小迪最快乐的日子,因为他可以不用做作业,随意玩到很晚。可是现在,小迪回家后,还要做第二天课外班的作业。
小迪为此和妈妈大闹了一通,想让妈妈取消这个课外班。争取失败后,小迪就产生了消极懈怠的心理。
第一次上课,小迪故意磨磨蹭蹭,从被窝里爬出来就用了半个小时,穿好衣服、刷牙洗脸又用了十五分钟。吃饭,也成了一场拉锯战。
到了最后,小迪终于被妈妈送进了课外班的教室,妈妈已经满头大汗,她叹道:“以后的周末,我的日子可惨了。”
可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小迪放学后乖乖地做起作业来,一边做作业,还一边对妈妈说:“妈妈,这个老师真好,我真喜欢上这个班。”
到第二次上课时,小迪很早就起了床,迅速穿衣吃饭,自己收拾好书包。一切就绪后,就不停地催促妈妈。
如果是孩子乐意做的事情,不管有多辛苦,孩子都不怕。而且,根本就不用父母提醒,孩子自己就能把一切都处理好。所以,如果发现孩子的兴趣点,让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非常重要。
孩子本身就有自我监督的能力,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越少,对孩子的提醒越少,孩子自我提醒、自我监督的能力就越强。但是大多数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总是对孩子放心不下,对孩子唠唠叨叨,孩子也就失去了自我提升的机会。